05.14 債轉股:救命稻草抑或催命毒藥?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區塊鏈帶來的價值和好處。其中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將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與自己所在企業或行業的應用場景結合起來。就像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探索的觸角已伸出,效果又如何呢?

在金融領域的探索

2017年5月出版的《世界因區塊鏈而不同》一書指出,全球已有24個國家正在投資區塊鏈技術,80%的銀行已經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110多個公司加入了區塊鏈聯盟。

從2015年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告訴《經濟》記者,區塊鏈是一種新型的數據庫技術。自激勵是它的典型特徵。同時,它還具有不可篡改、多方記賬、分佈式等特點。區塊鏈在金融領域已有不少探索,包括跨境支付、票據、證券交易、存證、供應鏈金融等。

在票據方面,2018年1月25日,央行推出的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實驗性生產系統上線試運行。區塊鏈技術增強了票據交易的透明度,讓真實性更有保證,降低了監管難度。

在支付方面,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在區塊鏈上試行實時資金轉賬;招商銀行實現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多主體跨境人民幣匯款。

在徵信方面,日本軟銀集團旗下子公司軟銀科技主導開發基於區塊鏈的個人財務數據管理系統,幫助金融機構評估、確認借款人的償付能力。

在國際貿易方面,西班牙銀行開展國際貿易區塊鏈試點項目;英國查爾斯王子召集金融機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綠色金融。

基於國際貿易信用證,國內一些銀行建立了信用證的聯盟鏈,用聯盟鏈方式克服了傳統信用證用紙質傳遞安全性、效率低等問題,但是仍處於初步探索期。

在金融衍生品方面,高盛等金融機構將DLT(分佈式賬本)用於股權互換測試。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於佳寧在調研中發現,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探索的項目越來越多。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用核心企業信貸剩餘額度,通過區塊鏈進行結轉和傳遞,確保交易和債權轉讓的真實性,降低交易風險。同時為整個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機會,賦能全產業鏈。

目前市場上已有依託區塊鏈技術為管理手段,以汽車消費金融、購房尾款等消費信貸資產ABS,近期將會發行基於區塊鏈發行的ABS(資產證券化)產品,其底層資產是購房尾款。“基於區塊鏈實現債權、應收賬款打包發行ABS也有了可以落地的方案,但仍在探索之中。”於佳寧告訴《經濟》記者。

綜合來看,一方面,在金融領域,區塊鏈應用場景的類型越來越豐富;另一方面,從整體來看,區塊鏈應用處於偏邊緣的金融場景,處於概念驗證的階段。

區塊鏈“初體驗”

“我體會到了可信數據在線的意義,這是區塊鏈帶來的驚喜。”上市公司易見股份董事長冷天晴興奮地告訴《經濟》記者。

他最早聽說區塊鏈技術,是在2016年上半年。由於業務需要,他想開發一套IT系統。“我的要求是給核心企業的供應商投放貸款時,能清晰地看到他們的所有交易和支付數據。”當時邀請IBM的團隊開發這套系統,在談完商務之後,他們告訴冷天晴,可以引入一種名為區塊鏈的新技術,讓數據傳輸更可靠。

他當時對區塊鏈的理解比較模糊,只是覺得如果用了它,核心企業能夠打消開放數據的顧慮,而他也不用擔心企業在數據上做手腳。何寶宏說:“企業之間既要做生意,又要彼此防著點,就要用到區塊鏈。”

當這套系統真正運轉起來,冷天晴發現區塊鏈的價值遠遠超過預期。數據在線改變了供應鏈金融的風控邏輯和應用。舉例來說,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基於兩個要素,一是確定供應商的還款能力,二是確認他們的還款意願。為此,金融機構在以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作為還款來源之後還會要求融資方提供擔保或抵押措施,以確認其還款意願。

當核心企業的數據上鍊以後,核心企業對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和融資一一對應,這就是銀行放貸給供應商的依據,而不再依賴傳統抵押、擔保的風控方式。核心企業應付賬款的數據是通過物聯網終端採集的,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建立了核心企業、銀行和供應商之間的信任關係。

“企業上鍊比預想難”

“不過,讓核心企業上鍊,比我預想的還要難。”冷天晴苦笑道。

客觀來說,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最大的受益群體是核心企業,而不是供應商。因為它改善了核心企業的採購生態和銷售環境。過去,核心企業和供應商地位不對等。核心企業通過招標方式進行採購,把採購的融資成本轉嫁給小企業。小企業的融資利率為8%-9%,而核心企業的融資利率在5%-6%。小企業只能將融資成本加到產品上,再賣給核心企業。“實際上,這種供應鏈生態是不斷惡化的。”

一般而言,核心企業給供應商付款時有兩種選擇,一是向金融機構貸款,這在資產負債表體現為負債;二是,核心企業延長賬期,將3-6個月的利息轉嫁給小企業,反過來小企業將這些成本疊加在產品上再銷售給核心企業。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究竟和原來有什麼不同呢?

冷天晴向記者舉例,目前,易見區塊有兩家核心企業上鍊了。金融機構為他們投放了30多億的貸款。核心企業的供應商在平臺上發起融資申請,經核心企業確認後,金融機構即可放款。這個過程體現為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而非負債,同時供應商享受的是核心企業的貸款利率。譬如,供應商把藥品供給醫院,這類應收賬款的安全性較高,尤其是三甲醫院,金融機構在“易見區塊”上放款的利率是4.35% 。“嚐到甜頭的核心企業在利益驅動下參與度得到大幅提高。而金融機構是在有完整風控的邏輯下參與這件事。我們起到了一個信貸底層資產管理者的作用,盈利是靠1%的手續費。”冷天晴如是解釋。

“不過,在推廣新用戶時,他們聽上去很樂意。”但是核心企業的信息、財務及採購部門,在協作方面往往較難達成共識。畢竟一個核心企業要完全上鍊,從可信數據源建設到支付的智能合約是一個系統工程,尤其是還要連接外部其他企業的系統,在他們的心理上有一個很大的跨度,他們對用區塊鏈來解決採購、銷售的操作路徑還停留在觀望狀態,還沒有完全打開心態來擁抱它。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仍處於實驗性驗證階段。這意味著,首先要證明它是可行的。其次,企業管理的流程和制度要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不是短時間能做完的事情。”何寶宏如是表示。

儘管到現在為止,區塊鏈的性能還不能完全滿足所有供應鏈場景的需要,但冷天晴認為這正是技術發展的過程。

於佳寧認為,由於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總體邏輯與以往模式沒有本質性差異,還沒有出現底層的顛覆式創新,只是將區塊鏈技術用於優化傳統業務中一些難以實施的環節。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為何先開花?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背後有巨大的需求支撐,即中小企業融資的需求。”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張孝榮告訴《經濟》記者,融資難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已演變為一個典型的社會問題。國外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情況沒有中國普遍,因而,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可能比國外的發展空間更大。

此外,政策十分支持金融機構或供應鏈金融企業探索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創新模式。2017年5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7部門發佈《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旨在促使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探索開闢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新路徑。2017年10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2018年1月,商務部等5部門發佈《商貿物流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擴大融資渠道,推廣供應鏈金融。

“從政策上來看,供應鏈金融創新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央政府、金融機構、主管部門非常重視。”張孝榮如是說。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背後的邏輯是實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合一”推動資金“脫虛返實”加強支持實體經濟的模型。實物流是指實體經濟企業實際運行的情況;信息流是數據和信息;銀行等金融機構代表資金流。

過去資金出現脫實入虛的情況,原因之一是信息流不夠強大,導致資金流和實物流出現脫節,實物流的準確情況無法傳給資金流,導致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依據不夠,風險較大。比如,個別中小微企業要融資時,有時會出現粉飾材料甚至杜撰信息的情況。金融機構很難全面核查信息真實性,為了降低風險,金融機構不願意用資金支持實體經濟,寧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

於佳寧認為,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邏輯,具體分為3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讓交易信息從雲端遷移到鏈上,實現從一般數字化到可信數字化的轉變。增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依據和基礎信息,降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風險。

第二步,由於上鍊後,中小企業可以更加容易地得到貸款支持,實質上使得上鍊信息實現了價值化,這將進一步推動實物流向信息流映射的進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風險和難度將進一步降低。信貸審核、管理的成本以及風險溢價也會減低,實質性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第三步,未來隨著區塊鏈的可信數字化的過程深入推進,實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三流融合。屆時金融就會和實體經濟密不可分。這正是一個脫虛返實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可以保證數據不可篡改,但是無法保證數據真實性,供應鏈金融企業為了進一步提升上鍊信息的真實性,推動融資企業的ERP系統和直接區塊鏈對接,在未來甚至將生產系統、庫存管理系統、物流管理系統等底層的系統和區塊鏈系統結合起來,大大增加企業造假成本,降低上鍊數據偽造風險。

無幣化漸成趨勢?

監管者越來越鼓勵無幣化的區塊鏈創新項目,未來它會是趨勢嗎?

Token,也就是通證,是一種技術要素,在區塊鏈技術體系內可以看成是一種記賬單位,可以起到系統體系內快速流轉、自動結算的電子積分的作用。

所謂無幣區塊鏈,指的是不強化Token作用,不賦予它以價值的區塊鏈。無幣區塊鏈項目,正是弱化、虛化它的作用,不把Token和價值做過多的關聯。通證的使用需求因場景而異,對於電子信息存證類和數據資源共享類的區塊鏈應用,由於基本不涉及智能合約,因此並不需要強調通證在系統中的作用。再如,供應鏈金融用區塊鏈來證明債權轉移或底層交易的真實性,在這些項目中不需要過度強調Token的作用。

於佳寧認為,但是在一些更為複雜的場景,Token本身也是實際應用意義。比如,面對個人用戶的系統,對Token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在這種情況下,要保證它的消費積分屬性,既有產生場景和消費場景,在生態體系內形成一個消費閉環。在這種情況下,應特別注意遵守現行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保持與主管部門持續溝通。

在現實中,有大量非數字化非區塊鏈方式的Token是廣泛存在的,而且有很多應用場景。Token不一定代表幣。何寶宏認為,在區塊鏈項目中,Token可以代表的價值屬性更廣,在很多領域有使用的潛力。

“我理想的區塊鏈技術是無幣的。”冷天晴表示,易見區塊上不需要Token,使用區塊鏈,是為了保證所有在線數據(可信數據源的建設和數據傳輸)的真實性,包括應收賬款的動態變化,以及整個貿易合同、物流數據、支付和結算數據的真實性。放款和還款都用到了智能合約,不過它是一種簡單的計算機學裡條件引進的執行。

未來我們要對Token的屬性做分類。“我相信,越來越多Token不一定有金融屬性,或者金融屬性很弱。Token的價值不一定用金融手段或貨幣手段來衡量。它只是某種價值的一種符號。”何寶宏如是說。

如何應對四大挑戰?

綜合分析,未來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發展還面臨四大挑戰。

於佳寧認為,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徵信、票據等領域的新模式,還應該以市場主體的推廣為主。推廣能否成功,來自於關鍵主體對於區塊鏈技術本身的信任程度。不過,當今社會有些人對區塊鏈技術濫用,違規操作導致對區塊鏈技術產生了負面印象,降低人們對區塊鏈技術的信任,增加推廣難度。

於佳寧建議,第一,要加強對區塊鏈正能量的傳播和積極引導,加快形成正確的社會共識。

第二,“區塊鏈技術本身尚未十分成熟,在性能上與現實中的法律和制度的結合還需要不斷磨合,進而完善和優化。”何寶宏如是告訴記者。

譬如,區塊鏈系統一些跨鏈的連通性以及價值交換還有難點有待突破,要加快對跨鏈技術的研究和創新,避免形成新型的數據孤島。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應處理好幾種關係:交易效率和系統可信性的平衡,信息透明化和信息安全的平衡,網絡安全和節點分佈性的平衡。

第三,區塊鏈實現了對大數據共享的信任傳遞和穿透式監管,往往對技術手段要求很高。基於區塊鏈的監管可以基於跨鏈的鏈接、映射更容易瞭解一個交易背後的底層信息。但這種工具仍停留在概念上,監管者還沒真正用這個功能。於佳寧建議,監管科技也應該與時俱進,加強對技術創新的研判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實現監管意圖。

第四,對於這些具體落地過程中遇到實際困難的企業,建議政府通過信息化的項目等方式予以支持。企業交易信息上鍊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可信數字化過程。區塊鏈技術的運用,推動各行各業快速信息化的進程,但是在落地過程中,遇到很多實際的問題。比如,有些企業信息化程度低,甚至沒有ERP系統,還有的企業相關人才極為短缺。對於區塊鏈落地的實際困難,政府應予以充分重視,給予一定的扶持。

當前,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仍在初步探索之中。未來誰是贏家,哪條路才是通途,至今尚無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