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理解王维的《送别》?

战神150624565


问题:如何理解王维的《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前言

说到送别诗,王维的《渭城曲》是千古绝唱: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过这一首《送别》另有特点。

一、三韵六句的律诗

六句诗有古体,如孟郊的游子吟,也有近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有律诗止三韵者(唐人有六句五言律,如李益诗“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常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天子圣,不战四方平”是也..

王维的这首三韵六句诗中,有五句是律句,只有第四句出现了古体诗的三平尾。

王维的诗中,常有律句为主,夹有一处三平尾的现象,例如《鸟鸣涧》里的“春山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又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中“红莲衣”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又如《送张五归山》里的“何人归”: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王维的这几首诗,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了一个三平尾以外,都是律诗的做法,包括拗句与救拗都符合律诗要求。《送张五归山》甚至被归类为五律。

二、前四句的铺垫

首联中,诗人下马饮饯别之酒,并问好友:您准备去哪里呀?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第二联介绍了好友的回答,仕途不甚得意,所以想归隐。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归卧南山陲,此处借用了沈之问的成句,出自《陆浑水亭》

昔予登兹楼,感爱川岳奇。别来虽云远,夜梦常在斯。
更以沈痼日,归卧南山陲。弊庐不可见,云林相蔽亏。

这个南山陲,是指洛阳的陆浑山。

王维另有《终南别业》写到: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这里南山陲是终南山,可见诗中的南山未必哪一座具体的山。


三、第五句的转折

绝句的关键处在于第三句,五七律的关键处在第七句,也就是倒数第二句,同样,六句诗的关键处也在倒数第二句。在王维的这首《送别》中,关键处就是第五句: 但去莫复问。

第三联转折, 王维知道好友的不得已处,因此不去刨根问底,所以说

但去莫复问 。

然后安慰道:

白云无尽时。

南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中写到: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

山中的白云有的是,以后寄情于山水之中,不必再为世间的名利而烦恼了。这是解决“不得意”的最好办法。


结束语

王维的这首《送别》是好友之别,与《渭城曲》的区别是,写景少,抒情多。前四句平淡道出,后两句有禅机。不问原因,只看未来。

非常时间,抗击疫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里蹲”。有时间多读几首唐诗宋词。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首先我们看一下原诗:

《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我们来看一下译文的意思:请君下马一起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到哪里去?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终南山旁。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飘荡。

这首诗主要是写友人归隐,整体看似语句平淡无奇,但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直接以叙事的手法开篇,送别友人一段路程,中途邀请友人下马喝酒,由此问出心中的疑惑,朋友你是准备要去哪里?

体会到诗人的关怀,友人也只好如实相告,大抵是自己生活不如意,或者是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也或者是其它原因。只好收心回去归隐。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如意的心情后,于是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就只管去吧,我也不再苦苦寻问你了,其实你自己又何必以失意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也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似乎写得比较平淡,但是这也是为了最后两句做铺垫,读者读到最后突然发觉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反差。


妙哉书道


王维有“诗佛"之称,是一个半官半隐的诗人。他的作品主耍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他的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在唐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成就。

《送别》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全诗为: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很明显,这是一首古体五言,全诗从表面看,语言平淡无奇,其实不然,只要细细品读,便能读出其中的不尽意味。

第一句叙事点题,第二句设问,质朴中倾露了诗人对朋友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第三句“不得意”三字极有深意,除交待朋友归隐的原因外,更从侧面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现实的不平,是全诗的诗眼,是解开题旨的钥匙。末尾两句说:我不问了,你也不必以失意为念,功名利禄终会尽的,只有君归的南山白云是无尽的,足以供君乐赏。这里的言外之意更包含着诗人对隐居的向往,对人世荣华的否定,更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在里面。

全诗前四句较为平淡,后两句则意味顿浓,给人以清音有余的感觉。


原卉诗词


这首诗是神作,从其风格来看,应当是源于乐府风范儿,至少是带着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的味道,毫无雕琢堆砌之感。

魏晋时期,便有许多大伽(比如陆机,鲍照、范云)都开始有意地模仿乐府诗歌和古诗十九首,这种诗歌都带有一个标题,在这个标题中一定要有原诗的标题,比如“拟行行复行行”、“拟青青河畔草”,“拟庭中有奇树”。后来便形成了一种创作风格,

这种风格要求诗中不能用典,不能炫技,不能雕砌,不能牵强,甚至不能用明显的文言文结构。也就是说,要写得简单而隽永,质朴而清远。归结为两个字

自然!

后人又把这种风格细化成多种形式,这一首便是其一。

高古,清朴,淡然。

全诗连翻译都不需要,仿佛只是口语,就连倍受诗家称赞的最后一句也是用“简单”为打开方式,可是这个简单非功力高深者绝计做不出。

都说王维是佛系青年,又说他是禁欲系代表,从这首诗便可以体会得到。他跑到长安结果除了一场绯闻以外,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都说他牛掰,可是这个牛掰似乎并不是他想要的。

所以这个“君言不得意”,不仅仅是朋友,也是自己。而“归卧南山陲”也不仅是朋友的想法,更是自己的想法。

我们都能看得出来,这一句用了一个极为浅显的典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谓隐居,实际上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所谓“五斗米”,可以理解为人事间的权势富贵。

归卧南山,是品性高洁的代词。这第二句,表现上是说隐居,实际上可能是说自己的“不得意”,对官场对仕途的厌倦。

尾句很牛,牛就牛在他是第一个这样用的,把口语变成了诗,不牵强,不做作,毫无斧痕,用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出尘之意。

贾岛也有过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也是这种创作方法,尾句一脉相传的简单隽永,回味无穷。

这种诗,是写不出来的,可遇不可求。此生能写出半首,死而无憾了!


亦有所思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以我的理解是这首诗是反写,邀饮者是别人,自己正是那个被邀的人,通过被邀人的询问来道出自己对官场和生活的失意,比自己直接道出更委婉和易于表达,叙述起来也觉得平实可信,没有说教感,易于引出话题。如果不做人物角色置换表达起来就失却多少诗意,如果不做人物角色置换会就会呈现尴尬模样达不到要表达的效果是每个写诗者的大忌。所以他很大开可能进行了人物置换,一置换便有了新奇的效果。请看:

开句顺手粘来:一句招呼语便引出了场面,‘’到哪去啊?来,下来喝两杯吧,君却说心里不得意,想归隐山林",然后有君的感慨:想去就去想那么大多干吗?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和天涯何处无芳草之意有共同之处,也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诗意表达。这几句表面看没有新奇之处,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他最终目是为了表达一种愤懑不得志的情绪和心结,心生跳出红尘,超然世外的达观。


天外来客222790859


武则天长安元年,王维出生了。

上天似乎对其特别眷顾,不单单给了他优渥的家庭环境,还给予了他太多天赋。

他聪慧毓秀,早在九岁,即可撰写诗文,草书隶书也堪为佳品,而且,还擅长音律。

“神童”、“天才少年”、“别人家的孩子”等等标签,早就贴在了他身上。

如此聪慧少年,引起了岐王李隆范的注意。岐王深爱之,着重培养。

王维不负众望,诗尤擅长五言律。

是时候去应试了。

岐王为了给他一个更好的结果,跟他说:“维,你自己选几首比较清越的诗,以及一曲新作的琵琶曲,跟我一起去九公主府吧,请她老人家鉴赏。”

王维便带着诗曲,跟岐王去了。

到了之后,王维刚刚坐下,便来了几个名伶,簇拥着王维而坐。

一脸懵的王维正不知所措,耳边传来岐王声音:“好好弹你的曲,这么多人给你捧场呢!”

王维平定心绪,凝神静思,拨动琵琶弦,便来了这一曲独奏,《郁轮袍》。

技惊四座。九公主尤甚

九公主说,曲词都是我熟悉的,但韵律却不知,是你所作么?

看到王维确认,九公主将王维迎为上座,说:“此子比为乡试第一名,当为解元。”

九公主力荐。

王维甚为感动,笔耕不辍,更加努力学习。

越努力越幸运。积极努力的人,终有回报。

开元十九年,王维状元及第。

盛名之下,不负才气。

一腔抱负,大展宏图。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此时的王维,满心都是报销朝廷。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不足1年,可堪大任的王维,又升官了。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初到边塞,王维看着边塞风景颇为心动,灵感爆发之后,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一幅震撼的景象。

王维内心充满了豪气。大丈夫该当如此。但他终究是监察御史,巡视完了之后就得回京了。

然而,然而,做官越久,王维便越觉得官场黑暗。跟自己的理想,也偏的越来越远。

政局动荡,仕途不顺,让他诞生了退意:这终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隐居的日子才是自己想要的,约三两好友泛舟湖上,饮酒吟诗作画,岂不美哉!

是时候离开了。

想通了此节,王维便写下了自己真实的心意:

送别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南山,才是自己的归宿。

白云无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样的生活,悠闲舒适而惬意。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啊。

我也想要这样的生活,车水马龙混凝土林立喧嚣的城市,终不如恬淡自然的环境。



贰读


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山西运城),祖籍太原祁州人(太原祁县)历任官职甚多,后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送别》

唐代: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整编诗中前四句平淡无奇,如同平常客套待客礼数,然则含而不露,后两句却诗韵陡增,诗意骤浓!我们应该羡慕那山中飘逸无拘的白云,是多么的自在悠闲!诗人借此来开解友人。人间所有的高官厚禄、权位显赫、富贵荣耀,比之永恒的大自然来说,尽皆过眼云烟!全诗是借送别友人来表达诗人的归隐之心,同时否定了对功名利禄贪图执妄的追求。

王维的另一首《送别》则是

《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意是:我在深山中送别了好友,夕阳落霞把柴门半掩,待到明年春风把春草吹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呢?!











皇天飞麟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诗,最能体现王维人品和诗品的一类诗

这是王维的送别诗里的一首。王维在流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中,送别诗就有七十多首,可见王维交友广泛,而每一首送别诗,王维都写得感情真挚,可见王维人品之高,为人真诚。

王维所处盛唐时期,迎来送往的活动十分频繁,几乎每个人都不安于现状,这也使得分别成为日常之事。但是王维更特别一些,在他现存的诗歌中,送别诗达到了七十余首。单从数量上看,很少人有这么多的留别诗。而这些诗无论是情感的浓度,还是艺术的高度也都很难有人与之媲美。

友人落第,他写诗送别;友人贬谪,他写诗送别;友人归山隐居,他还是写诗送别……在盛唐的整个社交体系中,王维就是一个很注重交往、很有人缘、也很重感情的人。


这首送友人归隐的诗,也看出了王维的人品

王维的送别诗有一种特殊情怀,他最善于也最习惯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悬想”,不仅想人之所想,而且能启发和诱导人往那上面想,具有直逼人心的情感震慑力。

这首诗前四句交代送朋友的缘起:因为人生不得意,打算归隐。王维没有抱怨社会不公,也没有直接赞扬归隐有多好,因为这些话对即将要走的朋友来说,都是些套话,近乎虚假。

王维只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淡淡的说,想想自由自在的白云,以后就可以了无牵挂的欣赏了。

站在要离开的朋友的角度,听了这话,心情应该是好了许多吧!


这首送别诗,也体现了王维的诗品

王维的这一类离别诗一般只是淡淡的别愁,而却把憾意渲染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憾意”,最能表现丰富而微妙的人际关系,最能传达让人愁肠百结的缠绵和深沉的情感,使我们在千百年之后,仍如置身于诗人所创造的画面和情境当中,久久不愿离去。

这首诗也是如此。我们几乎在诗中看不到离愁,但在细微处,“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让人感受到写诗人的无尽遗憾,也感受到写诗人的真挚感情,是一个写诗的高手。


烟花三月09


自问自答为引玉。

本人认为这首《送别》很奇特,故提问出来,大家共议。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看似简单,实际上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为了便于讲解,王:王维;君:行人。

一.析词

1.下马饮君酒

这句关键是:下马,马,饮君酒。

王下马,和了君的酒。这是什么情形呢?此句与末句关系重大,且是此诗的核心背景之一。

1)是“下马”,而不是马车;独自骑马而来,为什么呢?

2)酒是将要离开人的酒,不是王的。为什么呢?

3)见面地:君事先已经与王商定好的,未见旁人,说明只是邀请了王一人。

4)马:骑马比马车快,说明见面地点远。

由此推论出君有事要找王,不想他人看见。为什么呢?

2.问君何所之

此句的关键字是“之”和“所”。这里的“之”不是“到”与“往”含义,而是通假“也”义,是叹词,相当于“啊”,“呀”。

“所”指的是处境和结果之意。

白文:王问君:你的处境为什么如此啊。

这一句话也传递这样的信息:约见面地点时,双方没有见面,要么是书信,要么旁人传话。

假如“之”字表示去与往,难道事先不能说清楚?喝个告别酒也得有个理由,是朋友吗?更何况君准备去“归卧南山陲”呢,远离红尘,应该更是让人高看才是。因此说,“之”字作为“到往”解,其逻辑上不通。只能说明:王惊讶君的状况,为什么会如此?这也说明王早先知道君,也认为他有能力。王的怀疑由此开始了。大老远骑马过来喝酒,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3.君言不得意

这句话容易理解,混得不好。具体是什么原因君没有提及。只是引起我们的怀疑:王与君是什么样朋友关系,深么?从不算近的地方独自骑马过来陪你喝酒,话都不说透,你是几个意思啊?有这样的朋友吗?

4.归卧南山陲

“归”字含义深啊!要么,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要么,去投靠。证明:君熟悉南山陲。

个人看法:他是从那里出来的。王信佛,彼此结交理所当然。

5.但去莫复问

本人认为这是王生气说出来的话,没有丝毫挽留,也没有替他考虑将来:走吧,别再问了。

有的人认为这是王维表示他不再询问君的情况了,其实不然。因为上文已经问过了,而君不愿意多回答。这是朋友吗?王已经吃了闭门羹。王维可是官员啊!

那么,“莫复问”指的是什么呢?第一句话已经有了原因:独自,骑马,饮他人酒,有事相求。本人认为,君是想让王维帮帮忙,重归红尘!王维答应了吗?不但完全没有,且还给予了莫大的讽刺!

6.白云无尽时

这是个典故。王维信佛,应当读过《列子》。《列子·汤问》有一个故事:薛谭学讴于秦青,没有学完技巧就想告辞。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就是白云遏的典故。白云止与“白云无尽”刚好相对,意思是:你看看,白云还再行,你的道法不行啊,回去修炼吧。不想帮,也没有留意。

附两句王维写给真朋友的诗: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天壤之别!


战神150624565


读一首诗就是在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个人更能读懂他的诗。读的越多,懂的越多;懂的越多,理解的越多。

那么要理解王维的这首《送别》,我们就不能不谈一谈王维这个人。要了解一个人,我们首先是“听其言,观其行”,其次我们还可以借助别人的眼睛来看,所谓“以人为镜”就是这个道理。



先说说王维的名和字。

王维,字摩诘。这名和字看着简单,其实大有来历。佛教有一部经书叫《维摩诘经》,其主人公是维摩诘居士。王维喜欢读佛经,精通佛学,非常佩服维摩诘居士的为人,所以就以维为名,以摩诘为字。由此可见佛家思想对王维的深远影响,所以王维便赢得了一个雅号,叫“诗佛”。放在今天,就是一个妥妥的佛系青年。

再说说别人对他的评价。

别人对他的评价中,苏轼的话最出名: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据坡仙观察,王维写的诗是极具画面感的,所以说他“诗中有画”。这与今天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王维被奉为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山水诗派顾名思义就是诗歌以描摹山水而著称,这些诗人自然也就是寄情山水之辈,相对来说,俗世间的功名利禄,他们比其他人就看得淡多了。



王维的代表作是《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山水派诗人的特色,也体现了他“诗中有画”的特点。其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尤其动人,传诵不衰。那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呢?题目中已经泄露,乃“山居”之时的作品。居于高山之上,自是远离俗世之意。最后一联更是坚定地将这种心意表露出来:即使春天的花草已经凋零(现已秋季),我(王孙)还是可以留下来的。为什么啊?因为秋天的景色依旧迷人。说白了,这山上什么时候都是美的,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俗世的功名利禄休想将我和这山林分开,由此可知王维内心所思。

对王维我们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他这首《送别》要讲什么呢?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这两句描述的是与朋友饯别的场景。骑着马去送朋友,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下马”找个地方坐下来为朋友饯别。饯别自然是要喝酒的,王维自己就写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感人的句子。“饮君酒”不是喝您的酒,而是请您喝酒,咱俩一起喝。喝着喝着就问起了朋友:您要到哪里去呢?“之”是动词。整了半天,他还不知道朋友去哪里。下来我们看朋友怎么答他。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朋友就回答他:我呀很不得意,要归隐南山了。不得意,就是不得志。哪里不得志?自然是官场了!古人讲“学而优则仕”,读书人人人都有个进朝做官,匡扶社稷的理想。但朋友这个理想不能实现,所以现在要“穷则独善其身”了,隐居到南山去。南山就是终南山,就在长安城的南边。既然要归隐,怎么地点还选在天子脚下呢?我看这位朋友还是不想隐居,或许这只是“以退为进”的招式。“终南捷径”的成语可不是胡说!

我是这样想的,那王维呢?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只说了一句:您只管去,我不会再问了,那里可是白云悠悠,美得很了!同样是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了不舍;“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却干净利落,竟还蕴含无限乐趣。这是为什么呢?

好诗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

这首《送别》看着是写朋友不得志,无奈归隐南山的事。但这何尝不是在写诗人自己?诗人虽身在官场,心中却记挂的是南山上的悠悠白云。朋友“不得意”,诗人也“不得意”。朋友是官场“不得意”,诗人却是因不能归隐而“不得意”。所以当朋友说自己要归隐时,诗人是喜悦的,是艳羡的,直言“但去”,只道“白云无尽时”。

朋友因“不得意”,无奈归隐南山,诗人却只管催促着“但去”,还说南山“白云无尽时”,多么有乐趣。我想这位朋友此时内心是崩溃的,我们可爱的诗人只想着归隐的快乐,却忽略了朋友的失落与无奈。


结论

读诗即是读人。王维的《送别》,我们没读出依依不舍,我们察觉到了朋友的失落无奈,但可爱的诗人却将笔墨重重地点在了归隐的乐趣上,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