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我國自古就有薰香的歷史。古人很早就已懂得,香薰能夠美容、祛痛、消除疲勞、排解抑鬱。也是在中國古代日常生活中一種純粹的生活藝術。香在中國帝王宮廷和富貴人家的器具生活中,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用香的蹤跡可尋,這時候的香多是祭祀禮儀或製作香湯沐浴所用,到了秦漢兩朝的時候已經開始有大量使用香的記錄了,魏晉六朝由於受到了道教的影響,香道文化更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庶民都有用香的風氣。

今天人們薰香,其實也可因陋就簡,因地制宜。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各種香料隨處可以購買到,可以自己動手,在家居休閒時薰香。而且,除了香料薰香之外,一些盆栽鮮花,也完全可以擺放室內,或者工作場所,起到自然香薰的效果。

香薰既可養顏怡性、祛病強身,也可視為一種高雅陳設,故現已成俊男靚女之時尚。不過今人多以為香薰剛從域外傳入,香薰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其始於三國兩晉並一直延綿至清末民初。

香薰亦稱香爐、熏籠,古代較早的香薰均為陶瓷燒製。從出土的實物看,三國的香薰斂口扁圓腹,形似罐盆,或有提樑,或有雙耳,器壁鏤有圓孔數十,以洩香氣,底有圈足,形制古拙。後在江蘇宜興周處墓發現西晉香薰,爐體呈球形,上鏤有幾排三角形氣孔,頂部塑一龜鈕,爐底和承盤各置熊足三個,盡顯端巧玲瓏。當時還有仿製前漢博山式香薰、爐蓋似山巒疊嶂,周有云氣仙人依附,燃香後,煙氣從爐蓋的孔洞中緩緩縹緲,如入佛國仙境,頓覺飄飄欲仙。
  盛唐在貴族中還普遍使用一種銀質香薰球,據《西京雜記》載:“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臥褥香球,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其法後絕,至緩始復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被褥,故以為名。”燻球內因裝置兩個環形活軸的小盂,重心在下,故無論燻球如何滾動,環形活軸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內燃之香料決不會傾覆以致燒蝕衣被,其原理同現代陀螺儀如出一轍。
  宋代耀州窯香薰形似帶託茶盞,上面覆以鏤空內蓋,底有五隻人面足,器壁剔滿紋飾,為宋代香薰爐之精品。1974年在江西波陽出土的元代仿龍泉窯瓷香薰,高7釐米,半球形蓋,鏤空,飾蔓草纏枝紋,爐體下部剔出二層仰復蓮紋,釉層勻薄,釉色灰中閃黃,其鏤雕工精,玲瓏剔透的紋飾對明清兩代琳琅滿目繁縟精美的香薰、香爐、手爐、腳爐的製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代香薰的製作和使用已進入繁榮時期,故宮內大殿、書房、內寢皆置高達三四尺的巨大燻爐,形如金鐘鳥籠,多為掐絲琺琅等景泰藍之精品,亦有鑄銅鎏金鏨刻精美的極品,彰顯皇家豪華高貴的氣派。當時的文人高士,書案上多設造型各異紋飾典雅的香薰盒,以營造融入怡性逸情高雅意境。西風乍起,時值歲寒,民間還普遍使用以紫銅白銅黃銅打製的手爐腳爐,網蓋上皆有鏤刻精緻的紋飾或吉祥圖案,無論鄉紳庶民,小姐老嫗人手一爐,已成明清時代一道多彩多姿的市井民俗景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燬,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簷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太和殿正殿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正殿前燻爐

養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於此地。康熙年間,這裡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漸遷出內廷,這裡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一直到溥儀出宮,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後居住在養心殿。


  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36m,進深3間,通進深12m。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明間、西次間接捲棚抱廈。前簷簷柱位,每間各加方柱兩根,外觀似9間。皇帝的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懸雍正御筆“中正仁和”匾。明間東側的“東暖閣”內設寶座,向西,這裡曾經是慈禧、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處。明間西側的西暖閣則分隔為數室,有皇帝看閱奏摺、與大臣秘談的小室,曰“勤政親賢”殿,有乾隆皇帝的讀書處三希堂,還有小佛堂、梅塢,是專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養心殿的後殿是皇帝的寢宮,共有五間,東西稍間為寢室,各設有床,皇帝可隨意居住。後殿兩側各有耳房五間,東五間為皇后隨居之處,西五間為貴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間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時,慈安住在東側的“體順堂”,慈禧住在西側的“延禧堂”,隨時登臨前堂,處理政務,確是十分方便。寢宮兩側各設有圍房十餘間,房間矮小,陳設簡單,是供妃嬪等人隨侍時臨時居住的地方。
  養心殿前有琉璃門,曰“養心門”,門外有一東西狹長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連房三座,房高不過牆,進深不足4m,為宮中太監、侍衛及值班官員的值宿之所。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故宮養心殿(宮廷原狀陳列)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殿內燻爐



博山爐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民間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陝西博物館館藏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細節圖

西漢博山銅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貴州省博物館館藏

東漢黃釉龜座博山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廣州好普藝術博物館館藏


漢代滑石燻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

西晉青釉香薰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五代-北宋越窯刻花捲草紋鏤空香薰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常州博物館館藏


北宋白釉鏤空燻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山西省博物館館藏

漢代錯金銀博山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河北省博物館館藏


北宋耀州窯青釉香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北宋吉州窯綠釉獅蓋香薰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安徽省博物館館藏


明代早期掐絲琺琅纏枝蓮紋球式香薰球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嘉靖青花蓮鶴紋素獅紐瓷燻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四川省博物館館藏

明代青玉甪[lù]端燻爐

青玉質地,淡綠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及綹紋。燻爐為甪端造型,圓雕。甪端首即為燻爐蓋。甪端獨角,昂首,張口露齒,鼻孔朝天,四足直立,足上皆有羽翅,身飾龍鱗。中空,可貯香料,香氣可透過獸的口、鼻散發出來。


甪端是明清宮廷重要的陳設用品,皇帝的寶座兩側常設有甪端與香筒,一般皆兩兩相對,器形也相對較大。此件甪端尺寸較小,應是用於室內薰香的陳設品。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代朱纓透雕劉阮入天台竹香筒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上海博物館館藏

明代明龍泉窯青瓷獅形香薰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



清康熙五彩鏤空香薰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康熙素三彩鏤空燻

燻呈八方體,下承以連燒在一起的八方束腰臺座。通體鏤空素三彩錦地開光裝飾。頂部一圓形開光內透雕“卍”字圖案。周圍以素三彩描繪纏枝花紋。燻體八面均有上下呈弧形的長方開光,開光內均透雕錢紋,開光以外均以綠釉上塗點黑色麻點為地,八條邊稜上各繪一條螭龍。底座束腰處繪三角形幾何紋。整個畫面以黃、綠、紫彩為主,藍彩為輔。燻內素胎無釉。無款識。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乾隆粉彩雕鑲荷葉香櫞盤

盤呈荷葉形,葉面翻卷起伏,葉梗從葉後過枝而上,葉面邊緣處貼塑含苞待放的花苞與蓮實,蓮蓬中有可活動的蓮籽,器底粘有田螺和菱角形足。底書青花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所謂“香櫞盤”指古人書齋中陳設的一種小型果盤,其常置黃色香櫞或佛手於其中,可散發出宜人的香氣,平添不少雅趣。此器造型、釉色均刻意摹仿自然界中的實物,色彩與質感都頗為真切,自然生動,體現出當時瓷器成型及燒製工藝的高超水平。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金鶴式香薰

鶴為金質,呈昂首站立鳴啼狀,通身鏨刻羽紋。腹部內空,可貯香料,其上履羽翅為蓋,香氣通過張開的鶴口飄出。底置一山石形銅鉛座,鶴之雙足底出榫,可插於底座之上。
此對香薰鏨刻細膩,鶴身的羽紋、腿部關節、爪部指甲都力求寫實。整體比例合理,姿態挺拔。


香薰為清代宮廷的陳設用品,置於寶座地平上的兩側。清代香薰的樣式很多,由不同材質製作,如琺琅,玉質等等,是大殿堂中的重要陳設品。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掐絲琺琅纏枝蓮紋天球式香薰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金鏤空葫蘆式香薰【香薰球】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金鑲寶石梅花帶座香盒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宣德款銅燻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鏨胎琺琅西蕃蓮燻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鏤空象足香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

清代鎏金獸形香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清代粉彩鏤空雲龍紋亭式香薰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國家博物館館藏


清同治金亭式香薰

香薰為一對,以黃金製作。頂部為六角形重簷帽;中部為圓筒,其上鏤空“卍”和團壽字;下連五角形帶欄基座。這對香薰上分別刻“142兩6錢”、“同治十三年二兩平八成金重142兩3錢”,基座分別刻“111兩4錢”、“同治十三年二兩平八成金重109兩8錢”。


香薰一般用金、玉、琺琅等材料製成,為焚香之用。此對香薰應是陳設在皇帝御座之前。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畫琺琅花卉三足燻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宣統款銀柄檀香爐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青玉鏤雕蟠螭紋亭式香薰筒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中期竹雕海棠式鏤空香盒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晚期掐絲琺琅香盒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古時,婦女還時興佩戴香囊,外用各色綢緞作面,內裹絲綿香料,製成孩兒形,雞心形,祥禽瑞獸形等等,並繡以精緻的花紋,以示女紅盈巧。還有一種木雕香囊,選用上好的百年黃楊、憑藉匠師神馳,方寸之間刻有戲曲人物,樓臺亭閣,花鳥景緻,雕工精巧,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展示了藝人高超的造詣,實乃是古代一種微型木雕藝術品。難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它寵愛有加,其《後宮詞》詩曰:“斜倚熏籠坐到明

西漢綺地“信期繡”香囊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馬王堆墓出土 -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


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陝西省博物館館藏


唐代鏤空金香囊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四川成都博物館館藏


清代金鑲珠石累絲香囊

香囊周身由鏤空的累絲花瓣組成,上下均有絲繩及紅色珊瑚珠為飾,一端置插紐,可啟閉。清代香囊種類繁多,金質香囊多鏤空,用以放入香料或鮮花的花瓣,繫於腰間,是珍貴精美的佩飾之一。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碧玉鏤雕石榴式香囊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白玉鏤雕荷包式香囊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象牙鏤雕葫蘆式花囊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中期骨雕人物風景圖香囊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東莞博物館館藏

清代金累絲花囊

花囊圓形,分為器與蓋兩部分。器、蓋均以細金絲鏤空累制而成,飾為五瓣花形錦地,其上均有三組點翠花葉紋。花囊上下用黃絲繩穿系大小珊瑚珠及米珠。花囊的開關位於下部。花囊可開合,既可盛放香料,亦可盛鮮花等,香味從鏤空的孔中溢出,是懸掛於腰帶上的飾物。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玉雕香囊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清同治金甪[lù]端香薰

甪端為一對,以黃金製作。其造型為獨角,雙耳,長方形鼓腹,昂首後仰,四足直立,下置鏨花長方形座。這對甪端內分別刻“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162兩5錢”、“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162兩4錢”,底座分別刻“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70兩7錢4分”、“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兩平重69兩9錢1分”。


甪端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據說能日行18,000裡,好生惡殺。御座前陳設一對甪端是為彰顯皇帝的聖明。清宮遺存的甪端以金、銅鎏金、碧玉、掐絲琺琅的為主。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香料篇

香料品種很多。最名貴的香料是沉香,除了我國嶺南一帶出產外,當時真臘(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中部)等地也出產。後來又有了檀香、雞舌香、龍腦等品種。漢武帝的寵妃趙飛燕雜薰諸香,坐處餘香百日不歇。魏晉依賴,香料已成為宮廷及富貴人家中生活必需品之一。焚香、薰香,也就成了社會上層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曹操在取得政權之前,曾經“禁家內不得薰香“,以示簡樸;還曾經贈送給諸葛亮”雞舌香五金,以表微意”;臨終時遺令:“餘香可分與諸夫人”。從唐宋以後,關於香品、香事、香料製作、焚法等方面的著作多了起來,遂有“茶經香傳”之稱。焚香與品茗,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清晚期蓮頭香/盒

清宮盛行用香,香的種類繁多,諸如沉香、降香、白檀香、嚴露香、四色香、蓮頭香等。這些香分別從植物、樹脂、動物中提取,經加工精製而成。蓮頭香即從植物中提取,為清代天然高級香料之一種。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伽南香取自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顏色深棕,產自馬來西亞。其性味辛甘而溫,有理氣、止痛、通竅之功效。沉香中油性足、體質重而性懦者經精選加工後即為伽楠香。以伽楠香為原料製作的朝珠、手串散發出芳香,是廣東的特產。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清代伽南香木鑲金手鐲

手鐲圓形,伽楠香木製成,內圈為金質。木面上鑲嵌由小金珠製成的團“壽”字和長“壽”字紋,口邊為金累絲乳丁紋。
伽南香,又稱奇南香、茄南香,產於印度、泰國、越南等地,我國廣東瓊州諸山亦有出產。芯材為著名薰香料。據說,大蟻在香木中築穴,大蟻所食香蜜遺漬木中,天長日久,香木未死稱為生結,木死而成為糖結,木性多香味少的稱為虎斑金絲結。糖結髮黑,金絲結顏色黃,香氣四溢,夏天佩戴可驅邪避穢,還可以藥用。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乾隆伽南香朝珠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伽南香福壽十八子手串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沉香:又稱“奇南香”,植物名。瑞香科,常綠喬木。芯材為著名薰香原料,產於印度、泰國、越南等地。據稱其脂膏凝結為塊,入水能沉,故名“沉香”。在我國曆來是較為珍貴的木材之一,除用作香料外,也用來製作文房器具、傢俱飾件及小型工藝品等。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清代沉香木雕八仙紋如意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沉香木雕菊花臂擱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嘉慶沉香木朝珠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檀香木鐲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檀香木荷花紐“大雅齋”組璽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檀香木朝珠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丁香油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檀香油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沉香油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龍涎香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附幾張宮廷香幾

【香幾:中國古代生活中用以承放香爐的傢俱。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雲:“明窗淨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香幾屬於高足傢俱,不論用於室內或室外,總宜四無依傍,且往往置於中央。為使其從各個側面觀看均對稱完美,香幾在形制上多采用曲線形結構,幾腿常做成三彎形式,修長優美,足下踩託泥,造型端莊婉麗。】

1.明宣德黑漆嵌螺鈿龍戲珠紋香幾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2.明代紅漆嵌琺琅面梅花式香幾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3.清早期紫漆描金山水紋海棠式香幾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4.清乾隆紫檀瓶式香幾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高麗青釉出香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館藏

青白釉鳥形出香


古代香薰,談談品香文化

美國芝加哥美術館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