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西南聯大的使命:“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

文 | 郭曄旻

“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有旋乾轉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始。”

——馮友蘭

之前國曆君給大家介紹過西南聯大的條件有多艱苦,除了食宿簡陋之外,許多經費都無著落,老師和學生一起賺“外快”。但是學生的學習從未放鬆。譬如在機械系裡,水泵設計的圖紙都要上墨才收。鉗工實習課要在一塊鐵板上做一個六角孔後,再用圓鋼做個六角稜柱,把它們裝配後六個面都不透光才算合格。考試也很嚴格,西南聯大工學院一年級最難過的關,是微積分和普通物理。任何一門不及格或是成績欠佳者,到二年級都有被拒諸院外的危險。二年級是個刷人的關口,尤其是靜動力學和材料力學,這兩門課在工學院被認為是學工程的基礎,若學不好,下面的功課很難讀下去,所以這兩門課小考頻繁,一般的課只有一次大考,最多期中有一次小考,這兩門課則是兩週考一次,後來竟每週考一次(每週學時增為四至五個)。有些學生過不了這一關而被淘汰。而今日高校考試最後打分,用開平方乘10的辦法才使多數學生及格的辦法,在西南聯大工學院也毫不稀奇。

西南聯大的使命:“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

西南聯大學生在圖書館學習

工學院學生既然天天考試,算尺、繪圖儀器不離身。其他學院的同學,常常揶揄工學院同學像機器一樣,生活刻板緊張。工學院同學由於整天埋首於實習、計算、設計、繪圖的課業中,所以也就難怪沒有在茶館看書的那份情趣。因專業不同苦樂不均的情況,與當代的高校,倒也相差無幾。

同樣也是由於專業的關係,工學院學生在投筆從戎的聯大學生中更佔有較大的比例。早在西南聯合大學尚在長沙未遷往昆明時,機械系主任莊前鼎教授就對學生們說:昆明現在還沒有工廠和實驗室進行實習,交輜學校(陸軍交通輜重學校)是大家學專業的一個地方,可以學習汽車和坦克的構造、修理和駕駛,學習一期大約6個月,期滿後可直接參加抗戰,並分配相應工作。後來,該系1938級、1939級除5人外,其他20餘名學生全部去了陸軍交通輜重學校學習。

對於這段從軍經歷,從軍者楊德增日後回憶:“1937年9月正式開學受訓,每日上午有一小時汽車原理課程,然後分組到汽車工廠實習。每三人一組,發給修車工具一套,汽車引擎一臺,由學員自行拆解、清洗、檢查,然後重新裝配組合起來。” 1938年2月底,該期學員畢業,被分發部隊任職。清華學生除女學員外,其餘學員均被分配到機械化部隊200師。楊德增在1939 年1月間請假回昆明西南聯大復學,讀完規定的課程隨1940級畢業,他共在軍隊待了一年多的時間,用他所學的知識和技術服務了抗戰。

西南聯大的使命:“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

1942 年,騎著自行車的許淵衝。他從軍後被徵調進入美軍空軍總部機要秘書室擔任翻譯

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無論是美國志願航空隊,還是中國赴緬遠征軍,都十分需要軍中翻譯員。1943年11月17日,西南聯大召開會議,討論“本年度四年級學生,自下學期起全部徵調,擔任戰地服務,以服務成績作為下學期畢業成績,並規定服務地區以雲南、緬甸、印度各戰地為限,工作性質大部分為隨軍通譯”。聯大領導做出表率,積極讓自己的孩子參加培訓班或者服兵役。校長梅貽琦之子梅祖彥,雖剛升為機械系二年級,不符合徵調條件,但仍然報名。

結果,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的大多數學生進入了空軍機械學校第11期高級機訓班,學習結束後大多被派往各機場及航空修理廠工作。航空系學生丁乘梁、田保棟、孫冀昌、宋載鎮 4 人被分配到程度第三飛機制造廠。日軍投降後,丁乘梁、孫冀昌和宋載鎮被編入第9地勤中隊赴華北地區接管日軍航空設施,在天津接收部分航空器材及一所修理廠。還有一批學生報名去國民黨輜重汽車第5團,想乘機學點技術。土木系26名學生除了4人外,其餘的都去修飛機場。電機系的十餘名學生則被分派到軍政部電信機械修造廠。值得一提的還有考入中航公司的西南聯大航空工程系學子們,駝峰航線是艱難而險阻的必經之路,西南聯大學生架機無數次地飛越過駝峰航線,他們從空中運輸到前線的援華物資和出國參戰的遠征軍,他們維護了航線的暢通,為中國抗戰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每年均有飛機發生事故。有當事人回憶說:我飛行期中即見到先後有三架飛機失蹤……

西南聯大的使命:“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

西南聯大紀念碑,現位於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

總之,以工學院為主,西南聯大學生被大規模徵調後出現在各個戰場和各種工作場所,以他們的知識優勢和滿腔熱血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如今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內巍然聳立著一塊“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的正面陰刻著:“聯大先後畢業學生二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碑的背面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上列西南聯大共計832位從軍學生的名單。就像西南聯大校歌裡所唱到的那樣,“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這些學生,正是那個時代的人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