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高考訓練營—論述類文本閱讀方法點撥

高考訓練營—論述類文本閱讀方法點撥

論述類文本閱讀是高考(全國卷)必考內容,三個選擇題,分值9分,在試卷的第一題,做好本題尤為重要,關係到高考學子整個考試期間的信心。下面小編將這類題的方法歸納一下,希望對莘莘學子有幫助。

1.熟悉高考,掌握規律。

歷年高考理解概念類試題仍是複習的重點。通過對高考題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題)的研究,可以瞭解高考理解概念類試題題型及選材範圍,可以發現一些考查熱點,有效提高複習的效率。

2.多讀勤練,鍛鍊思維能力。

論述文的閱讀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複習中要有意識地多讀論述文,並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對論述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高考訓練營—論述類文本閱讀方法點撥

3.掌握理解概念類題目答題方法:

(1)方法一:“投石探波”定區間

找準信息區。可能是上文、下文、上下文,可能是一句、一層、一段,也可能是若干段甚至全文。要看題乾和選項的內容而定。

(2)方法二:識破干擾保準確

命題人在設置選項時會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陷阱干擾你、迷惑你,做題者要明察秋毫,善於識破。這些常見的陷阱有:

①背離原文,歪曲觀點。選項中所說的觀點與原文不一致,錯項故意更換個別關鍵字詞,造成一字或一詞之差,從而背離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觀點。

②置肯定為否定,置否定為肯定。原文已明確否定了某一觀點,選項卻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確肯定了的觀點選項卻予以否定,即變肯定為否定,或變否定為肯定。

③過於武斷,以偏概全。命題者設置選項時,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認識來表述具有全面性、整體性、普遍性的內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歸納文章內容要點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將原文對某一個方面的判斷擴大成對整體的判斷,故意擴大判斷對象的範圍,誇大其詞;或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說成一定會發生,過於主觀武斷;或用部分代整體,以偏賅全。

④節外生枝,無中生有。命題者在選項中硬加進去一些原文中沒有的直觀信息或暗示信息。即原文中本未說到某種觀點或態度,而選項卻脫離原文無端地生出一個觀點或態度,選項的判斷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據。

⑤偷換概念,即把文中本來說的甲偷換成乙。

⑥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沒有因果關係強加上原因或結果。

⑦時態錯置,將未發生說成已經發生,或者將發生的說成未發生。

高考訓練營—論述類文本閱讀方法點撥

(3)方法三:文題比對細排除

通過對比會發現,有的變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內容沒有變化;有的變化是本質上的,如張冠李戴、偷換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內容與原文不同;需要特別注意的有些選項在原文中找不到相關的語句,需要仔細辨別是無中生有,還是合理的分析與判斷。切記,每個錯誤項都是可以從原文中找出依據排除的。

(4)方法四:標誌詞語助判斷

① 角度性標誌語:如“為什麼、怎麼樣、如何、認為”等,即使有時沒有這些語句,也可以根據句子、層次、段落等內容來概括,且題幹、選項也會有所體現。

②結構性標誌語:即表明層次、段落、角度、內容等照應、轉換、提起、總結的語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過、但是、那麼、所以、不僅、又、如前面所說的、在這種情況下、也、同時、因此、總之、由此看來、綜上所述”等。

③表示範圍、性質、程度等的詞語。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別、可能”等。

高考訓練營—論述類文本閱讀方法點撥

下面結合具體文章講解一下

中華禮制變遷的現代啟示

中華禮制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善社會風氣、提升國人道德,凝聚中華兒女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探究中華禮制變遷的規律,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毋庸諱言,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諸民族之間有過矛盾與衝突。但它們能在認同中華禮制的前提下逐漸緩和矛盾、化解衝突,形成共存共榮的良好關係。例如,在我國曆史上,無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之後建立遼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滿族,無一例外地認同並服膺中華禮制,從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斷向前推進。顯然,發揮中華禮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國人、增強自信的重要途徑。

中華先民並不只是講究禮儀“進退周旋,威儀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禮儀的內在精神實質。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禮記•郊特牲》稱,“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所謂尊其義,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強調道德踐履。孔子稱頌那些能夠修身立德、行禮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聖賢,反覆強調“不學禮,無以立”。堅持知禮行禮、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體現了中華先民的主流價值觀。中華禮制注重道德修養與道德實踐,強調知行合一,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說,中華禮制自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教化功能,並在演化過程中逐漸將道德教育與理想教育緊密結合,強調自幼及長、禮教終生,提倡仁愛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養道德人格、建設禮儀之邦。所謂禮儀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覺的社會,是諸族和諧、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眾富庶的社會。中華禮制提出的願景,是中華先民們嚮往和著力構建的社會。中華禮制所倡導的仁愛精神、忠恕之道、和諧社會等學說,能為今日構建和諧世界貢獻中華民族的智慧。

作為一種制度,中華禮制在歷史上曾為各種政權服務。在封建社會,它強調封建等級,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華禮制能夠與時俱進、吐故納新,不斷改革與變遷。孔子提到三代禮制傳承中的“損益”,便是一種改革;《禮記》進一步提出“時為大”這一與時俱進的禮制改革原則。適時變革是中華禮制演進的重要原則,這使它成為與中華民族同生共長、傳承久遠的文化傳統。

由孔子創建、孟子加以發揮的儒家禮制觀,在戰國時期曾飽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為這種禮制觀僅僅重視禮的道德層面,而對禮的制度規範層面關注不夠。秦漢之後,我們的先人力圖將禮與法結合起來,融禮入法、禮法合一成為中華禮制變遷的重要轉折。禮法合一要求人們遵禮守法,違禮即違法。禮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規範;禮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規範之用。《禮記•經解》認為“禮禁亂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過禮來“止邪於未形”,使人們“徙善遠罪”,達到“禁亂”和教育人的目的,對我們今天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有一定啟示意義。學/

(《人民日報》2016年03月25日)

(1)下列對中華禮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中華禮制歷史悠久,有著很強的凝聚功能,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和載體。

B.中華禮制具備教化功能,注重道德與理想之道緊密結合起來,強調自幼及長、禮教終身,提倡仁愛精神、忠恕之道。

C.中華禮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進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中華禮制能起到緩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衝突的作用,是因為諸民族都能認同中華禮制,都願意形成共存共榮的良好關係。

【答案】D

點睛:這類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禮記•郊特牲》中“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強調“尊其義”,在孔子反覆強調“不學禮,無以立”中有所體現。

B.儒家禮制觀,在戰國時期因僅僅重視禮的道德層面而曾飽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評,秦漢之後禮與法才真正結合起來。

C.孔子提到三代禮制傳承中的“損益”,《禮記》進一步提出的“時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華禮制演進需要適時變革。

D.中華禮制在歷史上曾為各種政權服務自然會包含一些糟粕,但這並不影響其與時俱進、吐故納新,不斷改革與變遷的趨勢。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題中D項“秦漢之後禮與法才真正結合起來”錯,原文最後一段說“秦漢之後,我們的先人力圖將禮與法結合起來”。

(3)下列對本文的有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第二段運用事實論證的方法,列舉了我國曆史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認同並服膺中華禮制的例子,證明了中華禮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論為載體,論述中華禮制的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進退周旋,威儀抑抑”是形式,“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是實質。

C.本文不僅論述了中華禮制對民族發展的積極作用,還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是,正反對比論證,使人們對禮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D.本文第四段主要採用道理論證,論述了中華禮制的教化功能並提出“建設禮儀之邦”的願景,是對其精神實質的延伸與拓展。

【答案】C

解析:沒有正反論證,指出糟粕和自身不足是為了說明中華禮制能與時俱進,吐故納新。

高考訓練營—論述類文本閱讀方法點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