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英魂永存!聊城“刘胡兰”长眠东阿鱼山下

掩映在东阿县鱼山镇鱼中村的一片桃林中的,是孙秀珍烈士的英魂栖息地。

  ——黄河岸边,鱼山脚下,1947年10月,为保护群众安全,18岁的孙秀珍惨遭“活埋”,自此,被誉为“刘胡兰”式女英雄的她便长眠于此。

  程洪武是鱼山镇鱼中村村民,他的父亲曾经是鱼山村(注:原鱼山村现已分为鱼中村、鱼南村与鱼北村)的首名农会主任,与时任妇联干部的孙秀珍有诸多交集。

  所以,程洪武自年幼便听父亲多次讲过孙秀珍烈士的事迹。

  “太惨了!这是一名遭到活埋的‘刘胡兰’式女英雄,是我们鱼山乃至东阿的优秀儿女代表!”在程洪武激愤述说中,孙秀珍烈士事迹再一次浮现在眼前。

  思想先进,她15岁加入共产党

  孙秀珍自幼孤苦。

  1929年3月,孙秀珍出生在东阿县林马村的贫苦农民家庭里,9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孤苦无依的她后被鱼山镇鱼中村的房燕多一家收为童养媳。

  1943年,东阿县委、抗日县政府在鱼山一带组织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年仅14岁的孙秀珍参加了农会,成为农民中的积极分子。而随着农会和抗日活动的深入,孙秀珍逐渐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才不会当亡国奴,穷苦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因为思想先进,表现好,1944年11月7日,孙秀珍破格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她的革命热情更高了。

  1946年春,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号召妇女冲破封建枷锁,剪发放脚。孙秀珍坚决响应,在村里第一个剪了发,放了脚,并动员全村妇女剪发放脚。经过孙秀珍的努力,鱼山村年轻的妇女全都剪了发放了脚,走出家门,加入妇救会,参加识字班。

  1946年秋,孙秀珍参加了东阿县委为迎接土改而举办的干部培训班,学习了党关于开展农村土改的文件,明白了不少革命道理,进一步意识到作为一名为穷人办事的共产党员应为劳苦大众尽心尽力,学习结束后,孙秀珍被分配到六区做妇女工作。

  1947年夏,刘邓大军准备渡黄河南下,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号召解放区人民积极拥军支前。孙秀珍早起晚归,发动妇女为解放军赶做“反攻鞋”。“上级规定每个妇女做一至两双即可,可秀珍硬在繁忙工作之余做了六双,最后,在她的组织带动下,临近妇女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在2011年接受东阿电视台采访时,孙秀珍的丈夫房义训说。(注:房义训已去世。)

  

宁死不屈,18岁的她英勇就义

英魂永存!聊城“刘胡兰”长眠东阿鱼山下

  转眼就到了1947年10月8日,“这天是个大雾天。”程洪武说。

  这一天凌晨,国民党东阿县保安大队和警察局侦缉队,纠集地主还乡团等反动武装势力,准备利用浓雾做掩护,偷渡黄河,一部窜到周庄船厂搞破坏,一部包围了鱼山村。

  黎明时分,孙秀珍被枪声惊醒,她要去找区委报告,可村四周都是敌人,走出家门不久,便与群众一起被逼往了山顶。到了山顶后,机枪对着被围困的群众,敌人挥舞着棍、棒、刺刀,逼问“谁是共产党员,谁是村干部”。

  孙秀珍看到群众被打得头破血流,宁死不说,便挺身而出,大声喝到:“住手!不许打人!我就是共产党员,我就是村干部,朝老百姓耍什么威风!”

  在棍棒枪托“伺候”等各种威逼利诱孙秀珍指认其他共产党员遭拒后,中午时分,敌人侦探到军分区部队已经出动,匆忙押着孙秀珍等人逃窜到东阿。

  在东阿狱中,面对敌人的多次酷刑拷打,孙秀珍都坚贞不屈,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

  各种酷刑用尽了,敌人还未死心,就企图趁东阿大集,将她游街示众,逼迫她就范。面对熙熙攘攘的群众,孙秀珍大义凛然,高声宣讲革命大好形势,刘邓大军已经过河南下,号召乡亲们赶快行动起来,迎接全国大解放。

  敌人气急败坏,急忙用毛巾堵住她的嘴,把她押回监狱中。一个月后,残暴的敌人将孙秀珍活埋在东阿城南公路西侧的杨树林里。

  18岁的孙秀珍,用生命诠释了何为使命、信念、责任、奉献与牺牲。

  黄河涛声伴哀鸣,鱼山肃穆祭英灵。1947年11月3日,中共东阿县第六区政府在大姜村召开万人追悼会,会后,区委领导在墓前立上“孙秀珍烈士之墓”碑,该墓1999年4月被列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英魂永存,党和人民永远记得她

  党委政府和人民永远不会忘了为人民解放和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据中共东阿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秦笃强说,孙秀珍作为东阿知名女烈士,一直是东阿县党史研究部门的“研究重点”,多本史料书籍中都有对孙秀珍烈士事迹的记载。据其掌握的党史资料中,对孙秀珍烈士事迹记载最早的则是1983年中共东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的《东阿党史资料》一书,这本书上有一篇题为《党的好女儿孙秀珍》的文章,这是孙秀珍丈夫房义训关于孙秀珍的回忆文章,详细记录了孙秀珍烈士事迹与日常。

  另外,1997年中共东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的《烽火历程——中共东阿党史讲话》、2017年10月东阿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编撰的《革命老区东阿》、2018年10月东阿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编撰的《烽火岁月 光耀千秋——东阿县革命遗址通览》等书籍中也都有孙秀珍烈士事迹介绍。

  在以上书籍中,时任东阿县委书记也或做序或写了前言,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人民群众也忘不了孙秀珍烈士。

  东阿县铜城街道办事处芦庄村普通村民姚具修也曾就挖掘孙秀珍烈士事迹做了大量工作,并形成文学性文章,发表在了《东阿文艺》上。

  为了留存孙秀珍烈士事迹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影像资料,东阿县老促会也专程去到孙秀珍丈夫房义训家中,面访了房义训。

  参与此项工作的张兴同介绍说,时年房义训已经90多岁高龄,言语表达也不再清晰,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从房义训口中得知了孙秀珍烈士的事迹梗概。“老先生讲到动情处好几次掉了泪,很多同志也跟着红了眼眶。”

  而且,这次面访,他们还完成了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房义训对孙秀珍容貌的细致描述,东阿县老促会和东阿县委党校共同完成了首个孙秀珍的画像。“孙秀珍同志牺牲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这也一直是我们整理烈士事迹时的遗憾,现在,这个遗憾终于弥补了。”

  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壮举,我们矢志不渝奋然前行,一如房义训在《党的好女儿孙秀珍》文末写的这样一句话——“秀珍那为革命不怕吃苦,不怕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和我们家乡一带的人民,在烈士血汗浸润的土地上,建设着新生活。亲爱的秀珍同志,安息吧!”(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小芹 通讯员 侯昌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