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历史。古人很早就已懂得,香薰能够美容、祛痛、消除疲劳、排解抑郁。也是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一种纯粹的生活艺术。香在中国帝王宫廷和富贵人家的器具生活中,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用香的踪迹可寻,这时候的香多是祭祀礼仪或制作香汤沐浴所用,到了秦汉两朝的时候已经开始有大量使用香的记录了,魏晋六朝由于受到了道教的影响,香道文化更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庶民都有用香的风气。

今天人们熏香,其实也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各种香料随处可以购买到,可以自己动手,在家居休闲时熏香。而且,除了香料熏香之外,一些盆栽鲜花,也完全可以摆放室内,或者工作场所,起到自然香薰的效果。

香熏既可养颜怡性、祛病强身,也可视为一种高雅陈设,故现已成俊男靓女之时尚。不过今人多以为香熏刚从域外传入,香熏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其始于三国两晋并一直延绵至清末民初。

香熏亦称香炉、熏笼,古代较早的香熏均为陶瓷烧制。从出土的实物看,三国的香熏敛口扁圆腹,形似罐盆,或有提梁,或有双耳,器壁镂有圆孔数十,以泄香气,底有圈足,形制古拙。后在江苏宜兴周处墓发现西晋香熏,炉体呈球形,上镂有几排三角形气孔,顶部塑一龟钮,炉底和承盘各置熊足三个,尽显端巧玲珑。当时还有仿制前汉博山式香熏、炉盖似山峦叠嶂,周有云气仙人依附,燃香后,烟气从炉盖的孔洞中缓缓缥缈,如入佛国仙境,顿觉飘飘欲仙。
  盛唐在贵族中还普遍使用一种银质香熏球,据《西京杂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球,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复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被褥,故以为名。”熏球内因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故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内燃之香料决不会倾覆以致烧蚀衣被,其原理同现代陀螺仪如出一辙。
  宋代耀州窑香熏形似带托茶盏,上面覆以镂空内盖,底有五只人面足,器壁剔满纹饰,为宋代香熏炉之精品。1974年在江西波阳出土的元代仿龙泉窑瓷香熏,高7厘米,半球形盖,镂空,饰蔓草缠枝纹,炉体下部剔出二层仰复莲纹,釉层匀薄,釉色灰中闪黄,其镂雕工精,玲珑剔透的纹饰对明清两代琳琅满目繁缛精美的香熏、香炉、手炉、脚炉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代香熏的制作和使用已进入繁荣时期,故宫内大殿、书房、内寝皆置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形如金钟鸟笼,多为掐丝珐琅等景泰蓝之精品,亦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彰显皇家豪华高贵的气派。当时的文人高士,书案上多设造型各异纹饰典雅的香熏盒,以营造融入怡性逸情高雅意境。西风乍起,时值岁寒,民间还普遍使用以紫铜白铜黄铜打制的手炉脚炉,网盖上皆有镂刻精致的纹饰或吉祥图案,无论乡绅庶民,小姐老妪人手一炉,已成明清时代一道多彩多姿的市井民俗景观。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太和殿正殿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正殿前熏炉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殿,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延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故宫养心殿(宫廷原状陈列)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殿内熏炉



博山炉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西汉鎏金银竹节熏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陕西博物馆馆藏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细节图

西汉博山铜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

东汉黄釉龟座博山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广州好普艺术博物馆馆藏


汉代滑石熏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

西晋青釉香薰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五代-北宋越窑刻花卷草纹镂空香熏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常州博物馆馆藏


北宋白釉镂空熏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山西省博物馆馆藏

汉代错金银博山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河北省博物馆馆藏


北宋耀州窑青釉香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吉州窑绿釉狮盖香熏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


明代早期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式香熏球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嘉靖青花莲鹤纹素狮纽瓷熏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四川省博物馆馆藏

明代青玉甪[lù]端熏炉

青玉质地,淡绿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及绺纹。熏炉为甪端造型,圆雕。甪端首即为熏炉盖。甪端独角,昂首,张口露齿,鼻孔朝天,四足直立,足上皆有羽翅,身饰龙鳞。中空,可贮香料,香气可透过兽的口、鼻散发出来。


甪端是明清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皇帝的宝座两侧常设有甪端与香筒,一般皆两两相对,器形也相对较大。此件甪端尺寸较小,应是用于室内熏香的陈设品。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代朱缨透雕刘阮入天台竹香筒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上海博物馆馆藏

明代明龙泉窑青瓷狮形香薰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清康熙五彩镂空香薰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康熙素三彩镂空熏

熏呈八方体,下承以连烧在一起的八方束腰台座。通体镂空素三彩锦地开光装饰。顶部一圆形开光内透雕“卍”字图案。周围以素三彩描绘缠枝花纹。熏体八面均有上下呈弧形的长方开光,开光内均透雕钱纹,开光以外均以绿釉上涂点黑色麻点为地,八条边棱上各绘一条螭龙。底座束腰处绘三角形几何纹。整个画面以黄、绿、紫彩为主,蓝彩为辅。熏内素胎无釉。无款识。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

盘呈荷叶形,叶面翻卷起伏,叶梗从叶后过枝而上,叶面边缘处贴塑含苞待放的花苞与莲实,莲蓬中有可活动的莲籽,器底粘有田螺和菱角形足。底书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所谓“香橼盘”指古人书斋中陈设的一种小型果盘,其常置黄色香橼或佛手于其中,可散发出宜人的香气,平添不少雅趣。此器造型、釉色均刻意摹仿自然界中的实物,色彩与质感都颇为真切,自然生动,体现出当时瓷器成型及烧制工艺的高超水平。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金鹤式香熏

鹤为金质,呈昂首站立鸣啼状,通身錾刻羽纹。腹部内空,可贮香料,其上履羽翅为盖,香气通过张开的鹤口飘出。底置一山石形铜铅座,鹤之双足底出榫,可插于底座之上。
此对香熏錾刻细腻,鹤身的羽纹、腿部关节、爪部指甲都力求写实。整体比例合理,姿态挺拔。


香熏为清代宫廷的陈设用品,置于宝座地平上的两侧。清代香熏的样式很多,由不同材质制作,如珐琅,玉质等等,是大殿堂中的重要陈设品。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天球式香薰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金镂空葫芦式香熏【香熏球】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金镶宝石梅花带座香盒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宣德款铜熏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錾胎珐琅西蕃莲熏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镂空象足香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

清代鎏金兽形香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清代粉彩镂空云龙纹亭式香薰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国家博物馆馆藏


清同治金亭式香熏

香熏为一对,以黄金制作。顶部为六角形重檐帽;中部为圆筒,其上镂空“卍”和团寿字;下连五角形带栏基座。这对香熏上分别刻“142两6钱”、“同治十三年二两平八成金重142两3钱”,基座分别刻“111两4钱”、“同治十三年二两平八成金重109两8钱”。


香熏一般用金、玉、珐琅等材料制成,为焚香之用。此对香熏应是陈设在皇帝御座之前。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画珐琅花卉三足熏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宣统款银柄檀香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青玉镂雕蟠螭纹亭式香薰筒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中期竹雕海棠式镂空香盒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晚期掐丝珐琅香盒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古时,妇女还时兴佩戴香囊,外用各色绸缎作面,内裹丝绵香料,制成孩儿形,鸡心形,祥禽瑞兽形等等,并绣以精致的花纹,以示女红盈巧。还有一种木雕香囊,选用上好的百年黄杨、凭借匠师神驰,方寸之间刻有戏曲人物,楼台亭阁,花鸟景致,雕工精巧,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展示了艺人高超的造诣,实乃是古代一种微型木雕艺术品。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它宠爱有加,其《后宫词》诗曰:“斜倚熏笼坐到明

西汉绮地“信期绣”香囊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马王堆墓出土 -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


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陕西省博物馆馆藏


唐代镂空金香囊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四川成都博物馆馆藏


清代金镶珠石累丝香囊

香囊周身由镂空的累丝花瓣组成,上下均有丝绳及红色珊瑚珠为饰,一端置插纽,可启闭。清代香囊种类繁多,金质香囊多镂空,用以放入香料或鲜花的花瓣,系于腰间,是珍贵精美的佩饰之一。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碧玉镂雕石榴式香囊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象牙镂雕葫芦式花囊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中期骨雕人物风景图香囊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东莞博物馆馆藏

清代金累丝花囊

花囊圆形,分为器与盖两部分。器、盖均以细金丝镂空累制而成,饰为五瓣花形锦地,其上均有三组点翠花叶纹。花囊上下用黄丝绳穿系大小珊瑚珠及米珠。花囊的开关位于下部。花囊可开合,既可盛放香料,亦可盛鲜花等,香味从镂空的孔中溢出,是悬挂于腰带上的饰物。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玉雕香囊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清同治金甪[lù]端香熏

甪端为一对,以黄金制作。其造型为独角,双耳,长方形鼓腹,昂首后仰,四足直立,下置錾花长方形座。这对甪端内分别刻“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两平重162两5钱”、“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两平重162两4钱”,底座分别刻“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两平重70两7钱4分”、“同治十三年八成金二两平重69两9钱1分”。


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能日行18,000里,好生恶杀。御座前陈设一对甪端是为彰显皇帝的圣明。清宫遗存的甪端以金、铜鎏金、碧玉、掐丝珐琅的为主。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香料篇

香料品种很多。最名贵的香料是沉香,除了我国岭南一带出产外,当时真腊(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中部)等地也出产。后来又有了檀香、鸡舌香、龙脑等品种。汉武帝的宠妃赵飞燕杂薰诸香,坐处余香百日不歇。魏晋依赖,香料已成为宫廷及富贵人家中生活必需品之一。焚香、熏香,也就成了社会上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在取得政权之前,曾经“禁家内不得熏香“,以示简朴;还曾经赠送给诸葛亮”鸡舌香五金,以表微意”;临终时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从唐宋以后,关于香品、香事、香料制作、焚法等方面的著作多了起来,遂有“茶经香传”之称。焚香与品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清晚期莲头香/盒

清宫盛行用香,香的种类繁多,诸如沉香、降香、白檀香、严露香、四色香、莲头香等。这些香分别从植物、树脂、动物中提取,经加工精制而成。莲头香即从植物中提取,为清代天然高级香料之一种。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伽南香取自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颜色深棕,产自马来西亚。其性味辛甘而温,有理气、止痛、通窍之功效。沉香中油性足、体质重而性懦者经精选加工后即为伽楠香。以伽楠香为原料制作的朝珠、手串散发出芳香,是广东的特产。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清代伽南香木镶金手镯

手镯圆形,伽楠香木制成,内圈为金质。木面上镶嵌由小金珠制成的团“寿”字和长“寿”字纹,口边为金累丝乳丁纹。
伽南香,又称奇南香、茄南香,产于印度、泰国、越南等地,我国广东琼州诸山亦有出产。芯材为著名熏香料。据说,大蚁在香木中筑穴,大蚁所食香蜜遗渍木中,天长日久,香木未死称为生结,木死而成为糖结,木性多香味少的称为虎斑金丝结。糖结发黑,金丝结颜色黄,香气四溢,夏天佩戴可驱邪避秽,还可以药用。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伽南香朝珠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伽南香福寿十八子手串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沉香:又称“奇南香”,植物名。瑞香科,常绿乔木。芯材为著名熏香原料,产于印度、泰国、越南等地。据称其脂膏凝结为块,入水能沉,故名“沉香”。在我国历来是较为珍贵的木材之一,除用作香料外,也用来制作文房器具、家具饰件及小型工艺品等。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清代沉香木雕八仙纹如意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沉香木雕菊花臂搁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嘉庆沉香木朝珠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檀香木镯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檀香木荷花纽“大雅斋”组玺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檀香木朝珠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丁香油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檀香油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沉香油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龙涎香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附几张宫廷香几

【香几:中国古代生活中用以承放香炉的家具。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云:“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香几属于高足家具,不论用于室内或室外,总宜四无依傍,且往往置于中央。为使其从各个侧面观看均对称完美,香几在形制上多采用曲线形结构,几腿常做成三弯形式,修长优美,足下踩托泥,造型端庄婉丽。】

1.明宣德黑漆嵌螺钿龙戏珠纹香几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明代红漆嵌珐琅面梅花式香几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3.清早期紫漆描金山水纹海棠式香几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4.清乾隆紫檀瓶式香几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高丽青釉出香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藏

青白釉鸟形出香


古代香薰,谈谈品香文化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馆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