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自古以来都说某某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争的是什么?

梦里梦出梦不出的梦4


兵家主要是指一些军事家、将领,这些思考的是在战争时期如何做好进攻,在和平时期如何防御,而这些的重点便在于地区的地理形式如何。

所以,兵家必争之地所争得无非是一些险要的关隘,或者一些交通枢纽地区。这些地区对形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兵家的重心。


一:首先理解交通枢纽之地带来的影响。

交通枢纽所在的地方大部分都是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有大城市的存在,所以这些地方所具有的除了军事影响还有政治、经济影响,这些地方是极其重要的。

就拿徐州这个地方来讲,徐州本来就是一个特别大的城市,自然徐州自身也带有非常显著的政治经济作用。


而且最重点是徐州位于四省的交接地,一但控制了徐州便可以进入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是拱卫南京的屏障。

并且徐州它靠近黄海,南面有平原,北面有山地,也是大军进行决战的地方。

所以在春秋时期在徐州发生了彭城之战,楚汉时期刘邦于项羽在这里进行决战刘邦惨败,南宋时期韩世忠三围淮阳。

1938年国民党于日军爆发徐州会战,解放军于国民党爆发淮海决战。所以,交通枢纽如徐州之地,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险要的关隘,据有此关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险要的关隘对于防御作战极其的重要,可以用最小的代价防御敌军的进攻。而这样的关隘也是非常之多,比如有函谷关、山海关等。

对中国王权起到极大的保卫作用的无非就是位于关中地区的函谷关了,函谷关位于黄河、高原、山脉的交接地带,在这样的地势之中据兵守卫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刘邦当年进攻秦王故都强攻不成只好劝降。所以,兵家必争之地争得东西无非就是一些地理形势占优的地方,或者是对于交通有益或者是雄关利于防守。而天时地利,拥有地利便是为一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小司马迁论史


谈到兵家必争之地,我国有十大兵家必争之地:1:锦州,2:徐州,3:大同,4:河套,5:山海关,6:嘉峪关,7:虎牢关,8:襄阳,9:汉中,10:武昌。因为用兵之道重在"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兵家必争之地"争的是"地利"也!



森林之王no1


这里要批判一下印度人懒惰了,印度人所在的南亚次大陆,从自然条件上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尤其是老天爷帮忙,在南亚次大陆的北端放置了两条高大的山脉来阻挡外敌,不过老天爷在两条山脉中间留下一个叫开伯尔山口的豁口,供南亚次大陆和亚欧大陆交流,这个豁口最窄的地方只有六百米。历代印度遭受外敌入侵,大家都是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的。

换句话说,历史上的印度人只要在开伯尔山口处修建一座堡垒,印度就不会遭受雅利安人和蒙古人入侵。但是印度这个民族实在太懒了,中国人能修出万里长城,但是印度人连六百米都不愿意修。


这个开伯尔山口就是我们说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只要掌握了开伯尔山口,就可以随时南下侵略印度。


在古代这个没有空军和导弹的时代,地理因素有时候对于战争的胜负影响是决定性的,我们看地图都是平面的,可能感觉不太深刻,但是在现实中,地面可不是像地图一样都是平面的,实际的地面上到处山川河流,真正适合人走,尤其是大部队行进的路其实很少。想要大部队可以走,必须是沿路由水源,而且路面宽阔平坦方便马匹和辎重的通过。

如果在这些能通过大部队的交通要道上建造堡垒或重兵驻扎的城市,那么这些堡垒或城市就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谁掌握了这些地方,就掌握了进军路线,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都会占有优势。


比如函谷关就是最典型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谁掌握了函谷关,谁就能掌握关中平原,而掌握了关中平原,就意味着有了争天下的资本。

还有就是襄阳,也是典型的兵家必争之地,襄阳号称天下之腰,在古代进军,无论是北军南下,或是南军北上都要通过襄阳,所以只要能掌握襄阳,就可以占据战略优势。历史上蒙古人世界横行无敌,但是吞并宋朝的过程中,在襄阳被抵挡了十年。就是一座城,只要不丢,蒙古人寸步难行。


兵家必争之地,争的就是战略优势。仅此而已。


西山讲历史


兵家必争之地指的是防守一方的门户,进攻一方的跳板。战场上双方争夺某兵家必争之地的目的,是为了争夺进退有据的主导权。

举几个例子。

①:函谷关、潼关


函谷关、潼关位于中条山、华山、崤山之间的谷地上,靠近黄河边,地势险要,是关中平原防御从中原来犯之敌的东大门。如果这两个关隘掌握在关中守军手上,那么关中守军只需要以一小部分兵力扼守关隘即可,中原来犯之敌必须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攻下关口才能杀入关中。但假如中原军队占据此两处关口,那么关中东面再无关口可守,关中军队必须要拿出所有兵力与中原之敌野战。

著名战例。秦军于函谷关力拒六国联军,始终握有攻守主动权。后来唐军失潼关,丧失攻守主动权,安史叛军突入关中,唐玄宗放弃关中逃亡蜀地,不战而逃。

这里额外对比一下秦函谷关和潼关。

从地形上讲,秦函谷关是要优于潼关的。因为秦函谷关的地形更狭窄,它的正面只有一个突破方向,没有绕过去的可能性。并且函谷关还具有攻击性,秦国占据函谷关,完全掌控了战争攻守主导权,当时只有秦国能打六国,六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之势。

相比于函谷关,潼关就弱了很多。首先,潼关是可以绕过去的。唐末黄巢起义,义军就绕过了潼关,明末的李自成也从秦岭南麓直接绕过了潼关;其次,潼关没有攻击性。因为潼关以东是狭窄的崤函通道,关中军队出潼关后,极容易被设伏。唐朝哥舒瀚就是在潼关以东,秦函谷关以西的灵宝被安史叛军包围,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大惨败。

所以守潼关就只能摆乌龟阵了,基本没有反杀的可能性。而守函谷关,不仅可以守,而且还能反杀。(秦函谷关因为岁月变迁,丧失了天险地势,后人弃函谷关而筑潼关,也是无奈的选择)

②:汉中、散关

汉中自古就是四川的门户,是历代四川割据政权的门户。在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因为据有汉中,屡次北伐,数次打退曹魏进犯,魏军连蜀地的边都摸不到。但失汉中后,仅仅几个月蜀汉就亡国了。汉中的战略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走汉中这一路,还是相对好走的。北方军队只要占领汉中,再途经阳平关往南,只要几天就可以直抵成都平原北麓。而如果不走阳平关这一路,北方军队就只能从两湖走三峡水路进蜀地了。三峡可远远不及川北好走。


汉中的北面,即陈仓道在关中的出口就是著名的散关。历史上南方政权若控制散关,那么北出关中的形势会更有力,握有更大的攻守主动权。

南宋时期,名将吴阶就是看到了散关的战略价值,拒绝了部将退回汉中的建议,与金兵血战于散关,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稳定。后来蒙古军攻破散关,汉中也没守住,整个四川盆地如蒙古人后花园一样,被杀得鸡犬不宁。

另外,散关的东面还有一条非主流路线,就是子午谷。不过子午谷不好走,很容易被对方打伏击,明末闯王高迎祥就企图通过子午谷进攻关中,结果在黑水峪被孙传庭围歼。

③:襄阳

秦岭、淮河分界线不但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而且一起组成了抵御北方政权侵略的天然屏障。黄河在冬天会结冰,北方军队可以借此越过黄河,继续南下,但是淮河冬天不会结冰,可以阻止不善水军的北方军队南下。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宋与金国对峙时期,秦岭、淮河都抵御了北军的南下步伐。

但是,从下图可以看出,秦岭和淮河并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二者中间有个缺口,而襄阳就坐落在这个致命的缺口上。



所以,襄阳的得失对南北双方而言,就非常重要了。中国历史上,南朝若占据襄阳,那么最起码的,防线就稳固了。并且从襄阳北上,还有北出南阳,攻伐洛阳的可能性。而北朝若占襄阳,那么南朝就彻底没戏了,被彻底锁死在了江南。

南宋与金国、蒙古对峙期间,岳飞、孟拱力排众议,拿下襄阳,这便是他们都看到了襄阳的重要性。

南宋初年,岳飞收复襄阳后,通过襄阳窜连起秦岭、淮河防线,这使得宋朝在与金国的90年对峙中,一直都没有吃亏。

南宋中后期,孟拱收复襄阳后,也利用秦岭、襄阳、淮河防线抵抗了蒙古近40年。而襄阳失守后,南宋边防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南宋只抵抗三年就灭亡了。

另外,除了战略上,襄阳本身也是个很重要的交通要道。

襄阳往南可以抵达武汉、荆州,往北可以去中原,往西可以进入关中和汉中,如此便捷的交通优势,便是襄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汉末三国时期,若是关羽打下襄阳,曹魏的形势就危险了。

④:安庆、池州

安庆、池州是南京的上游门户,控制了通过水运运往南京的物资。历史上北朝如果要平定江南,必然要走长江中上游,顺汉江和长江流东下。比如西晋灭吴,随灭南陈,元灭南宋都是如此。而安庆、池州就是南京在长江上游最后的一道门户。

如果北军绕过安庆的话,那么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陆运,效率远不如顺流而下的水运,而且南京城向来皮糙肉厚,北军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的话,就会打成消耗战。南京守军的物资可以轻轻松松从安庆经长江获取。双方对耗的时间一长,靠陆运的北军肯定会坚持不住。所以打南京,必取安庆,形成了历史上兵家的共识。

著名战例。太平天国丢掉安庆后,湘军仅用了半年时间即包围了南京。李秀成率20万精锐驰援南京,结果被打的惨败。从太平天国失败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安庆还在,东南尚有一丝翻盘机会。如若不然,南京政权就彻底玩完了。

关于安庆、池州的地理环境,不多说,直接看图。


⑤:辽西走廊、山海关

辽西走廊由锦州,宁远(今辽宁兴城),山海关组成,依次分布于辽西走廊上。西边是辽西的崇山峻岭,东边就是渤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明朝末年,明廷失辽东,但依赖关宁锦防线还是顶住了清军的屡次攻击。当时清军虽然可以绕道内蒙,从承德、大同等地入关,但绕道产生的补给困难,侧翼空虚等问题,清军一直无法解决。这就导致清军绕道只能是奇袭,无法灭明朝。辽西走廊仍然是清军绕不开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对于防御清军来说,关宁锦防线上,只有山海关是有用的,宁远和锦州就是个摆设。


另外,还有很多兵家必争之地,如河西走廊、北京、徐州、大同、雁门关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就是防守一方的门户,进攻一方的前进跳板,在大多数的战争中,进攻一方都会选择从兵家必争之地出击,防守一方也会选择在兵家必争之地设防御敌。不管谁占了某必争之地,其在战略上一定是握有主动权的。

另外,从战略层面上来说,某些战争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军马产地,盐矿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这些地方,就能掌握资源产出的主动权,使己方不受制于人。


Mer86


兵家必争之地是指一些地理上的险关要塞,或者是交通要道以及后勤保障枢纽,拥有极高的战略价值,通常情况下是绕不过去的,否者也不会“必争”

为了方便理解,本文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进入关中的必争之地——潼关。

关中地处陕西南部,由渭河冲积而成,南有秦岭,西有陇山,西北是六盘山,北面就是黄土高原,东面是黄河,可谓是四面山河环绕,易守难攻,包括秦汉和盛唐在内的多个朝代定都于关中平原的西安。

(关中平原地形图)

从关中平原地图可以看出,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四周全是高山大河,只要在山脉的缺口处建设一些关隘,就可以轻松保障西安的安全。

关中平原四周有四个著名的关隘,分别是:萧关、大散关、武关和潼关,这四关合成“关中四关”,其中以潼关的名气最大。

潼关地处关中平原的最东部,这里北边是黄河,南边是秦岭,高山大河之间只有一小块平地,潼关就建在此地。

(站在秦岭上俯视潼关防线)

其实潼关东面曾经还有一个函谷关,地形与潼关基本相同,也是北临黄河,南靠秦岭。后来到东汉末年,曹操在函谷关以西更加险要的位置建立了潼关,函谷关便逐渐被废弃。

历史上只要想从东面进入关中,拿下西安,就必须攻克潼关,否则就得翻秦岭,渡黄河。

但是想翻越高达的秦岭是很困难的,今天若是没有穿山隧道你都过不去,更别提古代了。而黄河也是天堑,在由重兵防守的情况下同样很难渡过。所以想从东面进入关中就必须拿下潼关,潼关就是一个标准的“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地形土,如果想从山西进入关中就必须越过黄河,而在有敌人防守的情况下想渡过黄河是很困难的,而如果想绕过黄河就必须走潼关)

例如明末在“清灭大顺之战”中,清军在拿下山西之后并没有选择直接渡过黄河攻击陕西,因为山西和陕西之间的几个黄河渡口都被顺军重兵把守,清军于是选择北上绕到内蒙古,从内蒙古渡过黄河,攻入陕北。

然而由于陕北地形崎岖,易守难攻,李自成也是全力以赴,清军进军缓慢,直到豫亲王多铎南下河南,清军开始从东面猛攻潼关。

作为关中的东大门,李自成在潼关驻有重兵,再加之地形险要,潼关肯定是不好打。多铎深也知强攻潼关难以奏效,于是在潼关以东20里扎营,等待红衣大炮的到来。

李自成在得知潼关被围后立即亲自增兵潼关,此时李自成处于清军北面和东面两路夹击之下,李自成明白事不容缓,于是多次派兵出关袭击清军,但都没有得手。而在等待一个多月后,清军的红衣大炮抵达前线,清军对潼关发起了猛攻。

在红衣大炮的加持下,清军很快扫清潼关的外围阵地,并开始对潼关展开了进攻,李自成防的御马上就要崩溃了。

而就在此时,由于李自成抽调了大量的兵力防守潼关,导致黄河沿线的防守出现空档,英亲王阿济格则抓住机会从山西保德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加上早前由内蒙古攻入陕北的清军,这时已有两路人马进入陕北。

眼见清军两路人马已经进入陕北,而李自成手上兵力有限,为防止自己后路被断,李自成被迫弃守潼关,至此清军主力正式进入关中。而在清军占领潼关之后,李自成很快就放弃了西安逃往湖北,大顺政权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彻底丢失。

从“清灭大顺之战”中可以看出,清军在陕北的军事行动并不顺利,清军主力要想进入关中拿下西安,还是得攻克潼关。

当然,早历史上也有绕过潼关进入关中的案例,例如刘邦当年就是绕过秦军重兵防守的潼关,绕到武关攻入关中。而在“宋金川陕争夺战”中,金军则是从山西的越黄河进入了关中。

不过刘邦和金军在攻打关中之初时,第一选择的路线还是走潼关,最后之所以能绕过潼关,是因为防守的宋军和秦军出现了重大的战略失误,这才使得刘邦从东南杀入关中,而金军从陕北杀入关中。

总的来说,潼关就是一个典型的军事要塞,一个标准的险关要隘,一个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除此以外,山海关、仙人关、雁门关、虎牢关皆是如此。另外像是大同、襄阳、徐州、安庆这些城市因地处交通要道之上,因此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千佛山车神


很多年以后,蒋介石一直埋怨马歇尔在日本投降后给他的错误压力,原本蒋介石打算命令接收东北的部队停留在锦州一线不再深入,而美方为了遏制苏联在远东的存在,强烈要求继续推进,最终葬送了精锐的远征军主力。而罗荣桓元帅逝世后,主席曾经赋诗一首纪念,《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其中有两句是:“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1948年4月,鉴于东北国军在战略上已完全处于劣势,蒋介石迭电要求卫立煌打通沈锦线,将沈阳30万主力撤至锦州,而后者担心部队在运动途中容易遭到东野截击,认定坚守不出更加稳妥,始终拒绝执行。与此同时,西柏坡则要求东野主力离开松花江流域,长驱南下攻取锦州。双方统帅如此嘱目的焦点城市,充分说明了锦州所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诠释了什么叫作“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即是“进退有据的战略要点”,也是对战争双方同样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这个成语是与军事地形学息息相关的,要争的则是先后手和胜负手。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为方便控制东北,将原来的三省增设为九省,而现在的辽宁省锦州市当时是“辽西省省会”,它地处辽西走廊中段,是连接山海关内外的咽喉要点,号称“关外第一名城”。



到1948年夏季,东北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军的不断进攻下,已完全龟缩在自北向南的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城市,其它所有重要城市和广大农村全部在东北野战军控制之下。东野已经发展到主力部队70余万人、地方武装30万人的百万大军(总兵力103万人),而国民党“东北剿总”在三个城市的总兵力只有55万人,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首先攻击哪一座城市成为战略核心问题,林彪坚持先打长春(10万守敌),之后再向南扫荡攻取沈阳(30万守敌)和锦州(15万守敌)。然而西柏坡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力主先打锦州,从而将东北国民党军全部封闭在关外予以消灭,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为什么锦州战略位置如此重要呢?从东北入关有陆海两种方式,陆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热河方向经由喜峰口越过长城,这也是当年满洲大汗皇太极拿不下锦州和山海关,为了袭绕北京而不得已选择的道路,缺点是路途遥远、人烟稀少、水源缺乏,很不利于大军行进。更重要的是,东北军区所属的冀热辽军区已完全控制了这条道路,卫立煌就是想走也走不成。

而当时东北可供大部队转运的港口有三:大连、营口和葫芦岛,其中大连在苏军控制之下,葫芦岛在锦州以南,营口港则吞吐能力有限,国民党海军也无法提供50万大军海运所需的舰船(最后只有刘玉章第52军自营口逃离)。

因此,东北国民党军若想撤往关内,只有唯一的一条陆路可走:辽西走廊。



辽西走廊西侧倚群山,东边临渤海,地势险要。明末袁崇焕所筑的“关宁锦防线”就建在此间,它成功地阻挡了满清铁骑几十年,这条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以宁远为中坚、以锦州为前卫,绵延百余公里,卡在了满洲八旗入关捷径上,一直到吴三桂降清才被彻底打开。

因此,谁占据了锦州,谁就控制了辽西走廊,谁就掌握了进出山海关的行动权,自然是“兵家必争”。东北野战军的顾虑在于,几十万大军离开北满根据地超越长春和沈阳南下,既有强敌留在身后,又是无后方作战,一旦攻锦不力必将陷全军于被动,所以才坚持先取长春。



而西柏坡则敏锐指出:假使长春守敌被歼,东北国军反而卸下了一个巨大包袱,在没有牵挂之下极有可能加速撤往锦州,经过几十封电报往来,1948年9月3日,林彪终于下定了南下北宁线作战攻取锦州的决心。

战役的核心思想是:置长春和沈阳守敌于不顾,确立攻击并控制锦州的决心,确立打前所未有之大歼灭战的决心,彻底封闭东北大门,最终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

西柏坡的回电第一时间就到了:“你们决定打锦州,甚好,甚慰”。


度度狼gg




兵家必争之地,一是地利,二是人和。这是古代兵家失之必败,得之必胜的重要战略法宝。



古战场的金鼓齐鸣,虽然离我们远去,看到一处处古人用生命搏杀的要地遗址,回首那些杀声阵阵的古战场,才真正体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慨。



必争之地,怎么争呢?于战争而言,兵力强弱不等,所谓有利地形,功守兼备,进退通达,从而实现以少胜多的目的。兵家常以奇谋突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要道,就是强占战争控制权。把战场放在有限的空间,因地形难度,彼此投入战场的兵员就有限,更有利于战力弱小的一方。所以有时候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并非固定的城池,是根据己方战力状况争取的战场主动权,把战场设定在对自己有利的区域,能得到这样的战场优势,才能战无不胜。



一个运筹帷幄的兵家,首先成竹在胸,对战场环境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战与平原,战与山川,都能得心应手。战略要地,是兵家的命脉,死生之地,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兵家必争之地,有时出于战争时局考量,也有不同的应用,华容道,是曹操必经之路,诸葛亮明知曹操有恩于关羽,为何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呢?设张飞赵云去华容道,未必会放走曹操。若曹操死了,天下之乱非三国鼎立也,司马懿之流多亦,没有曹操稳定天下大局,隆中对也只是一句空话。诸葛亮作为一个战略家,不会鼠目寸光的,派关羽华容道送曹操一程,足智多谋的曹操当然心领诸葛亮的盛情,通过华容道事件,关羽也会对诸葛亮真正尊重。这就是兵家的必争。争地理,争人心。



兵家之争有一城一池,更有天下之争,得民心者天下顺之,伟大战略家的必争之地是天下,而非一城一池,失小得大,决胜于千里之外,才是有远见的兵家,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虽然你能言之有理,侃侃而谈,是否想过书生之论呢?



兵家必争之地,不仅仅是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无论你的城防多坚固,民众弃城而走,军心涣散,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古之兵家不留骂名于后世,坦坦荡荡,马谡死而无怨,黄盖愿打愿挨——。



白这个颜色


总的来说,打仗打的是东西,可以理解为和物资相关的所有要素。要想物资供应方便首先得控制交通枢纽,此为运输的前提。那么火车编组站、重要桥梁、涵洞、港口、码头、交通要道会成为双方抢夺的要点,它还涉及到人员的输送、进攻和撤退的路线、物资补给等问题。进一步说,重要工业基地特别的能生产跟作战所需有关的基地,以及粮食主要产区,能源产区、矿业产区都关系到战争潜力的发挥,它们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城市和地区很多怎么有的就是必争有的却不一定呢?这又和所处的位置和地形有关。如锦州,地处沈阳和长春之间,辽沈战役期间锦州破城,造成沈阳长春两股军事集团联系切断,给以后分割包围,个个击破创造了条件,也算必争。再比如长沙市地形易守难攻,日军前前后后历时三年才啃下来,动用总兵力70万,伤亡了11万。从中可见地形的重要性,它也是和平时期工业布局的参考内容,不好守的工业基地等于给敌人建的。

当然,兵家必争有着大陆军时代的味道,现代战争倚重制空权,航程、机场也赋予必争新的意义。硫磺岛是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关键节点,日本掌握会成为失去制海权、制空权以后的最后一道防线。美国人拿下后继而把日本纳入轰炸机航程以内,对整个战局有着决定性作用。由本观点想开去,太空时代重视卫星,成像卫星、导航卫星、数据中继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等大行其道,太空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荷角停蜓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是指拥有天险,打仗时地形适合防御或进攻,又或者是对战略全局有重大作用的地区。中国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基本可分为两类,其一是边境防御,多用于抵抗外族或敌对方的入侵,如山海关、玉门关、潼关、剑门关等。其二是中原内地,大多是攻占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经之所,如徐州、武昌、襄阳等。对于一个国家改朝换代起决定作用的地区,如我国的中原地区,历史上在我国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敌对双方对兵家必争之地争夺的目的,无非是都想把此地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实就是对此地控制权的争夺。对于防守方,守住此地,进攻方就有可能达不到进攻的目的。对于进攻一方,不拿下此地就不可能完成任务。








王春来342


这个问题要结合地图才来说清楚。

第一、 易守难攻,作为前期基地



结合上面两幅图大家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为什么在古代山西被称为“表里山河”,尤其是太原盆地,如果用游戏术语的话,简直是天然的基地。

在防守上,假设太原方面势力,只需要派出少量部队守住井陉、飞狐径、蒲阴径,即使敌军人数众多,因为地势劣势,想要从河北方向进攻山西也是非常困难的。

相反,如果占据太原的势力没能掌握住井陉、飞狐径、蒲阴径这三条最主要的进出山西的交通要到,那么对于太原势力来说,就等于任人宰割。


那么,井陉、飞狐径、蒲阴径对于山西来说,就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再结合上面这两幅图,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在关中水利设施没有被完全被坏之前,关中是最好的“王霸之地”了吧。

关中平原三面环山,东面虽然与山西联通,但是又有黄河相隔,而且关中平原河流密布,农田灌溉无忧,所以在关中水利设施被破坏以前,关中作为“基地”简直完美,以李唐为例,李家先是占据河东,之后又进关中,可以说当时最好的两块“基地”都被李家收入囊中,李唐不得天下才真是见了鬼。


第二,交通要道

很多人都不清楚为什么从后晋开始,就不选择定都洛阳而改为开封。


最大的理由就是开封是当时南北交通要道,物资集散中心;而当时洛阳河流枯竭,物资已经没办法通过水路运输到洛阳,如果定都洛阳就意味着南方的物资,主要是粮食要在开封卸船,然后用人力运输到洛阳。

从唐朝开始,首都基本上是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那么仅仅从开封依靠人力运输物资到洛阳,仅仅这一项消耗就是天文数字,更何况唐朝之后,传统的“王霸之地”比如关中平原,太原盆地生态恶化,已经不再能承担起“王霸之业”,所以选择交通要道就成了第一选择。

对了,在封建王朝时代,水运就是最经济最省钱也是运输量最大的运输方式。宋朝以后历次战争,主要就是对水道交通点的争夺。



以明清京杭运河为例,徐州和淮安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徐州或者淮安被占,急等于可以切断京杭运河,那么南方物资想要运输到北方,只能走海运。


综上所述,所谓兵家必争之地,要么就是关中平原或者太原盆地的隘口,这些隘口就是进入这些群山大河包围的平原或者盆地的钥匙;要么就是交通要道,重要的水陆枢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