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作為教師,你支持實行職稱工資制度還是教齡工資制度?

卓督學


近年來,“職稱”已成了廣大教師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呼喚教齡工資的聲音也越來越高。作為教師,我也支持實行以教齡為主的工資制度。

1、教齡工資體現了公平原則。

從參加工作到退休,每位教師都要經歷這個過程,他的教齡越長,代表他對教育事業付出的越多,它體現了絕大多數人的公平。因此,以教齡定工資的制度幾乎得到了全體教師的認可。

2、職稱工資拉大了教師差距。

十多年前,大家對職稱其實沒那麼敏感,因為那時職稱跟工資的關係不是很大,矛盾還沒有凸顯出來。從2009年開始,職稱真正拉大了教師工資的距離,同時參加工作的教師,因職稱不同各項收入合計可能會相差千元左右,自然也就引起了廣大教師的不滿。

3、職稱評聘存在著機制弊端。

先看職稱評審,其各種限制條件(如計算機、英語、論文、課題、學歷等)會把一些教師排除在外,存在不合理性。此外,職稱評審材料造假、評審過程不夠公開透明,也是大家吐槽較多的,還好現在評審過程越來越嚴格規範了,但仍然有教師認為不公;再看職稱聘用,有些人好不容易獲得了相應職稱,但受崗位比例限制一直不能得到聘任,這也嚴重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正因為以上原因,很多教師都希望工資與職稱脫鉤而與教齡掛鉤。現行工資制度,其實也兼顧了教齡,教師工資中最主要的兩大塊就是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崗位工資對應的是職稱,薪級工資對應的是教齡,但職稱工資的比重還是較大,不滿的聲音於是就更大了。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把教齡工資放在首位,同時兼顧工作量和教學成效,儘量淡化職稱工資,這才是今後改革教師工資的有效舉措。


鍾庸教育


最公平的,毫無疑問是按工齡增長工資。那些所謂的先進優秀教改精英,都並不此老老實實幹工作的大多數人貢獻大。大家想想,試想想改革以來出的名人名校,哪一個真正搞出了名堂?是杜朗口還是洋思?他們增養的學生比其他學校好嗎?有的被稱為教育專家的人,他的學生比別人的強嗎?他所在的學校裡的老師們為什麼沒有都去學他呢?教師的中間力量還是那些踏踏實實老實認乾的大多數!


你好61875010


我是從教近三十年教師一枚,我認為:一、現行職稱制度弊大於利,嚴重銼傷教師工作積極性。二、可以按教(工)齡晉升,前提是:1、師德師風一票否決;2、晉級前歷年工作量須在校均工作量之上;3、歷年來教育教學業績無倒數三(無分重點班前提下)。


北極男人


我不是教師,但我想說幾句:這個不可絕對了!當下要雙軌並舉,教齡制是要關注學歷淺,但教齡久的老教師們(這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會慢慢的退下來)。學歷制是要激勵年輕人們投身教育事業(這是以後必然的經歷,不然進不了教師隊伍)。

解決方案:老教師唯教齡論,教齡長自然待遇相應就增長些。

年輕人經過學歷教育進入教師隊伍的,安學歷高低一進行就給相對應的薪資待遇(無需等教齡)。

這樣,互不牽扯影響,都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學當中去的。

但是,有混飯的,充數的自不在考慮範圍,並且要儘快清理出行,或是待遇不提。

如何?


老孫172992186


作為高校教師,我支持職稱工資制和教齡工資制雙軌並行!!

職稱工資制是對教師能力的肯定,是促進學術水平提高的最有效激勵措施

職稱,是對專業技術能力、水平、成就的等級稱號,是衡量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標誌。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都更甚以往。過去,很多場合介紹某人都是用這是哪個公司經理,那個是哪個學校的系主任。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存在難以通過職務準確衡量一個人專業水平的現象。

比如剛才提到的經理,這個經理可能是上市公司經理,那他的眼界學識、管理水平、業務熟悉程度肯定遠甚於小微企業小團隊的經理。同樣是經理,業務水平專業水平可能相差甚遠。

再比如上文某學校系主任,他可能管理老師,管理學生是好手,但是在學術研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能力非常有限。同樣是系主任,有人只是日常管理能手,但有人不光能管好人,還是學術帶頭人。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職稱成為了衡量一個人在該領域專業技術水平的標尺。以高校為例,博士畢業或具有3年科研相關工作經歷的碩士,可以評為講師或助理研究員,即中級職稱。這種職稱是對教師以往學術水平評估。

如果要從中級達到副高級,也就是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員,則需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獲得一定數量的專利,或者獲得一定等級的獎項。因此,職稱的提升,其實就是對個人能力、以往成就的一種表現。通過職稱的評估,能夠有效反應在學術領域的造詣。

通過職稱而非職務衡量高校教師的學術水平,能夠避免同崗不同能力的缺陷。通過職稱評級,能夠有效刺激各行業人才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

因此,職稱體系的建立,是為了更有效反應專業技術水平;職稱體現的出現,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職稱體系的作用,是為了更好的促進人才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唯職稱論,導致全面發展失衡

在職稱主導的社會評價體系下,大眾對職稱提升異常重視,導致追求指標掩蓋提高專業能力本身,嚴重影響人才素養的全方位提升,甚至不惜弄虛作假。

職稱意味著社會地位不同,意味著薪資待遇的差異。因此,很多人把提高職稱作為奮鬥目標,而偏離的職稱衡量專業能力的本質。甚至以職稱滿足個人的虛榮心。

同樣以高校為例,同樣的學術成果,本可以發表一篇頂級期刊。但是,為了達到指標,硬生生把數據分成兩塊,發表兩篇普通的一區期刊。從數量上滿足評級要求。

再比如,發表文章署名作者,需要對文中研究內容具有實質性幫助。但很多時候為了評職稱,互帶署名,甚至購買署名的現象屢禁不止。

由此可見,唯職稱論已經導致很多人的人身觀、價值觀、世界觀發生扭曲。有些人對職稱的追求已經到了不擇手段。

職稱體系的缺陷,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

職稱是對一個人能力的肯定,但職稱評估體系著重於專業技能,忽視全方位綜合能力,易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

很多時候,很多崗位時沒有辦公通過專業技能的提升達到職稱提升的效果。或者說,很多崗位是不具備評價職稱的條件。

再次以高校為例,一個輔導員負責管理學生日常生活,兢兢業業數十載。但是作為輔導員,是沒有辦法,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科研的。由此,導致既沒有文章,也沒有專利,更不可能獲得省部級獎項。因此,提升職稱更是無從說起。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只負責管理的系主任,主要職責就是管理好老師與學生,維持學院的穩定運轉。他們沒有資源獲得科研項目,沒有時間進行科學研究,沒有指標分配研究生。如何讓他們通過科研提升學術水平,評職稱呢?

由此可見,通過職稱單一途徑無法全面衡量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與社會貢獻,存在重大缺陷,易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

兼顧職稱與工齡的雙規制度,既能體現專業能力,又能兼顧社會公平

職稱體系的建立與存在,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但單一的職稱評估體系,對部分社會參與者造成不公。通過職稱與工齡雙軌制,從專業能力、工作能力等多維度評估,即不忘初心,又兼顧公平。

引入工齡制度,可以有效評估各崗位工作者對本職工作的貢獻。是對不具備評職稱崗位員工的補償。雙軌制的事實,既能激發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又能兼顧兢兢業業的本職工作者。

總結:職稱體系的建立,是對個人專業技能水平的客觀評估,有效激勵個人專業技能水平提升,避免崗位不能正確反映個人能力的現象,順應社會發展需求應運而生。但是,職稱體系的單一評價方式,導致唯職稱等不良現象發生。同時,由於職稱評估體系自身存在缺陷,易造成社會公平的缺失。因此,引入工齡制與職稱制並存,通過雙軌制對個人專業技術水平、社會責任貢獻、本職工作能力等進行全方位評估,技能杜絕唯職稱現象,更能兼顧公平!


有話職說DY


肯定是支持教齡工資制度,人人都會老,人人都必經這條道,風水輪流轉而已。評上高級職稱,並不意味著他比別人水平更高一等。很多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都不完全繼續承擔與此職稱相符的職責。


老刺18


評上職稱的教師是不是水平更高或者高多少,其實很難說。有說極某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到退休都沒評上職稱的,對吧?因此,通過職稱拉開教師工資差距不太合理,大概是會傷害大批教師的工作熱情的。其實職稱評歸評,不必與工資掛鉤。而且年齡大的教師整體能力總還是好一些的,從對社會的貢獻來說也更大。所以,支持教齡主導工資。


郭某442


既不贊成職稱制度,也不贊成教齡工資制度,更不贊成工齡工資制度。高職稱不會教的大有人在,教齡工齡只體現教師的工作年限,當然也能積累一些經驗。一個6崗的副高老教師,卻不會管理課堂,上課總是亂哄哄的。要職稱有職稱,要教齡有教齡,有用嗎?一個女性班主任,自習課從不到教室,學生卻安靜不吵,這種能力與職稱有關還是與教齡有關?教師的能力,課堂管控能力才是教師能力的核心要素,其次才是知識能力。

就目前的學校管理而言,用工作量確定工資還是比較合理的,能力方面能量化的只有學生成績了。當然,能不能發揮老師的積極性,這是由校長的管理素質高低所決定。


秦漢樟


職稱本身就有很多過時的成分,加上職稱還有名額限制,評職稱也存在一些灰色地帶,實際操作中論資排輩比實際能力更重要,尤其到了高級以後,但是作為能力水平評價的一個方面,職稱也不能取消,所以就應該調整權重,適當降低職稱分配比例,增加教齡佔比,讓職稱成為水平評價的作用更能體現一些,可以有目標獎勵,學科帶頭人,項目獎勵等等多種多樣的其它激勵方式,高職稱者有機會承擔更多任務,而教齡是作為對教師職業和教育行業的整體認可和尊重,這個應該是基礎,是大方向。


懂實話


我覺得不管職稱工資還是教齡工資,之間的差距不要太大才好。我所知道的初級職稱和高級職稱工資幾乎翻倍,高級比一級多2000左右,這還不算公積金、醫保、取暖費等費用,而且只要涉及漲工資,假如說平均漲300,那麼高級漲400不止,初級漲200不到,之間差距太大。現實還有很多老師評上職稱就不代課、或者沒上過講臺的都拿高級職稱的工資。高級職稱名額太少,一個單位只能給極少部分人,造成工作積極性下降。剩下那些職稱制度的弊端不用說,網上太多了,我認為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