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寶寶四個月上音樂課、五個月上游泳班,看芬蘭父母如何望子成龍

寶寶四個月上音樂課、五個月上游泳班,看芬蘭父母如何望子成龍

許多家長都會給孩子報興趣班,有些一報就是四五個,每天走馬燈似的,帶著孩子趕場子。

我的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也上了四個興趣班:鋼琴、圍棋、跳舞、英語。

好在這四個興趣班,都安排在週六,孩子還有一天時間可以玩。

無奈的是,上了興趣班,不僅僅週末上課要去,平時也要練習。

這樣,女兒平時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

中午放學回家,吃完飯趕緊安排女兒讀英語,下圍棋。

下午放學回家,督促女兒做作業,彈鋼琴。

至於跳舞,本來也是要每天練基本功的,孩子沒提,我也懶得去說,所以也只是上課時跳跳。

尋思著要給孩子減掉一兩樣興趣班,但女兒哪一樣都不肯減,只好維持現狀。

寶寶四個月上音樂課、五個月上游泳班,看芬蘭父母如何望子成龍

如何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同時又學到一兩樣特長,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恰好前段時間,看到一篇介紹芬蘭家庭如何平衡興趣班與快樂童年的文章,讓我深受啟發。

芬蘭父母同樣十分熱衷讓孩子上興趣班。

在孩子出生四個月的時候,他們會讓孩子上音樂班,五六個月的時候,就可以上游泳班。

最讓我瞠目的是,有懷孕的媽媽參加閱讀興趣班,目的就是為了讓肚子裡的小寶寶從小養成閱讀習慣。

除了上興趣班,芬蘭父母還特別在意孩子兩件事。

一是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孩子每天至少要在戶外運動兩小時。

二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幫助孩子找到年紀相仿的同伴。

那麼中國父母特別重視的成績呢?

芬蘭父母認為,成績是老師的職責,他們相信老師能把孩子教好。

國情不同,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必然也會不同。

芬蘭父母讓孩子上興趣班的熱情不亞於中國,但他們的初心,不是象中國父母那樣,希望孩子掌握一兩樣技能,增強社會競爭力。

芬蘭父母更傾向於讓孩子為興趣而學,為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而學。 

事實上,最讓芬蘭父母在意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而興趣班不僅滋養生命,也是重要的社交場合。

寶寶四個月上音樂課、五個月上游泳班,看芬蘭父母如何望子成龍

歸根到底,芬蘭父母對孩子的教養目標有兩塊:一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二是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了解自己的優勢劣勢,發揮自己的潛能,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芬蘭父母在意孩子上各種興趣班。

芬蘭父母還認為孩子不僅是獨立個體,還是家庭成員與社會公民統一體,這就必須從小培養孩子尊重他人,同理心,友好等良好品質。

在芬蘭父母看來,在人生這條道路上,有一個優異的成績,還不如培養優秀品質,比如堅韌、友好、合作,來得重要。

芬蘭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他們或許不是最優秀的人群,但一定是最獨特的自己。

反觀我們自己,我們總在努力培養孩子成為優秀精英,希望孩子出人頭地,這就讓家長焦慮的同時,也讓孩子有了更多倦怠,壓力、焦慮。

芬蘭教育具有與中國不同的教育哲學,那就是讓每個人都做最好的自己。

尋思至此,我是不是應該考慮讓女兒上個體育興趣班呢?

關注微信公眾號好奇號飛船,回覆關鍵詞育兒,送你1000G育兒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