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村學校,目前學生數量猛降,如何應對?如何走出困境?

0小叔談琴


前言:農村學校也就是指的農村小學、初中。對於學生數量的猛降,在10年前基本就已經開始了逐漸開始減少了,一直到現在是特別的明顯了。在以前每個農村都是有小學的,如今一個村的適齡兒童都不夠一個班級的人數了,小學的合併也就是現在的常態了。

學校的硬件情況

【1】農村小學

對於學校的硬件條件真是不比不知道啊,在農村的小學現在如今的基礎設施依然沒有發生質的變好,基本的橡膠體育場也沒有。在教室中也只是簡單普通的桌椅,也沒有可以互動的多媒體,依然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炎熱的夏季充其量只是電風扇的降溫,冬季也是隻是煤爐這樣簡單採暖設備。更沒有課外組織活動的情況,也就只是上學、放學的過程。

【2】城市小學

說到城市的小學咱們也只是說到縣城的小學吧,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大城市的小學,咋們就不說了,就更氣人了。縣城的小學硬件也是非常不錯的,必須提到的就是用來體育活動的操場都人工橡膠的,也沒有土,在上面運動摔倒也會有太大傷害。教室也配套的多媒體設備,增加教學互動性。夏天也有空調降溫,冬季有暖氣採暖。還會有一些集體活動的參與,生活實踐活動。

【3】師資力量

現在對於小學的師資力量來講,最基本的也是要師範類的專科畢業。可以摸良心說一下,有那位從大學畢業,甘心的去當一個農村的小學老師。對於當小學老師的薪酬與在大學的花費來講就是天差地別吧,還有一點老師也是社會的正常人,也是要結婚生子、買房、買車的,這是一個社會進步的一種形態。其他的不多數了。


社會的環境因素

【1】父母工作問題

如今在上小學的孩子,他們的孩子基本也都是80後的居多。他們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好,基本也不會守著家中的一畝三分地了。基本也都在縣城及大城市工作,這樣的情況也基本是孩子會在身邊,對於上學的事情基本也就是當地解決了。

【2】農村學生流入最大的渠道是縣城學校

現在大部分農村家庭稍微富裕的情況就會在縣城購買房子,能夠改善住房的條件,還能距離工作的地方近一些。還有一點就是想叫孩子在縣城上學,最容易解決的方法就是在縣城購買一套房子,就非常簡單的解決孩子上學的問題,這也是一大部分在縣城買房的原因。


如何走出農村生源減少的困境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非常難。生源少的原因或多或少和計劃生育有點關係,不過現在已經開放二胎的計劃生育。現在作為80、90後的基本都是有的文化的人,對於二胎的生育並不是非常感興趣,能把一個養育好就非常的不錯了。

對於孩子父母一代來講,也都深知農村學校的情況。只要家庭的經濟基礎能夠解決孩子在更好的學校上,肯定還是會送到好一些學校去的。這樣也完全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把子女教育好了比任何事情都大。


總結:按照現在的發展情況,農村學校的消失也是大有可能。想要解決卻是非常難,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放棄優越條件的學校不上,選擇不好的,這樣的事情反正我是做不到。對於孩子的一生來講,能上一個好大學,就可能改變他的一生的命運。


起點農業


看到這個問題就讓筆者想起了自己小時候讀書的狀態,當時的小學一年級就在本村,一個教室有兩排一排這邊是一年級,一排那邊是二年級,就一個老師,老師教完這邊教那邊。在自己村裡上了不到半年學校就被取消了統一搬到了一個比較大的小學裡面,周圍大小7個村的孩子都在那裡上學,但是總共也就兩個班,一個班有30多個人。後來等到筆者讀高中的時候,聽說在我們初中邊上又新建了一座小學,我讀的那個小學也撤了。

正如題主所說的這個問題,現在在農村的學校,學生的數量是越來越少,一個村可能就剩下了幾個孩子,回村裡基本也見不到孩子了,這種現象如何應對,如何走出困境?

在筆者看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雖然最近幾年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不少,農村的硬件設施建設也大幅提高甚至比肩部分小城市,但現在農村人口老齡化,年輕人喜歡進城不喜歡種地是個普遍現象,年輕人都到了城裡居住,在農村的小孩數量自然也就下降了,這種現象在農村得到更好的發展,或者年輕人喜歡留在農村之前是不可能改變的,那麼夜就沒有必要去想辦法改變農村的學校,總不能讓在城裡上班的年輕人再把孩子送回農村去讀書吧。

筆者更建議的是直接取消硬件設施比較差的農村學校,改為統一進城上學,放開一些城市孩子讀書的限制,父母只要在當地有正規的工作、有住房或者租房就應該允許孩子隨著父母一起在城裡生活上學。而若是父母依然在農村,農村的孩子又很少不足以設立學校的話,建議可以增加校車數量,每天由校車接送孩子上下學,也可以讓孩子留校住宿,一週回家一次。

還有一點就是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距離城市學校真的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在師資力量上都會存在差距,若是條件允許還是應該儘量讓小孩子在一種教育環境下成長,讓孩子從小的教育就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才算是公平的。


果然悠


題目中所提到的,正是農村學校現在面臨的最大的問題——生源問題。


【我所遇到的農村學校的現狀】


就拿我們村來舉例,前幾天村裡的小學正在測試學生的短跑成績,測試地點不是在學校,而是在一條通往麥田的惠農路旁(學校的場地實在是不夠),測試的群體是學校一、二、三年級的學生,由校長組織(校長測試成績的計時錶,是用的手機上的秒錶),整整三個年級,我數了數還不到50個人,平均下來,一個年級連20個人都不到了。


(我是90後,我們村人口3000左右,十幾年前我上學的時候,一個年級是兩個班,每個班40人左右,當時放學或者課間,操場上都擠滿了人,當時的我們在操場上做著各種活動,顯得十分熱鬧。)


測試完,我也順道去了一趟村裡的小學,本以為可以看到小時候自己在操場玩耍活動的場面,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但是到了之後的景象,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和校長交談了一下,才知道,現在學校加上教職工,總共只有80多個人,平均下來一個年級也只有十幾個學生了。

班主任是一名特崗教師,除了教語文,同時還擔任了其它兩門課程的老師,導致這些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收不上來學生,學生太少,也不值得再去額外配一名專門課程的老師。

而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以前基本是村村有小學,現在很多村子的小學,因為生源問題和教師資源整合,已經停辦了。


【我所瞭解的家長對這件事的看法】


現在交通方便,很多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裡的小學,每天接送,城裡的學校每當下課時,顯得特別熱鬧,接送孩子的“大軍”把學校門口圍的水洩不通。大多數家長都是覺得村裡小學辦學條件不好,教學質量不如城裡。

農村老一代人對文化的缺失,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下一代人,一定要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才行——這也是絕大多數農村家長的想法。所以他們把孩子送到了城裡,想讓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有更廣闊的發展前途。哪怕再忙,每天也會花出1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接送孩子上下學。


【如何讓農村小學走出困境】


農村的孩子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也有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的權利。但是農村學校收不上來學生,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家長的觀念:

第一種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去城裡上學了,俺家的也不能落下,有一種互相攀比心思在裡面——這也是我瞭解到的絕大多數家長的心態。

第二種家長:前文提到的,自己小時沒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能再讓下一代重蹈覆轍,所以不惜代價也要把孩子送到城裡小學,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為孩子的前途鋪好路。


我認為,解決農村學校的困境,有以下幾個應對方法:


一是增加對農村小學的投入和管理,提升農村小學的管理和教育水平。

現在農村小學的教育資料缺失,也是導致家長選擇不讓孩子在農村學校上學的一個原因。可能由於一些條件的限制,農村孩子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比城裡的要少一些,但是隻要努力刻苦學習,一樣可以成才。


二是強化農村教育隊伍建設和教育資源的整合,強化農村教師的責任心,這些才是提升教育水平的最直接因素;


三是通過合理宣傳,教育農村家長改變“城裡的小學就一定好”的觀念,讓家長們瞭解到,孩子在農村學校,也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長的觀念改變了,農村學校才可以留住學生,才可以接收到更多的生源。


農人小楠


拿我老家來說吧,我老家一共有17個鄉鎮,原來各個鄉鎮都有小學和初中。後來隨著學生數量的銳減,各鄉鎮的學校被不斷地拆並,如今除了縣城,只有三個鄉鎮還有中小學,而且生源還少得可憐。

農村學校生源萎縮,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甚至有些地方的學校,出現了老師比學生還多的現象。只能說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城市化過程當中的必然結果。

至於題主所說的如何應對、如何走出困境的問題?我覺得很難回答,因為這是歷史的必然,只能說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吧。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他們的孩子也隨之進入城市的學校就讀。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轟轟烈烈的城市化的過程當中,城市化的本質就是將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學習、工作、生活,成為城市人口。

這導致各地的農村空心化現象很嚴重,仍然留在故土的,要麼是老人,要麼是實在沒有能力在城市立足的。而那些轉變成城市人口的“農村人”,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生活環境,自然會把孩子一起帶到城市生活,導致農村學校生源減少。

在老家,我有不少老表原來都是生活在農村,現在幾乎個個在縣城買了房,成了“城裡人”,而他們的孩子,也在縣城的學校就讀。



城鄉教育質量差異巨大,很多家長出於讓孩子享受更好教育的考慮,把孩子送到城裡來讀書。

城市的學校,能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吸引更優秀的人才,而且在管理模式、教育理念、學生素質等方面都遠遠優於農村學校。當農村學校在為修理危房發愁的時候,城市學校已經在規劃建設游泳池了;當農村學校在為留不住年輕老師而發愁的時候,城市學校已經是碩士研究生滿地走了……

於是,別說那些有能力在城市買房的,就是那些沒有能力在城市買房的,為了讓孩子能到城裡讀書,寧肯在城市學校的旁邊租房子陪讀。

我們學校就有不少這樣的情況,孩子的老家在區縣的鄉村,家庭條件也很一般,買不起房子。但未能讓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父母從孩子小學時就到城裡來務工,買不起房就選擇租房。總之一定要讓孩子擠進城裡的學校。



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方便進城務工子女就讀,這使得農村孩子到城裡讀書變得十分便捷。

很多農村的家長,他們並沒有獲得“城裡人”的身份,更沒有在城市買房,但他們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叫“進城務工人員”。為了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安心的為城市發展做貢獻,國家也出臺了很多政策,方便進城務工子女就讀。

拿我們這裡來說吧。我們經常笑稱:進城務工子女就讀是最方便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是本地城市人口的話,需要看你的房產證,根據學區來確定你就讀的學校。而如果你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話,你只需要出具務工勞務合同和在學校學區內的租房合同,就可以順利到學校就讀。



【結束語】:總之,城市化是導致農村學校生源萎縮的最根本的原因,我們只能順其自然,適應這種改變。當然,也沒有必要憂心忡忡的擔心“如何走出困境”的問題,國家會保證每一位適齡兒童的教育權的,農村的孩子、老師和學校都會得到妥善處置的。


章不才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很好辦,只要加大鄉村教師補助就行。

我參加工作33年,現在鄉村小學工作了9年。現在的鄉村教師補助,是按在鄉村的實際工作年限來的,我如今每月是280元。當然,多年前的農村邊遠地區補助也還在,每月50元。

這樣算來,我每月比城裡的老師多330元。這裡離城35裡,坐公交車需要5元,每月按22天算,處理車費還是可以的。

問題是現在,到了冬季,天很短,下午放學後稍微一耽誤,就趕不上回去的車。迎檢時需要7點以前到學校,怕趕不上早班車,只好頭天就在學校等著。

教師的工作性質,不可能經常按時按點,最好的就是自己有輛車。好在現在的年輕人買車不是問題,主要還是每天都要消耗的油修費。

現在鄉村最好的建築是學校,什麼條件也不比城裡差。只要鄉村教師補助能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僅鄉村的教師能穩定住,城裡的優秀師資也會向鄉村迴流。

我所在的小學,前幾年投資了500萬整改新建,學校徹底改變了面貌,但現在學生數依然沒有200人。

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家長也知道送私立學校多花錢。但公辦學校時不時老師調走,好長時間由代課教師維持局面的現象太久。

如果鄉村教師補助每人每月有2000元,學校16名老師,一年也不到40萬。如果還能有500萬,十幾年的鄉村教師補助就有了。

教師自駕車來回上班,一個月500多塊錢即可,其它的1500元打動城裡面優秀教師,我想絕對很現實。

如果大量城裡面的優秀老師湧向農村,還用擔心家長再多花錢把孩子送往私立學校?那時,不僅教育均衡的問題不用考慮,教育扶貧也就有了更長遠的意義。


老生物教師


這個主要是是現在家長有錢了,想上更好的學校。有的就是攀比心理。別人孩子去了,我的孩子也要去。殊不知,城裡的教師水平不比農村好到哪裡,很多都是家長的一廂情願,我在農村中學,我們老師家的孩子大多在農村中學,還有的專門從縣城調回來我們學校就讀。反而考的很好。在哪唸書,不是重點,重點是好好讀書。我認為應該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提高農村學校的現代化建設水平。這樣才能留住好老師,迎來好老師,留下農村的孩子,解決家長的經濟負擔。


專注初中數學28


農村學校學生數量不斷減少,生源萎縮,這是不爭的事實。

現象:

一、農村學生數量減少,城裡學生不斷增加。城裡學校為了應對這種現象,不斷擴校擴班,還是無法緩解學生增加的現狀。

二、農村學校教室空置,城裡學校教室人滿為患。學生分佈極端不均衡,浪費了大量的教育資源。

為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一是農村留守兒童移民到城裡學校。

農村的很多家長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孩子在家裡上學,由爺爺奶奶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爺爺奶奶因為年齡的原因,只能照顧孩子吃好喝好而已,輔導孩子做作業,用手機上網就望洋興嘆了。

家長看到孩子的學習無法保障,乾脆就把孩子轉到城裡學校。私立學校管吃管住,車接車送,實行封閉式管理。家長省心省事,只是在錢上受點委屈,但可以安心賺錢供孩子上學了。

二是家長渴求優質教育資源。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視。城裡學校和農村學校無論硬件還是教學質量都有差距。

城裡學校的教師都是在農村學校工作後又考到城裡的。凡是考到城裡的老師都是農村學校教師中的佼佼者,都很出類拔萃的。這樣的教師能教不會學生嗎?教學質量一定不會差!

很多家長看到這種情況,乾脆把孩子轉到城裡學校。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三是到城裡購房的不斷增多。

越來越多的家長為了孩子的上學都在城裡買房。在城裡買房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孩子要到公立學校就讀,沒有房子是無法入學的。家長千方百計都到城裡購置房子,否則孩子根本無法入學。所以,凡是有學校的地方,都開發樓盤。學校附近的房子都變成了學區房,房子太好賣了!農村家庭60%以上都在城裡有房子。

現在城裡開發的房子大部分都被村裡的人買去了。

如何走出困境?

一是農村學校整合資源。

學校該並的並該撤的撤,同時配好校車,為孩子的上下學提供便利條件。

二是提高教學質量。

只有農村的教學質量和城裡的教學質量差不多,才能吸引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來。學生才能接受優質的教育。

三是優質均衡教育不能是空話。

為啥農村的孩子紛紛到城裡上學?歸根結底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造成的。師資不均衡,校舍不均衡,教學質量不均衡,方方面面的不均衡造成了農村學校留不住老師,留不住學生。

這需要不斷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讓農村學校留得住人!讓農村學校書聲朗朗!


小老師的閒言碎語


我們那裡就是跟典型的例子。我們是蘇北一個普通的農村,前不久,幾個村子唯一的小學也被撤了,而教學樓其實蓋了不超過三年時間。至此,整個鎮基本上村子裡沒學校了。



被裁撤合併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學生一年比一年少,已經不具備辦學的基本條件了,這樣的情況下,自然老師也不願意留下了。就在村子裡的孩子,最近的也得去鎮上上學了。然而我看到的,有些鎮上的中學也免不了同樣的命運,這些年來發生的特別多。

學生都去了哪裡?農村的學校為什麼留不住人了?這些年來,農村人對兄弟漸漸失去興趣,在城市打工、做生意,有了積累後,更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或留在了縣城或去了更大的城市。



隨著社會競爭的壓力加大,更多的農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將來有個好的前程,而接受良好教育是其中的關鍵之一。其實上也的確如此,相比農村學校的師資,城裡的教育資源確實很好。

如何應對這樣尷尬的情況呢?

其實家長之所以把孩子帶到城市上學,就是以為這裡的老師教的好,負責任,能學到東西,而農村留不住好老師,硬件條件也不行。那只有直面問題,把這些痛點一一攻克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其實這一切問題的根本是背後的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為什麼那些富裕的農村基本不會出現這些問題呢。農村沒有好的掙錢門路自然就留不住人,人都走了還何談發展,何談優質教育呢。在很多農村搞得合村並鎮、土地流轉、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也就是想解決農村下一步的發展問題。

我們期待農村的孩子,在不遠的將來也能在家門口就享受優質均等的教育資源,在同等的起跑線上成長。


蘇北申哥


農村學生數量猛降,這是中國城鄉發展不均衡的表現,也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必然表現。是進步中的瑕疵。


一、城鄉發展不均衡,是導致農村學校學生人數猛降的根本原因。

1978年11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步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改革是先農村,後城市。1978年就開始在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這種農業制度確實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但這種小農生產方式,只能解決溫飽問題,過度的“皇糧”曾經嚴重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免交農業稅給力農民一大驚喜,種地積極性雖然提高了,但仍然不能讓農民發家致富;國家實施土地流轉,給與高額補貼,試圖發展新型農業,但事與願違,新型地主好像目的性比較明確,就是套取國家補貼,沒有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的眼光和動力!

廣大農村百姓大多還是依靠出門打工養活生計!

而城市1980年開始改革,承包經營責任制富了一小部分人,直到1990年開始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體制,中國城市化才與國際接軌,1991年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也加入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加上科技的發展,制度的完善,城市發展迅速,城鄉發展的差距日益增大。

相比之下,城市較好的基礎設施、豐富的文化生活、較好的醫療衛生條件、教育條件,不斷吸引較多的農村人口,脫離苦海,也進入了城市人口的群體中,導致農村學生人數猛降!




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減少,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目前城市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當城市人口達到70%的時候,意味著中國將步入中等發達國家。

因此,城市人口增加,農村人口減少,農村學生人數減少,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因為城市化是每個發展中國家的必由之路。

三、國家正在努力推進城鄉均衡發展

城鄉均衡發展,並不是要把鄉村發展為城市,而是結合鄉村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的走適合自己的路!

2018年中央成立了農村農業部,這足以顯示中央對於解決農村發展瓶頸的決心,相信政府能摸索出適合中國農村實際情況的合適的制度,推動農村城市共同發展,讓農村也成為人們嚮往的魅力天堂!

四、合村並校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人口增加,農村人口減少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未來中國農村必然走合村並校之路。

這是時代在進步的表現,政府必然制定合適的政策,保障農村基本義務教育!農村學生不可能再像90年代那樣人滿為患!


天地之間孩子王


農村學校,學生減少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情了。這是一個持續了很多年的過程。那麼如何解決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呢?

綜合教育資源。

在老家,村子裡面的學校,以前上學的時候人非常多。一個年級段能分成好幾個班級。但是現在一個學校還沒有十個學生,而且還都是在上學前教育,在上一年級的時候,就會到鄉里面的中心小學裡面去。

一個鄉鎮下轄的幾個村子,基本上在上一年級的時候,都會沒有了學生。學生一般就兩個去向。其一,到鄉鎮的中心小學,選擇這去中心小學的家長,佔到70%左右。其二,到縣城上學,到縣城上學基本上是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徹底放棄了鄉村的教育。

村子裡面沒有學生,學生全部都集中在了鄉鎮上的小學。這樣也是非常有利於集中有限的教育資源的。讓本來就不太富裕的鄉村教育資源可以結合在一起,有利於教育工作的展開。

提升教育質量。

在農村的教師隊伍中,年輕的血液還是太少了。老家的小學老師,基本上都是50歲以上的老師。他們也是改革開放後比較早的一批老師。

他們的教育方法,方式。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在教育效果上,不會有太大變化的。這個時候,鄉村的老師,亟待需要新鮮的血液來改變一下。改變一下教育的方式。改變以前粗放的直接灌輸方式。

不斷改進教育的方式,成績出來以後,至少是可以保持住鄉鎮小學學生數量的。因為在縣城上學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有了成績後,會吸引一部分學生迴歸的。

有關部門推出措施吸引老師,學生。

在中部,西部的多數農村,學生集中在鄉鎮。基本上是不可逆轉的。學生已經都集中到了鎮上,縣城。

在這裡能做的就是留住鎮上面的學生,不僅僅是老師的責任,也是教育部門的責任。留住鎮上面的學生,應該做到一下幾點。

第一,提高教師待遇,引進新鮮血液。

在基礎工資的基礎上,縣級財政補貼鄉村教師待遇。增加待遇,使他們能有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增加年輕教師的數量,讓年輕的教師走到講臺上鍛鍊。讓他們為傳統的教育方式注入新鮮血液。

第二,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

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都是通過一點一滴慢慢學習過來的,而不是時間長了,教學的質量就上來了。

不斷地學習一些比較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成為自己的經驗。讓孩子都能聽的進去。

加強培訓,有關部門應該不斷地組織學習,讓老師在“軟實力”上不斷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