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河南浚縣 龍山文化至商代時期的小艾莊遺址

小艾莊遺址在浚縣西22公里小艾莊村西1公里處。系一臺地,南為小溝,東為古河道,南北長100米,東西寬70米,面積7000平方米。經考察,為一處龍山至商代文化遺址。1973年4月23日至5月1日,安陽地區文物訓練班在省博物館專家指導下,對遺址進行試驗發掘。發掘結果表明,文化遺存分6層,1、2層為商代文化,3、4層為先商文化,5、6層為龍山文化。

河南浚縣 龍山文化至商代時期的小艾莊遺址

龍山層

厚0.65米,內有白灰面房基3座,上下疊壓9層,上4層為白灰面塗抹,下5層為火燒硬麵,從下至上逐層南移。白灰面房基呈圓形,直徑約3至4米,灰面較薄,厚約0.5至0.7釐米,光滑平整。房基正中,有一圓形灶面,直徑0?6至0.7米,灶面呈紅黑色,光滑堅硬。白灰面四周有殘牆和柱洞3個。出土文物極為豐富,陶質有泥質和夾砂兩種。紋飾有方格紋、籃紋、弦紋、附加堆紋。器型有鬲、豆、折腹盆、平底盆、深腹盆、、直筒杯等。石器有石斧、石鐮,石鏟,均為青色石灰岩磨製而成。製作精細,通體磨光,器身扁寬,刃部作圓弧形,有使用痕跡。骨器有骨簪、骨箭頭,另有卜骨、獸骨、蚌片等。

先商層

厚1.15米,內有4個圓形灰坑。填土中陶片較多。陶片紋飾有繩紋、籃紋、方格紋、附加堆紋。器型有簋、鼎、甕、鬲、罐、盆、杯、豆、器蓋等。石器有穿孔石鐮,石鏟、石鑿、磨石、刮削器。骨器有骨刀、骨錐,磨製精細。另外,還發現有牛、鹿、豬等動物牙齒和骨骼。

商代層

厚0.95米,出土壙穴兩座,灰坑1個。出土陶片為泥質和夾砂兩種。灰陶居多,磨光黑陶次之,紅陶極少見。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等。器形有鬲、罐、豆、盆、壺、甕、鼎。石器有石鑿、石鏟、石刀,還有鹿角、蚌片及牛、豬等動物骨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