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王维的经典名篇《渭城曲》为什么被一些人评为“古今第一”?

谢小楼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自古就是伤感凄凉的代名词,无数文人墨客用或哀怨或缠绵或悲凉的笔触,写就了一首首别情的悲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一切别离的悲歌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最负盛名,受到了很高的评价。明朝胡应麟在《诗薮·绝句》中说:“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盛唐绝句,渭城朝雨为冠。”

全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王维在渭城为好友元二饯行,席间写的一首送别诗。渭城,古县名,因南临渭水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按唐代当时的习俗,人们由长安远行时,亲友们送行,东面送到灞桥,西面则送到渭城,然后折柳告别,远行人走上旅途。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春日清晨的小雨,洒湿了渭城地面的尘土。在这两句诗中作者以细雨构成迷茫之景,在暖春中增添了一丝冷落与凄凉的氛围。朝雨湿尘如丝,柳枝翠绿如线,象征着离情别意之绵绵不断。作者做到了以布景起始,使整首诗一开始便摇漾着诗情画意。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好朋友再干一杯吧,你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亲友了。作者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了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其情调与一般送别诗的低回伤感、缠绵呜咽是不同的。

王维的这首诗写得精彩,“情意殷切,韵味深永”,所以诗写成以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同时也达到了送别诗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诗书君


你会不会有这种经历,跟朋友在一起喝酒,谈起不开心的话题时,彼此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往往是一方端起酒杯,说:来来来,喝一杯。

-----

《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被称为古今第一,是宋代刘振翁下的评语,他在《王孟诗评》中评曰:

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伟大的诗篇,我们没必要非去争个第一第二,但这首诗确实牛,不谈后人的评价,就在唐朝著名的诗人中,被这首诗征服的就有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它的影响力就贯穿了整个唐朝。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时的伤心和哀愁,却全文没有一个伤字,没有一个愁字,王维只需要举起酒杯,好像在对友人说:一切都在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起首两句写景,按照常理,应该会营造出一个忧愁的氛围,但是王维没有,他这两句写得,简直是小清新。

你看句中用词,“轻尘”、“青青”、“新”,无一不是明快而清新的词,王维的送别,没有可以渲染黯然神伤的愁,反而以轻快带给人希望。

其中又处处暗含着离别,“客舍”,就是旅馆,在家的人是不会住旅馆的,只有羁旅途中的人,才会住进客舍;“柳色新”,杨柳自古便有离别之意,古人送别的时候通常会折柳相送,“柳”谐音“留”,折柳就是希望留下你的意思,暗含着不舍之情。

王维选用了客舍和杨柳,来体现这首诗的送别之意,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王维和元二心中一定非常难过,他可能会写出更悲伤的句子来,但就在这时,一场不约而至的朝雨,洗净了两人心中的阴影,返给这场离别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平日里这条路,尘土飞扬,偏因为这场雨“浥轻尘”,路边柳树也因为这场雨,洗去尘埃,露出原本的青翠。从天到地,从客舍到杨柳,无一不是“新”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突然镜头切换,王维举起了酒杯。没有写设宴、没有写对话、也没有写如何不舍,只是在最后将要离去的时候,他说,咱们干了这杯酒,出了阳关,可能就再也不能相见了。

渭城,在长安的西北边,安西,在今新疆地区,阳关,自汉代开始,就是从中原到西域的必经之处,即使在最强大的盛唐,“西出阳关”也不失为一件壮举,想到朋友这一去,就要经历万里跋涉、独自穷行。王维肯定是充满了不舍和关心。

为什么要“更近一杯酒”,要再喝一杯,你可知道,朋友的西出是壮举,我不能太小儿女,我只能把一切放在这杯酒中,让你感受到我的情意。

留下唯一的一句话是:你走之后,不知还能否与古人相见!

复杂的情感,知心的朋友,真的不需要说那么多话,只在一个刹那,一个片段,足矣。



也可自话


《渭城曲》作为古今第一送别诗,我深以为然。

渭城,位于古都长安西北,是千古送别地。

唐朝的官并不好做,每天都有大批干部被贬,往西去的,一般都会从渭城开始踏入新的人生旅程。

就像投胎一样,到了奈何桥,得喝一碗汤;贬出长安的,到了渭城,喝一杯送别酒自然是少不了的。

正好,要是送你离开千里之外的这位朋友,会作上几句诗,那就完美了。

元二兄弟挺牛,送他西去的这位朋友,竟是当时诗坛最红的偶像明星王维。

王维的诗,清新别致,禅韵纵横,传唱度高得离谱。



那天,跟往常一样。渭水畔,驿馆,迎来送往的客人络绎不绝。放眼渭桥,柳丝在细雨中轻舞,到有几分江南春雨如酒柳如烟的意境。

包厢内,两个大老爷们撸起袖子在怼酒。

“维哥,说好只喝一杯的,没想到这推杯换盏间,已喝好几坛了,别倒了,真不能喝了。”只听一个小胡子壮汉边说边将酒杯扣在桌子上。

又听那个叫维哥的回道,“大老爷们喝几坛子酒算什么。来来来,喝了这杯,还有三杯。”

小胡子道:你知道的,我一会还得骑马,喝多了迷糊,酒驾有风险。

维哥道:好吧,安全第一。你这一路向西,出了阳关,以后连一个可以喝酒的朋友都找不到了。来,最后一杯,祝你一路顺风。

……

以上正是诗佛王维与朋友元二的对话场景,这天,元二即将前往新疆地区的安西市去就任。

酒罢,元二骑着高头大马,依依不舍的向西而去。

没有像往常一样,通往长安的这条官道上,并没有扬起滚滚红尘,因为匍匐在西北大地的这些红色尘土,都被早晨的小雨淋趴了。

渭水两岸的河柳仍在轻舞,在细雨的洗涤下,显得格外青翠。

元二在马上频频回头,“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道旁的音响店里正合时宜的传来这声嘶力竭的歌曲。



王维敲了两下桌子,书童会意,旋即铺好纸笔,只见维哥用娟秀的小楷写下一首七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末了,题注《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最早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接触到的,标题有歧义,一直以为是送一个姓元的二使官安心的西去咧!后来才知道,是送元二出使安西这个地方。

小雨、轻尘、驿馆、翠柳、酒杯、阳关、故人……

初读淡如水,再读香如茶,最后一回味,却厚重如酒。

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有多厉害呢?

半个多世纪后,到了中唐。

白居易扎心了:

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刘禹锡被贬十几年重新回到长安,只有一个叫何戡(kān)的朋友给他接风,他哭了:

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又过了十几年,李商隐给一个姑娘送别,也伤感了: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渭城曲’、’阳关三叠’,说的都是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这就是诗佛的绝技,他的诗就像一杯白开水,但你喝着喝着,就醉了。

千百年来,人群中,一直赞誉不绝。

结合以上诗词创作背景及故事,我觉得王维的这首《渭城曲》在古今送别诗中,坐上第一把交椅,当之无愧。


文无第一,在你送别的那位朋友眼里,你的诗就是天下最美的诗。




在灿若星河的唐诗天空,送别诗已是最重要的一个类别。


时代在进步,绿蚁酒会消失,五花马会绝迹,皇帝的诏书也没有了,不用骑马去洛阳,也不用划船去扬州。

但人的情感,永远不变。

所以说,这世间,唯情第一。


南宫寻欢


提到离别,总是伤神。提到离别,不可无酒。提到离别,古时长亭送短亭。

王维的这首《渭城曲》又称《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诗里的经典之作。全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今以来送别诗很多,为什么这一篇就荣登榜首了呢?

首先,从"古今第一"这句话的语境看,第一次被提出是在宋代刘振翁的《王孟诗评》里。作为一部专评王维和孟浩然的著作,作者对二人比较出色的诗篇一定是赞赏的,读到尽兴处,写到尽兴处,自然就用了一些程度高的赞美词。这"第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其他的诗都不如它,作者更多的或许是想表达:这首诗实在是上乘之作。

其次,从内容看,这首诗又好在哪里呢?好在情真意切。俗话说:文无第一。如果非要给诗词排个高下,分个伯仲,也太过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写的真好。好到天真烂漫的小儿会背它,耄耋之年的老人会吟它。这是王维在咸阳送别朋友王二所作的诗,王二就要去安西都护府任职了。那里很远,古时车马很慢,邮件很慢,这一去恐怕不知何时再见。

离别在即,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一句妙哉,妙在"更"字,这一字说明他们的酒已经喝了很多了,一杯又一杯,喝到早上的雨沾湿了轻尘,他们还是放不下酒杯,可见二人之间感情的真挚。

王维接着说: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啊,到了阳关过后,我就不在你身边了。这一句也很经典,后人根据这首诗改编的曲就名为《阳关三叠》,所有不舍,所有眷恋都在这一句中直接表达出来。从城里到关口,从家里走到客舍,可见诗人的送别,不是在家门口挥挥手,也不是在城门口倒杯酒。在万物生发的季节,我们一起走了一路。身旁的柳树经过早上的雨,绿意又新了几分,但是,朋友啊,这样美好的春天,这样美好的景物,

你却要远行,柳树也留不住你了。

纵使清酒千杯,喝了一杯又一杯;阳关三叠,唱了一遍又一遍。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两句诗,千百年来,成了人们离别时刻的金句。在我看来,比起韵律上的和谐,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和元二之间的情感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无论是十几岁即将毕业的少年,还是隔壁老来远行的邻居,一到分离时刻,大概这句诗总能涌上心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往文学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在后代拥有崇高的地位,除了诗歌本身写的好之外,还因为用这首诗创作的名曲《阳关三叠》,在古代音乐史上享有极高的美誉。

事实上,《阳关三叠》是中国音乐史上最流行,传唱最久远的古曲。

简单点说,《渭城曲》被一些文人评价为古今第一,是因为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首先,《渭城曲》本身就送别诗中的佳作。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例和地位。这和当时的客观条件有关。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发达,出一趟远门是非常重大的事件。用宋朝柳永的话来说就是: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如果用木心先生的诗来说就是: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

正因为如此,送别的时候,大家都是饱含深情的,诗歌当然就是古人承载感情最好的舟车,《渭城曲》《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佳作,不胜枚举。

王维在这首诗中,开头两句诗写景也写情。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早晨下了一阵薄薄的春雨,尘土飞扬的大路现在变得干净宁静。驿站两旁的杨柳,焕发出春天的颜色。虽然写的是忧伤的离别,但是还是有一丝明亮温暖的调子在里面。

这个大概就是盛唐时期的气象吧。无论多么的伤感,总是有一份希望存在!

渭城就是秦朝的咸阳城旧址,在当时长安的西北。那时候人们送别,一般都是送到渭城就结束。诗里面提到的柳树,也是中国古诗里面经常出现的意向。中国人喜欢玩谐音的游戏,比如今天孩子考大学,还喜欢给孩子吃方糕和粽子,“糕棕”寓意“高中”榜首。

柳树的柳,和挽留的留谐音,所以离别的时候,折柳相送是古人盛行的风俗。

和渭城相对应的另外一个送别之地就是灞桥,灞桥在长安城东,送别离开长安东行的人,都会送到灞桥为止,因此灞桥折柳相送,也是当时极为普遍的生活场景,也是同样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李太白就叹息过: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王维前两句诗,可以说没有提到送别,却已经流露出了送别之意。

后面两句更加脍炙人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通俗的就像大白话一样,却因为难得的真诚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可以说,从王维的这首诗开始,阳关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著名的诗歌意象之一。阳关是河西走廊上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在那里有两大著名雄关,一个是阳关,一个是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河西走廊出入西域中原,不是走玉门关就是走阳关,唐诗里面玉门关和阳关都是经常出现的诗歌意象。有人统计,唐诗里面玉门关出现了100多次,阳关出现了几十次。阳关有称为阳关道,这下你是不是倍感亲切了: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北周庾信有一首诗: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王维的这首《渭城曲》,既没有特殊的背景,又表达了真挚的离别之情,因此特别适合在离别的宴席上面传唱。因为这些原因,这首歌一旦被谱成了歌曲,就迅速在社会上广为传唱,经久不绝,成为古代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简单说来,王维的《渭城曲》首先是自己写的好,这是它得以流传的最硬核的内在原因。

其次,《渭城曲》被谱为乐曲之后流行千年,成为它备受赞誉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诗自身就具有音乐的韵律,很多好诗后来都被谱成歌曲,送诗歌这个词,就可以理解这个现象。王维的《渭城曲》创作出来后,很快就被谱写成歌曲,迅速流传。实际上,王维自己就是一个音乐大家。《渭城曲》作为音乐流传,大部分人都记得它另外一个名字《阳关三叠》,这是中国古代最出名的歌曲,后代以它为基础,做了大量的再创造,沈阳音乐学院陈秉义教授做过统计,收集了三十多种谱本,四十多种《阳关三叠》的歌词,从唐到清,历代不绝,可见这首歌词的受欢迎程度。

事实上,就在王维写这首诗不久,它已经成为了经典曲目。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

这是张祜听见了。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这是白居易听见了。

红绽樱桃白含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这是李商隐听见了。

而《阳关三叠》再改造成歌词之后,出现了各种“三叠”的变化,有的是把这首诗歌的原句,做一定的变形和重复,有的是再次基础上,加上更多的创作改造。拿前一种变化来说,可以举两个例子,这是在《三续百川学海丛书》里面收录的两种。

第一种叠法。

渭城朝雨 ,渭城朝雨浥轻尘 , 浥轻尘 .

客舍青 青柳 色新 , 柳 色新 。

劝 君更尽 , 劝 君更尽 一杯酒 , 一杯酒 。

西 出阳关 , 西 出阳关 无故人 , 无故人 。

第二种叠法 :

渭城 , 渭城朝雨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 , 客舍青青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 , 劝君更尽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 出, 西 出阳关 , 西 出阳关无故人。

增加词语再创作的《阳关三叠》,《词律拾遗》记载无名氏的《古阳关》: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这类以《阳关三叠》为基础的歌曲,现在遗存的还有相当的规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鉴赏。

总之:王维的《渭城曲》,之所以被后代文人评论为古今第一,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渭城曲》是古代送别诗中的佼佼者,而送别诗又是古代诗歌中的重镇;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阳关三叠》在古代音乐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广为传唱。

《渭城曲》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所以飞得高,唱的响!


铁锤文史


王维的经典名篇《渭城曲》为什么被一些人评为“古今第一”?

一、《渭城曲》是一首送别诗

1、主题 送别诗

主题是送别,全诗从南朝沈约的一句诗“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点化而来。王维诗妙在没有露骨的说“明日难重持”,而是将此意藏于第四句。

诗人的高下就在此处,看完下面的“远之又远”,可细细品味。

2、远之又远 更深一层

渭城曲题目又叫做 《送元二使安西 》 ,送客的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阳关在甘肃,安西在新疆。阳关已经没有故人,何况安西之远。读者明白此意,可知离别之苦,此一去或成永别,不知何日重见。据说王维后来“偶于路旁,闻人唱诗,为之落泪。”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而安西远在新疆。

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遗址)。二十二年,唐军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简称安西四镇。

二、含蓄与浅显

1)浅显

古人说此诗:“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言语之间都是“冲口道出,不费寻思”, 《唐诗真趣编》说道:只体贴友心,刘仲肩曰:是故人亲厚话。而伤别之情不言自喻。

四句诗都是口语,没有沈约“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的说教语气,如同亲人好友之间的寻常言语 。偏是寻常语,越发的让人感觉真实和体贴, 老子说过“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因为浅显中有曲折,更加含蓄。

2)含蓄处:

《唐贤三昧集笺注》说此诗:“惜别意悠长不露”。用笔含蓄而曲折。

“渭城朝雨浥轻尘”

说的是行尘将起, 江淹 《别赋》中:“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王维也有 《观别者》诗:“车从望不见,时时起行尘。而“朝雨”如故友深情无法浇灭“轻尘”只能润湿(浥)而已,是欲留不成之意。

客舍青青柳色新

李白有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说的是送别征人远行。安西都护府是一个军政机构,建于贞观年间,元二去安西或是从军。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王维不直说“愁杀行客儿“,而是用客舍、柳色的意象暗喻送别之愁苦。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有言外之意为佳,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就是沈约的这句“明日难重持”,亲友之间对面送别,是不能说出“明日难重持”这种不吉利的哀苦之语的,只是委婉的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样一个意思,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性格的人、不同水平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手法。

三、古人都认为这首诗是古今第一吗?

古人诗话词话,夸起人来常常不吝溢美之词,王国维说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还说周邦彦两宋以来一人而已。

明朝的王世懋《艺圃撷馀》写到:“(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这意思就是盛唐绝句是李白和王昌龄最好,其中李白的绝句更加“自然”,所以认为唐朝李白绝句第一。

而《唐诗正声》认为王维“千古擅长”,李白王昌龄算老几:

“吴逸一曰:语由信笔,千古擅长,既谢光芒,兼空追琢,太白、少伯,何遽胜之!”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说王维的这首《渭城曲》: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

结语

前任所言,后人未免断章取义,或者曲解误解,老街以为对于古人言语不可不知、不可全信,人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无论古人怎么说,至少王维这首诗被很多人认为是唐朝送别诗的绝品,正如《唐诗解》中说的:

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凿混沌者皆下风也。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王维的《渭城曲》,是唐诗中最经典的送别诗之一。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评此诗: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亦评此诗:送别诗要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

而且,王维这首诗还被谱成曲,即《阳光三叠》,成为古人送别时的必备曲目。

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中注:“此诗唐人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覆歌之,谓之《阳关三叠》,亦谓之《渭城曲》。”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又题作《送元二使安西》、《阳关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即秦代咸阳古城。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

安西,是唐代都护府名,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其人不详。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润湿。浥轻尘,雨后尘土被沾湿,不再飞扬。

客舍:驿馆,旅馆。柳色:柳谐音“留”,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在诗歌意象中,柳象征着离别。

渭城早上的一场细雨,沾湿了离别路上的轻尘,道路变得洁净清爽,离别客舍四周的柳树,也被朝雨洗得干净清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你再喝完这最后一杯酒,等你离开渭城,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故友陪你喝酒了!

欣赏王维的这首送别诗,重在体会王维诗中独特的情味。

写送别的经典诗篇有很多,如“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如“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同样一唱三叹,感人至深,但诗味衰飒。

而王维的《渭城曲》则是不同的情味。

诗的开篇写离别的场景,渲染离别的气氛,但不是伤感悲凉的气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的早上下了一场雨,但却不是“满天风雨下西楼”那样伤感悲凉的雨,而是一场小雨,这样的雨不会让道路泥泞,让友人的前路难行,而刚好沾湿飞扬的尘土,让好友前行的道路洁净清爽。

小雨过后,客舍周围的柳色也变得干净清新,柳树不再是伤感凄凉的意象,而是寄寓着诗人脉脉深情与美好祝愿的清新意象。

天气好,益远行。于是诗人王维再次提酒,劝友人再喝一杯。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浸透了诗人对友人浓郁深挚的情谊。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还包含着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这首诗中,王维就摆脱了一般送别诗中灰色的伤感,那渭城的雨,使人的精神为之一爽,那更尽一杯的酒,使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意。

在王维的这首《渭城曲》中,我们感受的不再是离别的伤感凄凉,而是浓浓的深情和美好的祝愿,正因为如此,所以这首诗才会被谱成《阳关三叠》,千年传唱,成为千古第一送别诗。

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中评: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说这首诗古今第一,出自宋刘辰翁《王孟诗评》: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

但是诗读多了,诗评看多些,就会发现“古今第一”、“天下第一”太多了。任何一个文人才子,在读到契合自己心境的优美诗句的时候,都有可能大书特书:“此诗天下第一!”这固然有作品本身的高妙之处,更是掺杂了读诗人的充沛感情在里面。所以老话说得好:“文无第一”。不过一首诗歌能够到达和其他一些作品来争天下第一的位置,证明这绝对是第一层次的好诗。

王维的这首《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流好诗。


唐诗字面直白,朗朗上口,但是意在言外,让人感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先看诗题。《送元二使安西》,这就讲得比较明白了,这是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现在的新疆库车县。渭城在哪儿呢?就是如今西安咸阳地区,离长安大概三四十里地,骑马估计也就大半个时辰。元二从都城受命出发,王维自然也是从长安相送,一路送到了渭城,证明两人感情确实深厚。而出了渭城,就不能再送了。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飞快地交代了时间、地点、气象、环境。这是绝句和律诗的区别,字数太少,一个都不能浪费。渭城清晨的小雨打湿了原本飞扬的尘土,空气清新,马道干干净净。

第二句承接首句,继续写景并深化。“客舍青青柳色新”,显然送行和出行的人都在渭城休息了一晚上,所以出门就看到旅店周围脆嫩一新的柳树。客舍,柳树点明了这是送行。自古折柳送离别,是长久以来中国文化中的固有意象。“柳色新”又点出了春天。

这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十四个字包含了无数信息,却又清新隽永,不显繁杂。

绝句的三四句要荡开另写,不能再写景色。这个时候一般就会写设宴饯别,举杯痛饮,殷勤话别,以及依依不舍,瞩目遥望直到背影消失。但是王维没有这样写,他把那些过程全部省掉了,而是直接截取了最后一轮敬酒的画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弟,再喝这最后一杯酒吧,你这一走,西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故人”并不是泛指老朋友,而是特指诗人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当时大唐的兵马政策,元二即使到了安西都护府,也不是一个人在奋战。唐朝由于军功是年轻人上升的最好机会,所以大批年轻文人加入了军队为国效力,在都护府、军营驻扎地从内地轮调、出使的人是很多的,而且一般都互相认识。岑参就曾经有诗:“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故人”也不会是指元二,送别吟诗不会发这种不吉利的诗谶,只会祝贺凯旋以壮行。

王维感觉到自己年迈,元二这一走不知几年才能凯旋,自己还能不能等到再相见。而在历史上,确实是在送别元二后不到六年,王维就去世了。

他有没有再见到元二不清楚,但是我们大致把他作品理解清楚,才不负如此天涯送别绝唱。

不过这首绝句的二三句失黏,是出律的。

当时格律体刚刚形成,各种古绝形式的诗歌还是在大量创作,并没有像科举考场上那么规范,所以后来统称这种二三句失黏的绝句为“折腰体”。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二句相对,三四句相对都没有问题,还是保证了诗句在平仄上的抑扬顿挫,互相呼应。仅有二三句失黏,才能称为七绝折腰。

硬要把折腰体看做古绝也没问题。这是个人认知的问题,不强求统一。

这首诗后两句劝酒告别的句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实在是太经典,以至于折腰体——折就折了,丝毫不影响这首作品的地位。

绝句中“古今第一”不一定,但是在送别的古绝中第一是没问题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一直都很欣赏王维的诗,除了被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超技艺所折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每每诵读摩诘(王维字摩诘)诗,无论心绪焦躁也好,空茫也好,总是不过一会儿心便能沉静下来,从而进入诗歌美好的意境而深深为之陶醉,这首《渭城曲》自然也具备了这种神奇的力量。


确实见过很多不同规格类别的排名,把这首诗排为第一。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首诗是否真的第一,不同读者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所以在此尚不能断下结论。但至少有一点能确定,那就是这首诗被后来历代读者争相传诵和喜爱的程度绝非妄得虚名!何以如此,前人分析已透彻而精辟,愚斗胆企望从全新角度谈一些不成熟观点,诚望众高友指正!

首先回顾原作: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歌释义:渭城清晨的一场雨舆洗了空中的飞尘,客舍润湿的粉墙黛瓦,周围翠色逼人的春柳,无不澄明如新。好友啊,请你再饮尽一杯美酒吧!向西出了阳关道,哪里还能有如我这般知己能陪你一醉方休啊!


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是王维为送别出使安西为官的朋友元二饯行时而作,故这首诗又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另还名《阳关三叠》。一首诗之所以韵味无穷,除了作者深挚的情感打动了读者,其丰富意象的象征意义也一定功不可没。诗的前两行看似写景造境,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出手不凡是渐入佳境:朝雨淅淅沥沥,仿佛上天都因怜惜而泪成雨下。此句已是极尽缠绵之意,而客舍这一特定的环境,更暗示了好友相聚的这最后一站里,二人心存不舍却又不得不就此作别的惆怅情绪;“杨柳”在诗词中更是代表了特定的“依依惜别”的意象,于情于境,都与诗中主角心绪高度契合。另外此二句既交代了诗人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环境背景,又不着一“情”字,仅靠环境渲染已使诗文情感达至足够浓烈的境地,这无疑类似高手交战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妙技法!


另外作诗著文,都讲究一个“起承转合”。诗中四句由“起”至“合”情感层层递进,且承句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也预设着友人即将踏上新的旅途、新的征程,此“新”为诗末合句中的“故”巧妙地伏下一笔,正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这些新局面中却无新朋友照会,所以自然由我这“故人”来陪君畅饮个够,合句完美收官,既使全诗内容铺排承接自然,结构也更浑然一体,摩诘手笔实在了得!

情感既然已渐臻高潮,那么诗人的“劝酒”言语自然脱口而出,此句看似接得有些突兀,据以上一分析,方知诗人实则衔接得恰如其分天衣无缝!而诗歌最后一行中的“无故人”,到底是为什么,又无什么样的故人,诗人一概不明示,全靠读者见仁见智地去遐想,又是典型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绝妙手法;而且如此表达,友人新征程的不明朗、不可预知,也令诗人深感不安,如此便有了更充足的劝友“更尽一杯酒”的理由; 如此回旋反复情感蕴藉的情状,恰如友人间不忍分离时的愁肠百结般郁积五内却找不到出口,于是便什么都不说了,就喝酒吧!至此,无论是诗中一对友人,还是诗外诸多读者,情感便都不由郁结心中,难以化解,真真是思悠悠恨悠悠此情离别意悠悠!



难怪唐以后诸多诗评家均给予这首诗以高度评价:明代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谓之唐人别诗,此为绝唱;明代唐汝询《唐诗解》中说,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凿混沌者皆下风也;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指出,送别诗要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众多美誉不一而足,此诗在万千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风西夜昨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大意是:清晨刚下过阵雨,渭城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和柳树焕然一新。即将远行的朋友,请你再喝下这一杯美酒,西出阳关后,大概再也难见到亲朋好友了。

这首诗因为只是为一次普通的朋友离别所作,没有特殊的创作背景,因此特别适合在各种离别宴上击筑而歌,所以当时就有乐人为诗谱曲,并且传唱甚广,成为赫赫有名的“阳关三叠”,也有人把它叫作“渭城曲”。 有人说这首诗是七绝的“古今第一”,前人评价说:“风韵超凡,声情刺骨,自尔百代如新,更无继者”,“诸作无出其右”。《王孟诗评》中更是说道:“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可见对这首诗的文学地位,古今的评价是大致相同的。客观地说,我们可以找出不少能和这首并驾齐驱的诗,但却实实在在找不到能让这首退居第二的诗。


这首诗的作者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少年即才气逼人,并且颇负盛名。一生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其在诗画方面,成就非常高,加上他本人喜吃斋念佛,因此被世人称为“诗佛”,又有人赞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类的边塞诗,后期则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是继东晋陶渊明以来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主要代表。


《送元二使安西》大约创作于唐安史之乱前,为送别朋友出使安西所作。这首诗的说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一个“真”字。由于真情真意贯穿全诗,因此才能使它从写近景再到写依依惜别,一气呵成,读起来让人身临其镜。唐人送别诗多如牛毛,但画面感如此强烈、感情如此含蓄而真挚的,说起来还真的只此一首。 从这个角度讲,《送元二使安西》还真可以说是七绝中的“古今第一”。

诗的前两句为一般写景,不足为奇。但后两句却寓意深长,确为名句。第三句“更”字的使用出神入化。试想本来已经告别的酒都已喝过了,而诗人还要让朋友再喝一杯,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意义就在于诗人既想让朋友带走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谊,又想通过再喝一杯酒,多留一会儿朋友,给两人多一点把酒言情的时间。而结句中的“阳关”,本来就在中国之外,而安西更在阳关之外,朋友前途未卜,令诗人非常忧虑,只能反复叮咛嘱托,千言万语,欲尽不尽,欲了未了。感情真挚,画面感人。这样的诗读来的确让人感动不已。


当然这首诗也并不是没有瑕疵。从格律上看,这首诗的第二三句失粘,这种缺陷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虽然《唐诗摘抄》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圆滑的解释:“失粘须将一二倒过,然毕竟移动不得,由作者一时天机凑泊,宁可失粘而语势不可倒转。此古人神境,未易到也。”但这毕竟是一家之言,不足采信。而不幸的是,也就是从这时起出现了所谓的折腰体七绝,也可以说是这首诗开的恶例或者说是这首诗结出的恶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