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漳州历史:作为一个漳州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

漳州历史

漳州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从在市郊莲花池山发现的旧石器看,早在4至8万年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开辟这块土地。现全市已发现古文化遗址292处、古窑址22处,其中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4处(约5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3处(约3500年至4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1处,岩画30多处。漳州战国属越。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又于公元前214年征服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闽中郡。今漳州地区梁山山脉以北属闽中郡,梁山山脉以南归南海郡。

漳州历史:作为一个漳州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

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漳州历史:作为一个漳州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乾德(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漳州历史:作为一个漳州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

漳州人民具有光荣的反压迫反侵略的革命历史。元初曾爆发了陈吊眼农民起义;从明代中期至清代多次英勇抗击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清代乾隆年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后期名将李世贤曾率部进驻漳州,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1919年11月,漳州创办了福建省第一家宣传马列主义学说、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闽星》半月刊杂志。1928年3月8日,4000 多名工农自卫军在中共平和具委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打响了福建农民武装革命的第一枪。1932年4月,毛泽东、聂荣臻等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极大地发展了闽南的革命局面,建立了闽南红三团和闽南红二支队,在漳州成立了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工农政权和革命根据地。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漳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闽南游击队配合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9月解放了漳州。

漳州历史:作为一个漳州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

漳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1312年的历史,历代的文物丰富,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漳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宋末已有漳人去台湾,漳州是台胞和海外侨胞的祖居地之一。 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 历史悠久的漳州古城,昔称“海滨邹鲁”,历代学人,著述浩翰。以 1840年为下限,历代漳人著述30O多种,其中有著名理学家陈淳、明代学者张燮、明代文化巨子黄道周、畲族学者蓝鼎元、志书专家陈梦林、理学家蔡世远、数学家庄亨阳、航海家王大海等所著的许多至今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哲学、历史、理家、文学著作,以及海外游记、地方志书、音乐理论、政治、法律、经济、海洋交通、数学、水利及至杂记等门类书籍。

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

漳州历史:作为一个漳州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

漳州历史:作为一个漳州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

说到这个开辟漳州的将领,自然不免得提到陈元光——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陈元光开漳圣王,又称“圣王公”、“陈圣王”、“威惠圣王”,是唐代开拓福建漳州的辅助将军陈元光,因率领中原十八姓族开发漳州有功,而被漳州人尊为“圣王”。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祖籍河南固始县三河尖人;自幼聪颖好学,又喜骑射,及长通儒术,精韬略,文武双全。总章二年(669年),随其父归德将军陈政率中原子弟兵先后入闽平乱。不久,陈元光祖母魏敬又率援军至闽。陈政逝后,陈元光袭父职,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于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史。在开漳治漳期间,陈元光屯兵闽南四境,且战且耕,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处于闽粤间的这一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闽名邦之一。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以身殉职。尔后,其子陈珦、孙陈酆、曾孙陈谟相继担任漳州刺史,祖孙六代承先启后开漳治漳计150年,深受百姓爱戴。陈元光为开发漳州,维护大唐皇图一统,建功于国,造福于民,受到历代朝廷的褒封和人民百姓的尊崇,被奉为“开漳圣王”。 明末清初,漳州人来到台湾时也将开漳圣王的神像请到台湾,建庙祀奉,以之为他们的乡土神。现台湾有开漳圣王庙五十多处,中心庙宇是基隆的奠济宫,信徒多为陈姓人。

漳州历史:作为一个漳州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

漳州历史:作为一个漳州人,我们有必要多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