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新冠病毒已突变,我们该恐慌吗?

3月4日下午,一篇名为《中国科研团队:新冠病毒已突变 传染力更强》的报道一经发布,便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截止3月5日10:00,#中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已突变#的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已达6.4亿。

新冠病毒已突变,我们该恐慌吗?


报道的信息源自于3月3日刊发在《国家科学评论》的一篇题为《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的论文,该刊由中科院主办,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陆剑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崔杰。

论文研究发现,在来自公共数据库的103个新冠病毒基因组里,共存在149个突变,且多数突变在近期发生。此外,103个新冠病毒的病毒株中有101个属于两个亚型,并将其命名为L型和S型,两个亚型的区别在于病毒RNA基因组的第28144位点,L型是T碱基(对应亮氨酸,Leu),S型是C碱基(对应丝氨酸,Ser)。


新冠病毒已突变,我们该恐慌吗?

图1. 103个SARS-CoV-2基因组的系统进化树。WH的就是从武汉找到的样本,WH-2020/01/05就是病毒被检测或者测序的时间,同理GD就是广东,USA就是美国(截自论文)


研究人员发现,在103个新冠病毒基因组里,L型约占70%,S型约占30%,且每个L型病毒株比S型携带了相对较多的新生突变。S型可能是更古老的SARS-CoV-2病毒,L型则比S型更具传染力,但尚不确定L型是否比S型毒力更强。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已突变”的信息经多家媒体报道后,引发了部分网友的恐慌与担忧。事实上,恐慌与担忧大可不必!


新冠病毒已突变,我们该恐慌吗?


新冠病毒已突变,我们该恐慌吗?


新冠病毒已突变,我们该恐慌吗?


新冠病毒已突变,我们该恐慌吗?


新冠病毒已突变,我们该恐慌吗?

专家:变化极小,不说明任何问题


3月4日,香港大学金冬雁教授表示,突变是指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复制自己时产生的变化,论文中所说的“149个突变”是指103个病毒基因组里的突变加起来共有这么多,对应到103个病毒基因组里,说明每两个毒株之间的差别都在个位数,“这个变化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金冬雁解释说,新冠病毒有三万多个碱基,从目前所有的新冠病毒里任意挑出两个,都可能会发现它们的碱基存在个位数的差异。因此,上述研究所指突变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对于上述研究所推测的两种病毒亚型在传染性和致病性上的区别,金冬雁认为这种推测完全没有依据。

他解释说,学界从来不会根据两个病毒株在一个碱基上的差别给病毒分型,此类推论违背了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的基本原理。

金冬雁表示,要证明新冠病毒发生了明显突变,需要通过相关实验,搞清楚每一株病毒分别给患者造成了什么症状,并结合流行病学数据分析,才能得出与传染性和致病性有关的结论,而上述研究所做推论的依据显然是不够的。

事实上,耶鲁大学流行病学专家Nathan D. Grubaugh在2月18日就发表了题为“我们不应该对新冠病毒突变感到恐慌”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在COVID-19爆发之际,病毒突变符合正常流行病学规律,不应该引起恐慌。

新冠病毒已突变,我们该恐慌吗?


突变是病毒生命周期的自然部分

突变是病毒生命周期的自然部分,很少会对疫情产生严重的影响。突变可使病毒毒性增强,也可使其减弱。而病毒的毒性和传播方式等是由多个基因控制,换句话说,需要多个突变才能进化。


突变并不意味出现奇怪和破坏性的新病毒特征,相反,它们可以让我们了解正在出现的疫情。任何关于突变后果的说法都需要仔细的实验和流行病学证据。


突变是作为病毒的必然结果,病毒基因组突变的模式和时间进程是预测系统发育树的关键,而系统发育树反过来又能有效地实时描述流行过程。基因组流行病学的发展当前正用于缓解和控制新冠病毒疫情。

最后要说的是,上述论文的信息都是生信分析出来的结果,还要结合具体的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同时本次虽然做103个样本的分析,但是对于目前全球感染量超10万,占比只有0.1%不到,这个比例无论对于统计学还是生信,样本量都太小了。


如何看待论文中提到的149种突变?给新冠病毒分型的依据是什么,以及这种对于疫情防控有何意义?3月4日,新京报记者分别致电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病原生物信息学研究组,但双方均表示不便接受采访。

参考链接:


https://watermark.silverchair.com/nwaa036.pdf


http://news.sina.com.cn/c/2020-03-05/doc-iimxxstf6525169.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