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為什麼你在理財APP上做的風險測試,都毫無作用

在決策時,人類通常是非常被動的,他們願意接受任何框架的影響。

——丹尼爾·卡尼曼

前幾天,一位畢業不久、剛入職的小夥伴看了以前的文章,來纏著小巴教他買基金。買基金的道理,他看過文章後都明白了,然而在買基金的時候,卻卡在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環節上。

我們在投資理財時,每個APP會要求我們先做一份風險測試問卷,當你的測試結果是風險規避型性格的時候,它就會提示你不適合買基金或買股票。這天,我的這位很有一些較真精神的同事,就對這一點提出了質疑。

他問:“風險偏好的測試,真的有意義嗎,對我們也真的有幫助嗎?”

為什麼你在理財APP上做的風險測試,都毫無作用

哪些時候我們願意冒險

哪些時候我們不願意冒險

其實,小巴覺得,風險偏好的測試,確實是沒什麼用的。

因為人面對風險的偏好度,是會變化的。

不管是投資,或是別的什麼,同樣的一件事情,每個人有兩種思考角度,一種是“獲利型”角度,一種是“損失型”角度,而不同的思考角度下,做出的反應也截然不同。這在生活中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叫做“框架效應”。

為什麼你在理財APP上做的風險測試,都毫無作用

比如小巴以前就寫過一篇風險偏好的文章,問你面對以下兩種情況會如何選擇。

第一種情況,你有兩種選擇:

A.100%獲得1000元;

B.50%的概率,贏了獲得2000元,輸了虧損0元。

第二種情況,你還是有兩種選擇:

A.100%虧損1000元;

B.50%的概率,贏了虧損0元,輸了虧損2000元。

每一種情況下,A和B的平均回報期望值其實都是一樣的。但讀者在AB之間的選擇,卻並不是五五開。第一種情況下選擇A的佔6成左右,而第二種則只有3成多。而且有4成左右的人,是在第一種情況下選擇A,第二種情況下選擇B。

面臨確定性的好處1000元和“賭一把”的更大好處2000元之間,絕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規避風險落袋為安。反之,面對損失時,大部分人則會賭一把,這時候大家又變成喜歡冒險的。

股票和基金散戶,在大跌的時候,典型的應對是不願意割肉離場——因為一旦割肉,就意味著“寧可被套”,有的甚至補倉來降低成本,而實際上很多時候股票大跌,都是一跌再跌,趁早跑路是正確的選擇。

大漲時,散戶又通常會賣出盈利股票,堅信落袋為安為正道,擔心已賺到的錢再跑出去變成損失,哪怕這個時候股價仍有上漲空間。

為什麼你在理財APP上做的風險測試,都毫無作用

我們如何被框架效應牽著鼻子走

就像散戶買股票的表現一樣,對損失的厭惡和對收益落袋為安的追求,是一種深入在我們基因中的習慣。

有的時候,要“操弄”人的心理,僅僅只需做出一個小小的改變,引入一個不同的參照物,某一些“損失”就變成了“獲利”。根據人們的所需,改變人們的行為。

比如在消費上,一個廠家推出兩款電飯煲,容量、功率相同。

A款:599元,外殼塑料材質,有煮飯、煮粥、煲湯、煮豆漿的功能;

B款:899元,外殼不鏽鋼材質,也是煮飯、煮粥、煲湯、煮豆漿的功能。

材質不同,價格差了一大半,買B款是相當不划算的、吃虧的(一種損失角度),大部分消費者只需要幾秒鐘的考慮時間,就會選擇A款。但是,從廠家的角度而言,顯然B款的利潤更高,他們會更希望消費者多買B款。

這個時候,廠家就會推出一款最終銷量不高,但是對廠家利潤幫助很明顯的C款。

C款:1299塊錢,不鏽鋼材質,功能還是一樣,但是把原來的液晶面板從2.5寸擴大到了3.5寸。

這樣一來,買C款當然是更大的不划算,於是買B款相對於C款也有一個相當可觀的“收益”,有一部分人就會去選擇這個中間款。

凡事,都需要參照系,當你通過改變參照系從而改變了內心中對同一件事情是得or失的定性,那麼你就有很大機會。

為什麼你在理財APP上做的風險測試,都毫無作用

魯迅先生,擁有無比敏銳的人性嗅覺,嘲諷起中國人那是相當辣手的,比如在《無聲的中國》中,就有一項經典的描述: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小巴常常因為自己完美符合先生的嘲諷而內心陰鬱——年紀輕輕,就已經這麼中庸了,這輩子,算是要廢了。後來時間長了,見識多了,才知道,哪裡只有中國人是如此,根本全世界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因為人類就是這樣一種動物。

類似的例子,小巴隨手還能舉出好多好多:

▷ 含脂肪1%的牛奶和脫脂99%的牛奶,你更喜歡哪一種?

兩種牛奶有什麼不一樣嗎?都一樣的,但是大家都會更喜歡買帶有“脫脂”概念的牛奶,因為脫脂聽上去是一種健康的“獲利”屬性。

▷ 一盞1000塊錢的檯燈,和一部2000塊錢的手機,哪一個作為禮物送朋友更好?

1000塊錢的檯燈是很棒的,因為它的參照系是幾十、幾百的檯燈,收這個禮物,是賺到了;而2000塊錢的手機是一般的,因為它的參照系,是大幾千的iPhone,收這個禮物,是虧了,儘管它比1000塊錢的檯燈其實成本更高。

我們來做一個遊戲,10%概率賺100塊錢,90%概率什麼也得不到,你願意用10塊錢來買一個這樣的機會嗎?

10塊錢買一個10%機會賺100的機會,聽上去不錯。那麼換一種說法,你去下注,10%的概率賺90塊錢,有90%概率損失10元,你接受嗎?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領域的丹尼爾·卡尼曼對此總結道:在決策時,人類通常是非常被動的,他們願意接受任何框架的影響。

為什麼你在理財APP上做的風險測試,都毫無作用

如果換一句說得直白一點的話,那就是“在一些市場的節點上,通過信息塑造一個既有框架,操弄人心,是極其簡單的事情”。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妨轉換框架效應的“獲利式表達”和“損失式表達”角度,來增加我們的自我幸福感。

比如打遊戲的男生不要對女友說:“可不可以在想你的同時打一打遊戲?”,而是對女友說:“我在打遊戲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同時想你?”“想她的時候打遊戲”是虧了,而“打遊戲的時候想她”是賺了,心態就不一樣了。

這樣雖然不改變事實,卻可以增加我們內心的舒適感。

而在投資理財上,也有兩條可供選擇的建議:

▶▶第一,盯住獲利角度,增加的成功率和確定性。

你對投資的對象,深入地研究加上頻繁的試錯實踐,懂到不能再懂,建立一套自洽足以說服自己的邏輯,任何專家的觀點,僅作為旁證,而非行為的指標。

▶▶第二,預先接受最壞的結果,那麼以後所有的消息,都是好消息。

把大部分的投資放在安全的投資品種中,而選擇小比例的資金,分開進入回報非常高(顯然,風險肯定也同樣非常高)的標的,投入之後就當已經虧了。小比例的資金,全部虧完了也不至於是末日,而分散又給了一些額外的成功機會。然後,你就等待結果,只要數量夠多,總有成功的例子。這是一種天使投資式的風格。

就如丹尼爾·卡尼曼所說,如果你不能平靜地面對損失,往往就會陷入超過其承受範圍、原本不可能接受的賭博中。

小互動

你在生活中遇見過用框架效應“套路”或是“被套路”的例子嗎?在留言區談一談吧!

本篇作者 | 真嘻 | 當值編輯 | 馮迪

責編 | 鄭媛眉 |主編 |魏丹荑 |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