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明名将众多,若要排出前五位,谁能上榜?

纵横国史


在历史的转承启合中,战争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场战争的胜利,人的因素最为关键。用对了一个人,救活了一大片,这不是神话,而是活生生的例子。刘邦的曹参,李世民的尉迟敬德,李亨的郭子仪,赵匡胤的郭进等等,他们都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留下了功名。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存续时间较久,也较为强盛的王朝之一。在近三百年的发展史中,明朝涌现了无数的名将,他们取得让时光和历史动容的功绩,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大明名将如云,若要排出前五位,谁能上榜呢?

老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争没有平局,没有不想打胜仗的将军,所以,胜败成为衡量将领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在明代,有的指挥千军万马,在开疆拓土、建国立业中取得胜利;有的在平定骚乱等局部战争中屡建奇功。要对名将从绝对意义上分出高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想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说说开国名将,在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往往名将辈出,因为王朝的建立往往代表着有许多的战役可以让有军事天赋的人才磨练自己,从而脱颖而出,在太平盛世,战斗立功,从而一举成名的机会则要少上很多,许多的军事天才也就遗憾的被埋没了。明朝开国名将无数,不过名列前茅的,我认为有这么几位。

位列“开国六王”之首的徐达列在第一当之无愧。他是被朱元璋列在功臣庙首位的开国大将。和朱元璋一样,徐达也出生于濠州一个贫苦的家庭。

元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当上小头目后,便返回家乡募兵,徐达应召入伍。

人的天赋的确有高低之别。入伍后,徐达善于统兵、脱颖而出。为了让他担当大任,朱元璋慢慢把军队交给徐达指挥,自己则在后方统筹协调,把控大局。信任往往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此后,徐达东征北伐,先后协助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消灭了元朝,为大明政权的建立扫平了障碍。

因为沉着冷静、骁勇善战、又善谋略,徐达迅速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谋勇绝伦,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在朱元璋的眼睛里,徐达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位有功之臣。

在徐达有了实际指挥权之后,常遇春的作用逐步凸现出来。贫苦家庭出生的常遇春身强体壮,热衷习武,从小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在落草为寇之后,因为偶然的机缘投奔了朱元璋。

一个人要能在社会上立身,必然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常遇春作战奋不顾身,因此常立战功。他衢州鏖战,九华山大战,协助徐达大败陈友谅,攻克元大都等,心不旁骛,竭力尽忠,直言善战,能打胜仗的人物。

第三位该说说傅友德了。朱元璋曾经说过“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傅友德早年参加了刘福通义军,入重庆、战成都,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后来投靠了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攻破元大都的关键战役中,他表现神勇,发挥出色。平定汉中、巴蜀,北上伐元、南下攻云南、贵州战事中,傅友德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在大明开国中,蓝玉、冯胜等将领也是声名响亮的人物。

而要把整个大明拉通了看,在明中后期,人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戚继光是两个绕不开的名将,他们在沿海地区抗击倭寇,功不可没。

当倭寇侵害弥漫开来的时候,俞大猷为剿灭流寇而奔走。他带领俞家军在浙江沿海全面抗击倭寇,打击伪倭,不断取得胜利。听到“俞家军”的名声,倭寇就闻风丧胆。

戚继光是继俞大猷之后的抗倭英雄。在东南沿海漫长的海岸线上,戚继光坚持抗倭十余年。根据倭寇习惯和沿海地形,他创造了“鸳鸯阵”,研发改进了新式武器,创造新式战法,最终将沿海倭患基本扫平。

海波未平,海疆安定。俞大猷和戚继光立下了不朽战功。

时间用矜持的姿态淘汰那些不守规矩的生命,一个王朝往往也跳不出这个铁律。

大明末年,社会乱象环生。而在凄风苦雨中,总有人站出来挽救奄奄一息的生命。这时候,卢象升出现了。卢象升聪颖过人、力大无比。在考中进士后,他举兵向北,阻挡后金领袖皇太极。他又率兵向南,镇压各地起义军,为大明王朝的存续苦苦支撑。成为大明王朝的救命稻草。1638年(崇祯十一年),功勋卓著的卢象升被奸宦所害,丢失了兵权。

名将如云的明代,还有不少堪称豪杰的大将。横看成岭侧成峰,他们身上闪现出来的亮光,时间一定知道。

而要说前五名,我不过说出了一个线条而已。


文踪旅迹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评选的标准:入榜的大将要有开创性的功绩,能够独当一面,能够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里,持续地保持他的影响力。

第一名,中山王徐达,这个应该毫无疑义,他是明朝开国元勋的标志性人物,功勋卓著,没什么好说的。

第二名,黔宁王沐英。

沐英是个孤儿,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性格沉稳,不苟言笑,礼贤下士,对部下恩威并重,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和喜爱。

沐英多次率军北征,进军西北,开疆拓地,多有斩获,被封为西平侯。

洪武十三年,他与傅友德、蓝玉一起率大军进军云南,消灭那里的残元势力。洪武十六年,傅友德、沐英离开云南,留下沐英镇守,驻军屯田,多次击败土蛮的叛乱。朱元璋对他的评价很高:“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去世,四十八岁的沐英悲伤过度,病死在云南,被追封为黔宁王。儿子沐春继承了西平侯的爵位,此后直到明末,沐氏家族一直镇守云南,影响深远。

第三名,英国公张辅。

张辅是大将张玉的大儿子,父亲战死之后接替父职,智勇双全,雄毅方正,很有一套治军的方法,所以屡立战功,永乐三年进封为新城侯。

永乐四年七月,安南国的政权开始动荡,明成祖朱棣派朱能、张辅、沐晟统率八十万人马奔向安南。朱能死于军中后,张辅为征夷将军,顺利平定安南之乱,并在那里设置交阯布政司,张辅因此进封为英国公。

此后十年间,张辅又三次出兵安南,期间还曾率军跟随明成祖朱棣北征大漠。安南人似乎只怕张辅,永乐年间能够保持对安南的统治,张辅功不可没。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十五岁的张辅跟随明英宗出征,死在土木堡的乱军之中。

第四名,辽东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

隆庆四年秋天,李成梁代理辽东总兵官,不久正式成为辽东总兵官。万历初期,李成梁率领辽东镇的明军东西驰骋,与蒙古和女真各部作战,杀死侵扰辽西二十年的速把亥。

女真方面,李成梁杀死王杲、阿台父子,歼灭清佳砮、杨吉砮,打残王兀堂。经过李成梁的努力,万历早期辽东镇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万历十九年,李成梁辞去总兵官一职,他的儿子李如松、李如梅等人继续带兵,结果一死一残。万历二十九年,七十六岁的李成梁再次出任辽东总兵官,又做了八年。这期间,辽东形势稳定,但努尔哈赤的势力悄然壮大。

总体来说,李成梁父子在辽东经营半个多世纪,影响巨大,功不可没。

第五名,李定国

李定国原本是张献忠的养子,张献忠死后,他和孙可望等人率领残部五六万人,通过贵州进入云南,力量迅速壮大。顺治六年,他们效忠南明的永历皇帝。

顺治八年李定国率军攻陷桂林,定南王孔有德额头中箭,自焚而死。随后他又杀死定远大将军尼堪。明清交战多年,清廷的两位亲王接连丧命,如此战绩,明军前所未有,可见李定国的战斗力。

此后孙、李二人反目,孙可望投降清军,李定国成为南明的柱石。康熙元年,得知永历皇帝的死讯后,李定国悲伤而死。


于左


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让人有绝对认同的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有着各自的名将排行榜,而且明朝近三百年的时间,如果算上南明政权的话,这个时间跨度太大,要从一个三百年的王朝中选择五个名将,自然很难以让人满意,尤其是明朝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甚至南明都是出现了很多猛将的情况下,下面小编就充分考虑三百年的明朝历史,列出小编心中大明王朝五大名将。

第五名是李成梁,这是明朝后期一个典型的武将代表,主要功绩就是在辽东取得的,在万里初年,李成梁和戚继光是张居正手中最倚重的武将,按照史书的记载就是: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而这个时候的李成梁曾经多次击退蒙古的进攻,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有效的遏制了女真的发展,坐镇辽东三十多年的时间,是他的存在让明朝的北部边疆安定下来,同时屡破强豪,力压各方北方游牧部落,拓疆近千里。按照《明史》的记载: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当然有人认为晚年的李成梁有着纵容女真的举动,也算是间接让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崛起了,这算是他备受争议的地方,但是这并不能够抹杀他的军事能力。

第四名是李文忠,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更是朱元璋开国六国公之一,能够获得这样高的爵位,并不是因为他仅仅是朱元璋的外甥,而是依靠军功获得的,在跟随父亲一起投靠到朱元璋麾下之后,被朱元璋重点培养,并且在19岁第一次上战场之后便立下战功,驰援池州的过程中攻下四县,并且跟随邓愈拿下建德,收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而在平定江南的过程中,消灭张士诚的军事行动中,他都是参与其中,并且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在明朝建立之后,先是以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后面常遇春病逝后,李文忠统帅大军出雁门关,大破敌军,擒获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洪武三年的时候与徐达分路出击北元,出野狐岭降服兴和守将,进兵察罕脑儿,擒获平章竹真,驻军骆驼山,赶走平章沙不丁,驻军开平,降服平章上都罕,派兵追击元昭宗,最后擒获北元国公江文清等,降服三万七千人。洪武四年的时候,与傅友德等人平定四川等等,不过李文忠仅仅46岁去世,死后获得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第三位是戚继光,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了,其实戚继光能够有这么大的名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近现代和日本的战争有关,自然大力宣传明朝历史上的抗倭英雄了,虽然有这样的原因,但是历史上的戚继光确实军功显赫,先后抗击倭寇十多年,经历了80多场战争无一败仗,最终将东南的倭患彻底荡平,并且在成功平定东南的倭患之后,更是北上成为蓟州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1573年,戚继光击退北蛮王子与董狐狸。1574年,戚继光领兵击败董长昂并活捉董长秃。可以说他和李成梁是张居正最为倚重的两员大将,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蒙古人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他还编写《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创新了很多兵器,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代名将,却在张居正去世之后被言官弹劾,被免官回乡后病逝,年仅60岁。

第二位是常遇春,明朝的第一猛将,也是开国六大国公之一,在消灭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中居功至伟,当然常遇春长期与徐达搭档,徐达身为统帅,而常遇春就是副将的身份,在平定江南的过程中,先后攻占江西、湖北和湖南,后面独自领军夺取湖州、杭州等地。而在北伐的过程中依旧是与徐达搭档,攻取了元大都,平定了山西,洪武二年与李文忠驰救北平,打败北元军队,并且追奔千里,并且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不过在率师南归的途中病逝,年仅40岁,按照《倚天屠龙记》的说法就是因为张无忌的胡乱医治导致寿命减半了,当然这个仅仅是小说而已。常遇春的勇猛,按照朱元璋的说法就是: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第一名是徐达了,也是明朝的第一功臣,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以及攻破元大都灭亡元朝的行动中,他都是主帅的身份,可以说他一生之中战陈友谅,败张士诚,平定河南、山东,攻克元大都,将蒙古鞑靼赶至漠北,这样的军功排名第一无可争议,当然最后病逝被追封为中山王,可以看得出朱元璋对于这位老兄弟的认可了,朱元璋称之为“功称第一”,而在开国六国公中位居第二,而第一就是李善长了。

当然明朝除了以上这五位之外,还有着很多名将存在,像明初的汤和、蓝玉、傅友德、沐英等,中期的于谦(不是说相声的那个)、王守仁、以及平定倭寇中另外一员大将俞大猷等,后期的孙传庭、卢象升、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当然南明的李定国以及郑成功,这些人都是名将,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语说漫谈


明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统一大王朝,历经276年,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在明朝的盛世下,必然有无数猛将的守护。在这里排出我心中的前五名。

1、徐达




明朝开国将军,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谋远虑,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是朱元璋对其的评价!

2、常遇春



明朝开国名将,自请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人称常十万。朱元璋称其“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3、戚继光



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数十年,扫平为虐沿海的倭寇,确保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安全。

4、李如松



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指挥过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其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平壤攻坚战石破天惊,碧蹄馆楚,遭遇战打的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一剑封喉,明史称赞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5、王阳明



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学说,而且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不吃火龙果籽


一说到明朝,给人印象最多的就宦官擅权、皇帝奇葩、内忧外患的朝代。其实它也是一个刚猛无比的朝代,一个英雄、名人辈出的朝代,是继汉唐之后的一个成就辉煌的朝代。明朝的这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是其它朝代所不能超跃的。历经16帝,享国276年,后世评价“治隆唐宋” 、“远迈汉唐”,明朝配得上 。在这样的盛世之下,也是无数明朝猛将守护的结果。我心目中的明朝名将前五位为:

(李成梁)

第五位:李成梁、李如松父子

李成梁,辽东总兵,明朝名将。明朝万历初期,李成梁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多次大败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设计诛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有大将之才,在整个明朝贪风盛行,军备松弛的情况下,坐镇辽东30多年,先后大捷十多次,这样的大将之才,数百年来前所未有。李成梁关于女真崛起的争议很大,但他的军事才能不能抹去。

(李如松)

李如松,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三大征中的两征,即平定宁夏哮拜叛乱和抗倭援朝战争。抗倭成就名垂史册,任辽东总兵,在与蒙古的交战中阵亡。死后,明朝追封少保宁远伯,谥号忠烈。父子两均为大明的忠臣良将。

(傅友德)

第四名:傅友德

傅友德,明初大将,开国功臣。傅友德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李喜喜入川。后来归附朱元璋,升为大将。傅友德性情刚烈,勇猛善战,在北征大战中七战七胜,即在西凉大败元将失刺罕、在永昌大败北元太尉朵儿只巴、在扫林山活捉北元平章、在甘州俘获元将上都驴、逼降元将卜颜帖木儿、大破元军主力抓获平章长加奴、在瓜州大败元军。后与汤和兵分两路取四川,凭借一己之力攻取贵州、平定云南,帮大明帝国打下西南地区。朱元璋盛赞傅友德功勋第一。封颍国公,承太子太师,后受到朱元璋猜忌,气愤之下手刃二子,自刎于太祖面前。绝对是大明的名将、猛将。

(戚继光)

第三名:戚继光

戚继光,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1561年在台州大败倭寇,次年捣毁倭寇老巢,解除东南倭患。戚继光自抗击倭寇以来,历经10余年,大小80余战,最终扫平东南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1588年在蓬莱老家去世。他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兵器和工事专家,他改造和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1568年,明穆宗封戚继光为蓟州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1573年,戚继光击退北蛮王子与董狐狸。1574年,戚继光领兵击败董长昂并活捉董长秃。后又在辽东协助李成梁将其击退北蛮。后封太子太保、少保。

(常遇春)

第二名:常遇春

常遇春,明朝开国功臣、第一猛将。常遇春每战必先锋,在龙湾大破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中居功至伟;后随徐达攻占泰州、庐州,又攻取江西、湖北和湖南。亲自率军攻取湖州、杭州等地。以副将北伐,在塔儿湾之战中,常遇春单骑冲向元军营帐,连呼“鞑子来”刀锋过处所向披靡,在洛水之北斩获5万元军。随徐达攻取大都后,又攻取元上都吓跑元顺帝,焚烧上都。人送外号“常十万”,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最具特色的一位将领,他从不受降,一生无败绩。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伐中暴毙,年仅40。封鄂国公,追封开平王。

(徐达)

第一名:徐达

徐达,明朝军事统帅,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次年升为左相国。1367年,消灭张士诚,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摧毁北元统治。1368年,攻破大都,元灭亡。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擅长大兵团作战,立下了不世功勋。他一生之中,战陈友谅,败张士诚,平定河南、山东,攻克元大都,将蒙古鞑靼赶至漠北,几乎打下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其排第一无可争议。1385年,因背疽去世,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锺山之阴,明太祖朱元璋称之为“功称第一”。

大明王朝的名将实在太多,108名都未必能排的完。好多名将都没有写上,比如李文忠、冯胜、朱文正、邓愈、汤和、蓝玉、沐英、宋晟、张辅、于谦、王守仁、翁万达、俞大猷、李定国、郭登、马文生、王越、马芳、谭纶、熊廷弼、郑成功、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阎应元、孙承宗、袁崇焕等等,太多太多了。


野史也是史


真要排出名将前五位,就要看这些名将的贡献度以及影响力!

第一名:朱元璋

从乞丐到皇帝,从一个小兵到明朝皇帝!朱元璋从白手起家到统一天下,靠的就是他自己的军事才能;朱元璋在多次生死存亡之战中以少胜多——第一次队伍扩大,鄱阳湖之战对战陈友谅60万汉军!作为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上马能够打天下,下马能够治江山!虽然这是一位皇帝,但是朱元璋的军事天才是极其彪悍的,当初朱元璋离开郭子兴的时候,选了徐达、常遇春、汤和等24人,这些人后来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名将,后来又有了傅友德、朱文正、蓝玉等等名将!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推翻元朝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打出了一场有一场的漂亮的战役!

第二名:朱棣

朱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将,上马能抡大刀片杀敌,夺得天下靠的不是运气,是过人的军事才能!这位夺了侄子皇位的皇帝,是不折不扣的一个名将,在排行榜里面排到第二位也是可以的!在朱元璋晚年,为了打击北方的北元政权,派遣了朱棣北伐,朱棣率领大军到达北方蒙古,当时的斥候探到北元首领的地方,当天下大雪,朱棣命令军队冒雪前行。当蒙古人还在认为明军不回来,自己在军营里喝酒,结果忽然听到外面人马嘶鸣!蒙古首领大惊,自己已经被明军包围了!朱棣只要一声令下,明军会立刻杀了他!可是朱棣没有,蒙古首领十分的钦佩,前往朱棣哪里投降,从这一刻开始,朱棣不仅仅能够杀人还能诛心,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后来,朱棣能够放胆打到南京,除了建文帝迂腐之外,就是朱棣已经摆平了北方,以及自己超人的军事才能!朱棣后来为了巩固明朝政权,再次御驾亲征!灭掉了北方蒙古军事力量!

第三名,戚继光

在明朝陆战海战都在行的,恐怕戚继光是一个!戚继光不仅仅是一个名将,而且还有兵法传世《纪效新书》;戚继光用数年时间就平定了东南的倭寇;而后到了张居正时代,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掌管整个大明王朝的北方防线!在戚继光的时代,整个明王朝都是稳若泰山!同时期的还有李成梁、谭纶(文官,可是喜欢轮刀片上阵杀敌)俞大猷等

第四名,袁崇焕

这个是骑兵

第五名,郑芝龙

这位是海军

该睡了明天再接着写


嘟嘟读读


这种榜单排着肯定是得罪人的,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我在这里仅仅给出我的意见:

第五名:李如松

按照李如松胖揍日本人的战绩,搁在哪朝哪代,都得是战神级别的存在,但是很可惜他是在明朝,明朝人修理日本人是常规操作。而且由于当时的武器装备上,装备有三眼神铳等高科技火器的辽东铁骑对于日本是全面碾压,因此在这份榜单上,只能把李如松将军屈居在第五的位子上了。

第四名:谭纶

文官出身的他,却比无数武将还狠。亲手斩杀两万余首级的他,从江浙抗倭前线转战至北境对蒙古的战场,总是出现在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他和戚继光之间的黄金搭档,也保证了大明东部三十年无虞。

第三名:戚继光

东南倭乱的平定者,江浙人民的守护神,明代长城的建造者,日本侵略者的梦魇。戚继光在正史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无须赘述,他的功绩也完全担得上“彪炳千秋”四个字。他的遗言虽然简单,但是现在听起来仍然如雷贯耳:“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第二名:孙承宗

即使是修《明史》的史官,哪怕是清朝的统治者,都不得不承认一点,只要有他主持防务,清朝入关就不可能。《明史》列传中唯一单独成卷之人,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努尔哈赤一生之敌,倘若朱由检能全心委任与他,大明的江山也许还能苟延残喘几十年。

第一名:徐达、常遇春

之所以把他们并列在一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武功相近,更因为这二人从搭班子开始到常遇春去世,一直都是在一起并肩作战。这两人仿佛一个双星系统,少了谁都会黯然失色。徐达的老成配上常遇春的勇猛,才能让汉族政权在四百年后重新光复幽云十六州,才能完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伟大使命!


青言论史


整个明朝时间跨度太长,我就从明末排出四个吧!

第一张牌:孙承宗,为人臣者替君忧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既是明末军事战略家、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位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明末的文坛领袖 。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孙承宗,为人臣者替君忧

孙承宗在明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宁锦防线成为清(后金)入关的最大屏障,以后取得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都与此防线有关,后来由于朝廷诋毁,请辞回乡,最后依然能带领百姓抗击清军,孙承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一代爱国忠臣也。

第二张牌:卢象升,重整山河救河山

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

卢象升,重整山河救河山

自崇祯六年(1633年)起,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五省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七年(1634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1635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一年(1638年),担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卢象升作为一代帅才,无论对农民军还是清军作战,都显得特别有军事才干,然,终因崇祯用人不当,丢了这一张好牌!卢象升死后,农民军流窜进河南,明军再无抵抗之力。

第三张牌:孙传庭,马革裹尸未能还

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

孙传庭,马革裹尸未能还

在对农民起义战争中,多次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为明末毫无争议的英雄人物,然而在崇祯十二年左右,崇祯刚愎自用,听信杨嗣昌与高起潜一面之词,将孙传庭下狱,可怜一代名臣,就这样在继续自己报效朝廷之时,竟被入狱三年,后临危受命,去剿除已经成气候的李自成,在与李自成的作战中,崇祯不断催战,孙传庭害怕再被入狱,又是草率出战,最终马革裹尸。

《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第四张牌:洪承畴,尽人事而听天命

洪承畴(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随清军入关。

洪承畴,尽人事而听天命

对于洪承畴降清之前的能力,可以充分的肯定,但是在关乎明朝与清朝国运的一战中,未能摆脱朝廷上层对军队的“瞎指挥”而导致明军大败,后被俘投降,只能说,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第五应该说袁崇焕,但是这里就不说了,个人感觉袁崇焕有点志大才疏,心胸狭隘,统御全局能力差一些,而且争议也太大!

牌都是好牌,但是得看谁出,明末风云乱世,英才人物辈出,然主不识人任用,真实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


史论纵横


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明朝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各种良臣猛将辈出。

1、朱文正

朱元璋的侄子,公元1363年,陈友谅统率60万水军,征讨朱元璋,而此时的朱元璋正在与张士诚作战,无暇西顾。朱元璋就给洪都统率朱文正下达了命令:誓死保卫洪都,等待大军来援,接到命令的朱文正,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分配兵力防守各个城门,朱文正要面对的可是陈友谅的60万大军,陈友谅的军队可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朱文正亲自统率自己的亲兵,登上城楼作战。硬是以几万兵马跟陈友谅的60万大军在洪都硬抗了85天(堪称军事上的一个奇迹),终于等待朱元璋的大军来援,后再鄱阳湖彻底击败了陈友谅。正是这85天的洪都保卫战是得朱文正一战成名,朱文正在这洪都保卫战中充分发挥了不逊于同时代任何名将的军事才能。



2、徐达

徐达,字天德,明朝开国大将,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他平民出生,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朱元璋优秀的将军。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军事生涯巅峰之战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朱元璋评价他:破虏平蛮,功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3、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明朝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沿海为祸多年的倭寇。后有在北方抗击蒙古,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戚继光还是一位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修改和发明了各种火器、战车、转船等

4、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平壤鏖战打出1比15的战绩,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明史称赞: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5、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先锋,力战克敌,尝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死后被追封开平王。


漫长流年往事随风


大明猛将如云,若是论辈排名,必然徐达,常遇春必出!

首先说一下徐达公

第一:徐达,字天德。出生于贫苦家庭,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放牛娃,徐达和他同乡,都是安徽人。曾一起为地主放过牛。元朝末年,天灾不断,瘟疫饥荒十分严重,恰至那时元朝末年,黑暗腐烂,各农民纷纷起义抵抗元朝。朱元璋当然也加入起义军,当时尤为出众的红巾军,郭子仪部队,回乡幕招,徐达就这样跟随了,且得到了朱元璋重用。



其实影视所给形象,徐达一介武夫,并非如此,徐达也是颇有韬略,洞悉时局者。也曾为朱元璋分析当下局势。肯定助力了朱元璋自己建立队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徐达颇有军事才能,徐达进攻滁州,和州等战役之时,缕现其不凡的军事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至正十五年,郭子仪和孙德崖大战,朱元璋深陷险境被迫成人质,徐达挺身而出,换回朱元璋。这一表现深入朱元璋之心,对其十分感激,后面更加重用和信任!

在后面对张士德和陈友谅对战中,更是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仁义的一面,战役节节胜利。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不可磨灭之功。

灭元之功,徐氏居首。若是排进前五,首当第一。

我们来看看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也是安徽人。早年家贫,饥寒交迫,加入了东林大盗,打家劫舍之事,虽说也是温饱不愁,伯仁不甘于此。恰逢朱元璋进攻和州之时,听闻大名便投奔。且早年习武,身手不错,体型较大。


我们可以看出,常遇春是胸有大志,不甘心之人。巧遇朱元璋,也得到了重用。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进军衢州,谴常遇春大将,可以说一路势如破竹,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常以奇兵致胜。勇猛无敌,敢冲好战是他一生的写照。不仅勇猛,策略也总是出其不意致胜。有勇有谋之人。西征陈友谅,更是立下汗马功劳。也可惜伯仁,好杀戮,四十岁便去世了。

可以说徐达,常遇春乃朱元璋左膀右臂,不仅都勇猛过人,而且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推到元朝建立明朝立下不世之功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