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公元642年,隨著波斯軍隊在尼哈溫戰役中慘敗,整個伊朗高原的防禦被穆斯林軍隊洞穿。薩珊王朝的末代君主葉茲德格德三世,逃往伊斯法罕重組武備。


此時的他還不會料到,自己會被兒子俾路斯迅速取代。後者也將迅速淪為大唐王朝圈養的邊境君主,並只能統治一個小小的波斯都督府。


波斯帝國的閃崩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在同阿拉伯的戰鬥中 波斯軍隊並非沒有勝績

起初,薩珊波斯儘管屢遭敗績,卻在面上依然保有半壁江山。葉茲德格德也在高於中部準備再次招募龐大軍隊。但因為泰西封和整個兩河流域陷落,支撐王朝經濟的大部分農業、手工業稅收都損失殆盡。因此,君主已沒有財力吸納東部的各路小貴族出戰,甚至無力壓服麾下的小規模部隊。結果,堂堂萬王之王就只能繼續向南撤退到帝國的龍興之地--法爾斯。

公元650年,阿拉伯穆斯林的追兵就如期而至。薩珊國王只能依靠南方山民和部分貴族支持,進行了最後一場激烈抗爭。然而,大量早已喪失先祖武德的民兵,終究不能與轉戰東西的強手過招。隨著薩法爾斯首府伊斯泰赫爾被摧毀,40000名守城者被屠戮殆盡,葉茲德格德又只能向東跑到更加貧瘠的克爾曼山區。但他的窮兵黷武作風,讓自己遭到本地貴族抵制。於是,這位預感不妙的君主就只能繼續逃至帝國東南部的錫斯坦暫避。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伊斯泰赫爾毀滅 也說明薩珊的龍興之地被佔據

很快,由於相同的原因,錫斯坦的地方勢力也決定拋棄君主而自行抵抗。於是在阿拉伯人忙於進攻當地時,如喪家之犬的薩珊國王又向北奔至呼羅珊。作為地區重鎮的某夫城,就是他最後的抵抗中心。只是東方各地的貴族都認為國王應該同阿拉伯人和談,並且很自然的反對任何鉅額增稅措施。葉茲德格德便只能從河中等地僱傭突厥騎兵作戰。到公元651年,他因戰敗而攜帶部分財寶跑路,並被自己人殺死在一座磨坊裡。

此後,王子俾路斯接過父親的法統,並帶著追隨者四處躲避追殺。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許多原本同薩珊王朝敵對的區域,在這個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其中既有控制河中的西突厥汗國,也包括那些散佈在費爾幹納盆地和阿富汗山區的吐火羅貴族。他們的動機不僅在於自保,也是出於經濟利益和維護拜火教信仰,並因此原因接納流亡中的波斯王子。後者得以在阿拉伯人的兵鋒之外,落腳於今天阿富汗西部的扎蘭吉。這裡曾是薩珊帝國的東部邊陲,如今卻成為各類流亡者的聚集地。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葉茲德格德三世的半輩子都是流亡

最外圍的防線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起源自公元1世紀的 扎蘭吉遺址

然而,僅僅依靠邊境上的貿易小城,根本無法完成龐大的反攻復國計劃。作為其同盟的古代貴霜後裔,大都先前的省區分成數個王國。他們先後臣服於薩珊波斯、白匈奴帝國和現在的突厥裔葉護,但能有多少凝聚力提供支持還是個問題。在更加遙遠的阿姆河以北,西突厥汗國也只是一系列粟特城邦的保護宗主。這也決定了整個河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很容易衍生出主和派勢力。至於兩者之間的費爾干納,也是吐火羅系白匈奴的留居地,與南北兩地並非鐵板一塊。

在薩珊王朝的崩潰過程中,俾路斯已目睹過各種委曲求全和背叛。那些早年的東羅馬戰俘後裔,會將自己的城市直接獻給穆斯林軍隊。原本該響應號召的東部土地貴族,也有相當比例的直接投奔到新主人那邊。因此,只有孤城的王子便需要一個更加強大的勢力,為集合所有力量而擔當推手。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河中與吐火羅斯坦都缺乏較為強勢的核心

公元654年,俾路斯派出特使北上,準備向更加東方的李唐王朝求援。他們先沿著商路向北,然後渡過寬闊的阿姆河,最後向東翻過高聳的帕米爾高原才進入西域。但遠在長安坐鎮的高宗皇帝李治,卻對支援波斯沒有任何興趣。至於原因也非常簡單,那就是唐朝還沒有精力應付西方事物。雖然通過對東西兩大突厥汗國的戰爭,中原帝國的西征路線已基本打通,卻需要應付更為棘手的高句麗問題。以至於在接到波斯求援和東羅馬的聯盟建議後,都沒有心思轉變設想。


直到公元661年,中亞的局勢再次出現聚變,讓俾路斯的二次遣使獲得成功。儘管高句麗人依然在堅持對抗,但西突厥的內亂還是讓唐朝軍隊得以成功越過天山山脈。出於分而治之的需要,高宗皇帝下令在七河流域設立昆陵都護府,又在河中設置了蒙池都護府。雖然他們都隸屬於龜茲的安西都護府,卻基本保留了全套舊俗,屬於典型的統而不馭。薩珊殘部的求援,也引起了長安宮廷注意。高宗特意派大臣王名遠回訪,冊封俾路斯為波斯國王,並將後者控制的扎蘭吉及周邊設為波斯都督府。至於順道的吐火羅地區,也被冊封為月氏都督府。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俾路斯第二次遣使 為自己獲得了唐朝的口頭援助

這個重大的外交動作,其實也反應了唐朝時期的中亞戰略構想。因為七河流域、河中和吐火羅斯坦都對他們關係重大。前兩者是眾多東來的粟特人故鄉,也是西突厥勢力的國力保障。他們都為李氏的軍隊輸出過不少將領、士兵和武器技術,更是佔比最高的商團成員。能收為己用,則唐軍就不愁找不到精銳兵源。但若放任不管,也很容易釀成防務威脅。至於後者則控制著通向西域的南方線路,還因為歷史原因而同吐蕃與河西走廊有許多聯繫。加上本身就位於河中以南,等於是拱衛兩個突厥都護府的屏障。但實力和重要性顯然不如北方,所以有一個地位稍遜的都督府架構。


那麼俾路斯的留居地呢?很不幸,這裡正好是唐朝中亞戰略圈的最外圍。長安宮廷為保護蒙古高原與西域本部的安全形勢,才設立昆陵和蒙池都護府。又為保障以上兩地的兵源財富,需要在阿姆河兩岸設立月氏都督府。最後為協助吐火羅系貴族完成任務,才多設立最弱的波斯都督府。也就是說,俾路斯的潛在號召力才是唐朝方面所最為看重的因素。至於其實際軍事價值,終究是不宜高估。從後來的歷史演進來看,唐軍也的確會為了河中與費爾幹納盆地出兵,卻沒有幫助過薩珊遺民們守城。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波斯都督府對於唐朝而言並不要緊

波斯都督府陷落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伍麥葉王朝的建立 引起新一輪對外擴張

在阿拉伯方面,公元661年也是至關重要的分水嶺。經過內戰洗牌,來自敘利亞的伍麥葉家族榮登高位,建立起中原史官筆下的白衣大食。新的哈里發為鞏固權勢、封賞財富,必將對周邊地區展開新一輪攻伐。羽翼漸豐的吐蕃帝國,也開始在青藏高原上蠢蠢欲動。雙方迅速結成戰略同盟,準備聯手瓦解李唐的中亞共榮圈。


公元662年,吐蕃軍隊開始北上,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南部的吐火羅道。隨後繼續向西域城市招降納叛,從唐軍缺乏準備的方向進攻安西四鎮。位於天山山脈的昆凌都護府,也因首領阿史那彌射被唐軍錯殺而反叛。於是,從長安通向中亞的南-中-北三條道路都被截斷。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殘存的波斯軍隊 根本打不過阿拉伯對手

次年,伍麥葉王朝的阿拉伯軍隊開始動手。他們在同西方的東羅馬交戰之餘,另外分兵進攻錫斯坦東部與河中。實力最弱的扎蘭吉城被攻破,俾路斯的波斯都督府就這樣被完全消滅。期間,阿富汗各地的吐火羅君主因實力有限且需要防備吐蕃,根本抽不出太多兵力相助。貴為保護人的唐軍,更是忙著在河西走廊的南北兩端鏖戰。在西域四鎮全部陷落的情況下,將安西都護從龜茲撤到了今天甘肅境內的西州。


戰敗後的俾路斯,主要依靠河中的突厥和粟特人幫忙。等到唐軍平息七河流域的事變,才得以從碎葉城東進,再輾轉西州抵達長安。除了少量家屬和扈從,大部分流亡者都因戰爭等原因而完全流散。既然唐軍沒意願協助其復國,這位名不副實的薩珊君主就只能留在東土。在本國遺民聚居的波斯坊內,當高宗皇帝的右武衛大將軍。到公元679年,病死在遠離故土千里的域外。但他到死也不會知道,自己會是薩珊復國者中最幸運的一個。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俾路斯在戰敗後 第二次去往長安

圈養起來的君主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長安成了薩珊君主所呆最多的地方

在俾路斯之後,他的兒子泥涅師又接過了復興薩珊波斯的不可能任務。更為糟糕的是,他趕上了唐軍戰力嚴重衰退的武則天時代。這位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精於弄權宮鬥而勢必不善謀略與戰爭。許多舊時的貴族或大臣遭打壓,並由武家男丁和其他新人替代。

為了強化衰敗的邊陲形式,女皇帝在奪回西域舊地後也進行了軍政結構改組。在過去的安西都護府外,又成立了新的北庭都護府。後者的主要轄區,就是天山山脈以北的七河流域。換言之,過去由安西都護可以調配的龐大資源,往後將遭極大削弱。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北庭將半數安西轄區分走

一直蝸居長安的泥涅師,也因自己的高貴血統而被突然啟用。公元680年,他被授命返回中亞進行復國嘗試。雖然只是去重建小小的波斯都護府,卻也是這支薩珊直系王族的最後機會。長安宮廷甚至派出生河東的名將裴行儉護送,並大量招募胡漢兵丁組成的波斯軍。許多滯留在東土的薩珊移民紛紛響應,移居自河中的粟特人也亦有參與,讓波斯軍的規模瞬間擴充到50000人以上。

然而,真正的唐軍主力卻在河西走廊調頭。繼續前行的部隊,也被逐步分配到碎葉等地駐防。最後只留下少量騎兵,護送孤單影只的泥涅師抵達吐火羅境內。顯然,唐朝依然沒有決心和自信,去阿姆河以南的地方作戰。空有王族血統和冊封頭銜的泥涅師,就只能換個地方繼續蝸居。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原本的波斯軍 最後只有泥涅師和少數人

最後在公元705年,薩珊人的復國運動終於走到了盡頭。由於神龍政變和武則天病死,唐朝的內部開始新一輪洗牌。西方的伍麥葉王朝,卻派出了名將曲迪波擔任呼羅珊總督。他在任內重新開啟大規模軍事進攻,先是北上河中擊潰突厥-粟特聯軍,又在費爾干納大破白匈奴-吐火羅武裝。泥涅師對此無可奈何,只能走原路逃回長安避難。至此,波斯都督府的重建也不再存有任何希望。


十多年後,留居長安的薩珊王族後裔中,還出了一個所謂的國王庫思老三世。但他已經連拉起獨立隊伍的能力都不再具備。逐漸步入晚期的伍麥葉軍隊,卻一度佔據河中,並越過錫爾河攻入北庭都護府轄區。雖然唐朝聯合粟特、突厥等勢力,又將戰線推移回去,但整體的頹勢也非常明顯。當年的波斯都督府也不再有人提及,薩珊王族的統戰價值也因時間流逝而逐步消失。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定期進攻河中等地的伍麥葉軍隊

命運的裁決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怛羅斯戰役決定了唐朝立刻撤出中亞

公元751年,決定河中等地命運的怛羅斯戰役爆發。由高仙芝率領的安西軍部隊,面對的是一支不同於以往的穆斯林部隊。

由於敘利亞的伍麥葉家族倒臺,親近波斯文化的阿巴斯人成功上位。包括呼羅珊在內的薩珊王朝舊地,在這場衝突的關鍵區域。大量不再思念前朝的拜火教徒,毅然決然的加入新朝軍隊。因此,與其說是阿拉伯穆斯林擊敗了唐軍,不如說是重新躥起的波斯人完成了關鍵一擊。眼看這個黑衣大食興起,長安宮廷也靠安史之亂來借坡下驢,從此再也不提幫薩珊復國的事情。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阿巴斯王朝前期的主力軍 大都是波斯人

此外,在怛羅斯戰役爆發前數年,長安方面還收到另一個自稱波斯的番邦朝貢。這些禮物來自更加遙遠的裡海南岸平原,出自當地的德拉米居民之手。這些曾為薩珊王朝征戰數個世紀的山地步兵,在阿拉伯大征服後又繼續堅持了數個世紀。


這個法理上的旁系,實力無疑遠在需要唐朝自己掏錢包養的王族之上。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將俾路斯後裔們的價值降到最低。以至於後幾代人的事蹟,今人已很難從任何記錄中追尋。

波斯都督府:唐朝中亞戰略與圈養起來的薩珊君主

唐朝中期的波斯世界 開始從裡海南岸趕來

或許在這些最後的波斯貴族心裡,唐朝皇帝的嘴,永遠是最會騙人的鬼。但站在長安宮廷的角度來看,殘酷的地緣政治形勢,早已註定復興波斯的可能為0!


俾路斯和他的子孫們,最多被派去執行地區攪屎棍任務,卻不可能獲得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實質援助。畢竟,李唐雄主們要的永遠只會是河中或吐火羅斯坦。至於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的命運,那根本是和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