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中國人為何如此熱愛體制內?

中國人為何如此熱愛體制內?

一心網:對於一個普通中國人而言,一生的重大選擇往往有兩個,一個是家庭,一個是職業。由此自然也衍生出兩個圍城,婚姻是家庭的圍城,體制是職業的圍城。所謂圍城者,即城內城外兩派彼此豔羨,但又常難以抉擇,焦慮迷茫。

體制內崗位,泛指公務員、國企編制內員工或國家管理階層家屬等代表國家權力或依靠國有資產獲得收益的群體。體制內的優勢,更多表現出的是工作的穩定性、福利的優厚性、社會的主導性;與之相應,體制外更多表現出靈活性,伴隨而來的還有風險性、低福利性,以及對社會或所在單位的影響力弱。

能夠依靠政府權力取得穩定的合法或者非法的超額利益的公務人員的集合。目前,我國有公務員約700多萬人、事業單位員工3000多萬人。從數量上看,“體制內”已絕對是少數。

如今的“體制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政府最為典型,處於核心圈,事業單位處於中間狀態,而國有企業則處於最外圍。

幾乎媒體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因為某件有意或無意的新聞,最後轉到全民對於“體制內外”的大討論,這就和“逃離北上廣”一樣,成為媒體利用普通大眾職場焦慮換取流量的不二法門。

當然,媒體之所以敢於這麼肆無忌憚,歸根結底在於,中國人熱衷於體制內的人數真心不少。父母輩,祖父母輩生於體制內時代,長於體制內時代,他們的思維就不必進行過多的討論了。我們就以目前最年輕的一代職場人90後來說,根據官方層面不久之前對於90後職場人的求職意願調查,優先考慮體制內的人數仍舊高達90%。要知道,90後可是完全出生和成長於新時代,被外界普遍認為是“最叛逆”的一代人。如果這一代人依舊有半數對體制內如此熱衷,或許你就應該明白這的確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了。

遠的不說,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如果你是傳統派,和大多數人一樣返回老家過年的話。那麼老家的小夥伴們對於工作的認知,你應該是心知肚明的。在中國廣袤的三四五線城市,體制內工作不僅僅是地位最高的,還是最受相親對象歡迎的。哪怕每月工資只有三千左右,每年依舊有無數年輕人擊破了頭也要進體制內。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如此鍾愛體制內?

中國人為何如此熱愛體制內?

一、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其實就是一部關於“體制內”的歷史

雖然我們總是自稱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但是實際上,如果我們從真正意義上史料較為豐富,形成了可以稱之為“文明”的時間點來看,其實也就是從春秋戰國以後,尤其是秦漢這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建立,決定後世中國人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巨大影響力,才真正開始。

從公元前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到差不多公元十九世紀末,這漫長的兩千多年間,中華大地上的政權雖然是換來換去,但是政治上始終都是封建時代,經濟上始終都是農耕時代。農業文明,是深刻紮根於中國億萬老百姓骨子裡的東西。

古人云士農工商,農被擺在僅次於士之後列第二位。而如果一名貧寒子弟想要改變命運,首先就是得寒窗苦讀,然後再是科舉趕考,如果十分之幸運,最終金榜得中。那麼這名讀書人最想做的是什麼呢?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這就是對於中國古代讀書人把仕途作為人生最高理想的實際情況,刻畫得淋漓盡致的一句話。

古時的當官,就是現在我們很多年輕人心心念唸的體制內。區別似乎只是當年的科舉變成了如今的高考,體制內能夠提供的崗位和方向,也比當年要強上很多。但是本質上,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兩年多年的封建農耕史,對於中國人思維留下的最大影響,就是無比熱愛穩定,高度恐懼變革。這一思維不僅僅導致了中國人對於體制的無限熱愛,同樣還在其他社會各個層面深刻影響了中國經濟。比如中國人對於房產的熱愛,同樣可以從這處根源找到答案。

中國人為何如此熱愛體制內?

二、如果從改革開放開始算中國的市場經濟時代,至今不過才四十年

人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我們先把體制內這事兒放一放,看看中國真正的體制外,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有的。

清朝以前的事兒,基本不用提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體制外就是農民、工匠和生意人,這些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如何,基本看過一些古裝電視劇的,你心裡基本就十分清楚。不管你是不是打算當官之後魚肉百姓,起碼你如果不想被當做魚肉對象,也得拼了命往體制內裡湊。

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們終於得以在農業之外,開始通過模仿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大搞工業化建設了。我們現在天天唱衰的東北,其實在這一時期是絕對的中國經濟閃亮明星。無數的工業項目在東北拔地而起,國有、集體工廠,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扮演了中國近現代體制內的又一大傑出典型。

中國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體制外,要從改革開放以後才算出現。我們目前能夠在市面上看到的非常多的老一輩成功企業家,絕大多數都是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春風,從體制內下海到體制外,十幾二十年風風雨雨後,才有了今日的成就。比如前首富王健林,就是典型的體制內下海“創業”成功的典範。

改革開放至今四十年,八零後九零後的父輩們,正是親身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一代人。他們很多從年輕的時候,甚至一直到退休,都在體制內工作。當然,其中也有不少的一撥人,在90年代末的國有企業改制大潮中,成為被迫裁員另尋他路的“倒黴者”。但是其中又有一些人,抓住了機會,實現了命運的逆襲。逆襲的方式,可能就是在中國房地產黃金時代來臨前買一一套一線城市的房子。

我們不能理解老一輩對於體制內的熱衷,就像他們不能理解年輕一代人體制外的折騰一樣。因為這是兩代人的不同青春,是兩代人的各自芳華所在。

中國人為何如此熱愛體制內?

三、不是體制內好到何種程度,而是體制外實在太過糟糕

就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只有一線城市和部分新一線城市,總計往少了說不足十個城市,往多了說也不超過十五個城市裡,體制外的綜合工作待遇,能夠明顯領先體制內的工作。

可能有朋友會死犟,說我雖然是在三四線城市,但是我收入也明顯比身邊在體制內的朋友高不少啊。注意,這裡我所說的是“綜合工作待遇”,收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工作的環境,強度,保障,社會地位,人際關係,發展空間等各個層面,都要算在綜合工作待遇之中。

能全方位在以上多個方面領先體制內崗位的企業,差不多都是各行各業數得上來的企業。我們就以互聯網行業為例,騰訊、阿里、百度、京東等等企業,全部都位於一線城市或新一線城市。而中國目前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全部人口加起來,也就是兩億的水平。況且,並不是說這兩億人因為身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就全部都進入了以上這些最好的體制外民企,能夠進入這些企業的依舊只是極少數。這些企業已經做到了目前行業內最頂尖的水平,但是各家的員工規模也不過才是數萬人的水平。

而中國目前每年的大學畢業應屆生是多少呢?以最近的2017年為例,差不多是800萬。這其中能夠進入各行各業頂尖體制外企業的人數,最多不過就是個零頭。其餘的大多數,都只能另謀出路。如果是在大城市職場選擇似乎還多一些,如果是回到老家小城市,那擺在面前還算體面的就業選擇,似乎也就剩下了體制內這一條路。

這裡就要說,那小城市的民營企業就如此不堪嗎?中國民營企業中,有99.7%的比例為中小微企業。所謂的中小微企業,基本情況就是競爭能力有限,盈利空間有限,甚至可能是朝不保夕,隨時都有可能被市場淘汰。那麼身處這樣的企業當中,你還能奢望它提供怎樣的福利待遇和發展空間給你呢?

中國人為何如此熱愛體制內?

四、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更何況還有無數的壓力對你毫不留情

就拿現在正在一二線城市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風潮來看,為什麼對於一二線城市的體制內人員來說可能是蜜糖,而對於三四線城市體制內人員來說更可能是砒霜呢?

歸根結底兩件事,第一是體制這一圍城,離開容易回來難。在經濟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就業的崗位也相應較多。就算離開體制內創業失敗了,想要找到一個還說得過去的工作難度不算太大。但是三四線城市就不一樣了, 一旦創業失敗,重新尋找工作進入一家小型私企工作,那和曾經在體制內的工作環境、強度,自然不能同日而語。

其二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營商環境不同,營商環境是一個非常綜合的概念,會深刻影響創業成功的幾率。最簡單的,如果你創業需要融資,那麼90%以上投融資機構都在一二線城市,你到小城市根本就找不到投資機構。再有你想要找到各個崗位能力出眾的人才,那大城市裡也是可選性十足,但是小城市裡就只能招募到“還行”這一水平的。

更為關鍵的是,有時候年輕人喜不喜歡並不太重要,父母喜歡,老丈人丈母孃喜歡,也能非常顯著地影響一批年輕人的人生選擇和取向。

所以最終我們發現,或許未必是中國人如此熱愛體制,而是體制與中國人有著密不可分、藕斷絲連般的關係。想要真正徹底改變中國人對於體制的迷戀,需要體制進行更深一步的改革,讓體制也充分市場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