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初測繪的地圖:亞洲之最、世界測繪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中國是亞洲最早舉辦國家地圖測繪的國家。早在十七、八世紀的清初康熙朝,就開始考慮並實施全國性的大規模地圖實測工作,經過大約10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全國各省地圖的實測工作,於康照56年(1717年)製成《皇輿全圖》。

清初測繪的地圖:亞洲之最、世界測繪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後來,乾隆21年(1756年),當時的乾隆皇帝繼續派員前往天山南北各地從事地圖測繪,編成了《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於乾隆26年(1761年),在康熙時地圖測繪成果的基礎上,彙編成《皇與全覽圖》,又稱《乾隆內府與圖》,《乾隆十三排地圖》。至此,在我國東至大海,西至蔥嶺,南達南海諸島,北接西伯利亞的廣大範圍內,有了我國第一次大規模的普遍的實測地圖成果。其規模之大是國內前所未有的,而且也為清末民國初所不及的。

一、清初測繪地圖的巨大成就

康熙時明令測繪的《皇與全圖》和乾隆時補測、繪製的《皇與全覽圖》是中國歷史上,經實地勘測,併兼用天文、大地三角測量等現代科學技術完成的全國性的、內容最為詳盡的實測古地圖。尤其康熙主持實測地圖,不僅為中國科技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頁,而且在世界測繪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清初測繪的地圖:亞洲之最、世界測繪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正如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指出的,不僅是亞洲而且也是當時世界上所有地圖中最精確的。清同治年間胡林翼改編成《大清一統與圖》,公開發行,成為1934年上海申報館出版《中華民國新地圖》之前一百數十年間中國各種一覽圖的藍本,以至民國初年十萬分之一調查圖也是以該圖的控制點為依據。

二、清初測繪地圖的重要意義

清初大規模的全國地圖實測工作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完成了上述兩幅巨大的同比例不同圖幅的《皇輿全圖》,而且還附帶解決了若干很有價值的問題。

清初測繪的地圖:亞洲之最、世界測繪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首先,康熙帝玄燁在著手全國地圖實測工作之初,即曾注意並果斷地裁定統一而固定的測量尺度。當時先行調查各省習用里程,得知計數長度極不致。為實施全國測繪必先規定統一的測繪尺度,康熙皇帝親自裁定,地球經線一度長度以200裡計算,1裡=180丈=1800尺,欽定工部營造尺,規定以該尺為基本計數單位。

當時法國的米制尚未確定,他們所用之尺度為“劉”( Lieue,古代法裡)、“篤亞斯"( toise古代法丈),中國的10裡恰合1“劉”又合2853“篤亞斯”。這就是當時使用的單位。此次以地球經線弧長來規定尺度的辦法,遠較法國十八紀末以地球赤道長度規定米制長度為早。

清初測繪的地圖:亞洲之最、世界測繪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測量圖

第二,康熙41年(1702年)曾測定在通過北京的標準經線上測量了從霸州至交河間的直線距離;康熙49年(1710年)又在黑龍江齊齊哈爾以南、北41度至47度之間實地引繩丈量每一經線的直線距離,發現緯度愈高,每度經線的直線距離愈長,最早提供了地球為扁圓形的實測證據。當時十八世紀初年,正是牛頓理論的扁圓說與喀西尼(Cassini)錯誤的實測所得之長圓說分壘對時,尚無定論之時,而中國測量已有較確實的結果,使牛頓的地球形狀橢扁之說在中國首次得到證實,實為世界測地史上的一大貢獻。

第三,乾隆朝皇輿圖準確地繪出新疆羅布泊的位置,系在北緯40°40′,但後來該湖泊見之於北緯40°以南,引起地理學者的注意,復往調查,始知該湖位置變化,證實其為遷移湖。再者,原皇與圖顯示了逐部海岸地形的快速變化,例如山東大汶河口的海岸原系平直,後因成豐5年(1855年)黃河在儀封決口,河道北移,才形成向海突出的三角洲。又如長江口的崇明島原圖指出當時長江北口還很廣闊,呂泗場靠近江口,和以後的地圖比較可知海門以東地段泥沙淤積很快,由此可以推算海岸線外移的速度。總之,該圖為古地理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地圖資料。

清初測繪的地圖:亞洲之最、世界測繪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第四,清初皇與圖測繪了西藏中尼邊境的世界第一高峰,首次標繪出世界最高峰之名為珠穆朗瑪峰,比之英國人稱之埃佛勒斯峰要早130多年。該峰在西藏地方的實際名稱第一次出現在我國輿圖上,成為山峰名稱來源的史料依據。

第五,康熙、乾隆朝皇輿圖的數學精度由於採用和實施了審慎而周密的三角控制網的測算量出一連串三角形,並通過平面三角計算,得各點座標,用望遠鏡測定夾角,並先對基線作準確的測量,然後用三角法運算,由近及遠,或用已知測繪點返求、複測,得到較好的結果,使新測地圖具有相當的精確度,成為中國地理地圖事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清初測繪的地圖:亞洲之最、世界測繪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三.清初測繪地圖中的都市圖

清初全國性大規模地圖測繪曾附帶產生了若干局部地圖。首先是《長城地圖》,該圖表示了長城300個城門、堡壘、城寨,以及附近的山川、地形,圖幅長達5米,圖上方位為上南下北。此圖國內已不存,據稱今羅馬教廷圖書館尚存此圖。除了《長城地圖》而外,以《北京都市地圖》為最重要。

該圖當時是作為開始試點測繪的,包括市區和近郊區,詳細地繪製了城市建築物,但原圖國內也已無從得見。據稱現存於日本的有《乾隆京城全圖》(原圖無名稱),比例尺六百五十分之一,1940年(昭和15年)7月“輿亞院”華北聯絡部政務局調査所曾將該圖縮印,比例尺改為二千六百分之ー,由北京新民印書館印刷,裝訂為17大本(17排)附有解說和索引。

清初測繪的地圖:亞洲之最、世界測繪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乾隆京城全圖》局部

《乾隆京城全圖》解說“北京故官博物院文獻館所藏北京地圖中有一折疊巨本,凡為幀五十有一,幀高各84釐米,橫26釐米,設平鋪之,可為莫大巨幅,其高當14.1米,橫當13.3米,比例為六百五十分之一……北京圖書館又藏有《大清皇城宮殿衙署圖》,繪法精詳,實為清初之最。”遠在清初之際能制這明細準確的都市圖,在地圖史上是個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