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同级别的,双座战机与单座机空战,能体现出双人的优势吗?

二副lxp


如何比较战斗机的空战性能,能量机动理论将这个复杂的比较关系转化为简单的数学模型量化关系,即能量机动理论公式:战斗机的单位剩余功率(specific excess power,简称SEP)=(推力-阻力)*速度/重量,在战机包线里任何一点,SEP较高的一方战斗机性能占优。飞机的其他性能参数如稳定盘旋性能、升限等都与SEP有关,空战制胜四要素(高度、速度、火力、机动)中的三个与SEP有关。

歼-11B与其双座机

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同一型号战斗机的气动布局、发动机推力都一样,双座机型号增加一个座舱,重量增加了上百公斤,能量机动理论公式分母变大了,战机的性能必然大幅度下降。事实上,在飞机设计阶段,工程师为减少哪怕一克重量绞尽脑汁。有个故事,在F-16战机时,总设计师曾经悬赏谁减少一克重量,就奖励一克黄金,由此可见对控制战斗机重量的极限追求。

能量机动空战

有人说,两个飞行员配合空战效率是不是更高,事实上两人配合达不到1+1=2的效果,甚至还会小于1,空战讲究的是人机合一,多一个人完全是累赘。现代空战由数据链系统提供空中情报,接敌后火控雷达锁定发射主动制导雷达完事,格斗空战更是一个人的戏码,头盔瞄准具看到哪里打到哪里,多一个人也是累赘。

同型号战机双座机往往是该型战机的教练机,比如歼-11B与歼-11BS,双座型前舱为新飞行员,后舱为教练员;或者该型战机改进型战斗轰炸机,比如苏-27与苏-30、歼-11B与歼-16。战斗轰炸机的主要作战功能是对地攻击,携带了大量对地、对舰精确制导炸弹,如歼-16,有12个挂点8吨载弹量,号称“炸弹卡车”。

后舱飞机员专司对地武器操作,有些精确制导炸弹还需要进行人工制导修正,如电视制导导弹,飞行员通过“磨球”控制最后炸点。只有在前舱飞行员出现特殊情况,失去驾驶飞机的能力时,后舱飞行员才接过联动的驾驶杆进行飞行操作。


红龙军团长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能够表明,同级别的双座战斗机相对于单座战斗机,在空战能力上具备可靠的整体优势。最简单、最有力的例子就是绝大部分的空优战斗机都是以单座型为主,再辅以少量的双座型作为教练机,比如F15、苏27、歼10等等。到了五代机时代,更是一步到位地实现了全面单座化,F22、F35、歼20、苏57统统都是单座型,就连双座型教练机都被取消了,改由高级教练机来负责新飞行员的训练工作。

当然也有少数特殊的机型例外,比如F14、苏30MKI,都是采用双座型来执行空优任务。但是需要说明的是,F14的双座型主要是为了用于远距离多目标打击,因为F14的头号任务是拦截超音速轰炸机和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饱和打击,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机载航电系统自动化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一个飞行员需要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快速识别、标定两三百公里以外的多个目标,并完成一系列繁琐的超视距打击流程,的确还是存在着相当难度。

从理论上来讲,双座战斗机多一个飞行员,俗话说人多好办事,在很多方面比起单座战斗机肯定更占便宜。比如两个飞行员可以进行合理分工,一个人负责驾驶飞机,另一个人负责操作武器系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利于长时间执行作战任务。不仅是F14,印度采购苏30MKI充当空优主力也有这方面的考虑。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思路已经明显过时了,随着F14改进型号的推出,航电系统更加先进,后座飞行员的作用越来越鸡肋了。

以至于有F14的前座飞行员调侃道:“我身后就算坐的是一只猴,也可以照样正常升空作战。”至于印度的苏30MKI则是惨遭单座型枭龙轻型战斗机的调戏,完全看不出双座型战斗机的空战优势在哪里?四代半战斗机和五代机更是普遍采用人工智能辅助空战系统,将飞行员从紧张琐碎的操控工作当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可以专心用观察掌控战场态势,与友机密切配合,发挥体系作战的优势,甚至为飞行员提供决策参考。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在不远的将来出现由有人空优战斗机指挥的无人空战僚机,乃至独立执行空战任务的无人空优战斗机都只是时间问题,双座型空优战斗机就更没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高性能战斗机的飞行员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双座型空优战斗机一旦被击毁,一下子就要损失两个飞行员,实在是太不划算了。当然在执行对地、反舰、电子战等多用途任务的时候,双座型战斗机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类似歼16、F15E这样的运泥巴机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晨曦谈兵


不能简单的如此一概而论,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双座战机和单座战机的区别,也就是用途。然后再做评论。

就一般情况而言,双座机多是些要执行长时间飞行任务的飞机如苏-34鸭嘴兽,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如A-10和飞行员培训的教练机。从外观上区别,最大的特征就是坐舱。通常双座机的坐舱会比单座机的坐舱大,突出的表现就是坐舱长度会更大。

至于作战效能上,两者各有侧重。比如在空战格斗中就没有必要有两名飞行员,追求的是高空高速截击与空中格斗,在击败对方的同时获得该空域的制空权。单座战机能把更多的机体空间留给飞机进而提高飞机的综合性能。从而实现上述目标。

双座战机的产生是因为需要长时间巡航或是对地攻击,这时就需要两名飞行员了。在己方具有制空权的情况下。长航时飞行时,两名飞行员可以互相换班。而对地攻击时因为飞机飞行高度较低,飞行员必须把精力集中于飞行控制。而武器操作远则必须集中注意力在高速飞行中抓住最佳的攻击时间。提高攻击的准确度。

再打个简单比方就是,单座打天下双座守天下。






Tank手阳仔


同级别的战斗机,双座和单座没有可比性,只不过是任务不同。单座是空中优势战斗机,双座是战斗轰炸机,侧重于攻击,也是目的性战斗机。

在现实中,以色列和印度喜欢双座战斗机,当年印度向俄罗斯提出,印度版的苏57要双座,一是习惯,更重要的是环境,多数国家两种都看重。

以色列地处中东,周边无强国,攻击就是他们的目标,只是还要防备一些弱者找找麻烦,所以用双座战斗机,否则直接上轰炸机了。印度也是相似,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是真正的第一,只有他攻击别人的份儿,别的国家谁敢攻击印度?所以他们都要双座。

多数国家,单座双座必须都有,顶多有侧重。在战斗机执行攻击任务时,单座战斗机必须先夺取制空权,进行保护战斗轰炸机和轰炸机进行攻击,而战斗轰炸机的战斗只是自卫,即使很厉害的F15E,也是F15C去战斗,双座肯定有影响,只不过有强弱罢了。所以两种战斗机只是功能不同,没有谁强谁弱之分。



大志远思想空间


同级别或者说同型号的战斗机,双座与单座之间的优劣对比要看生产年代,从装备的生产年代来说,1980年代中期生产的F–15C型战斗机肯定要比1990初生产的F–15E有些差距,因为技术是在进步的。

战斗机的研制进入到1970年代末之后,开始往“一型多机”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利用一型战斗机的机身,通过改装升级衍生出其它的机种战斗机。比如说:F–15系列,它出现的时候完完全全是“空优战斗机”,按照设计师的说法“没有一公斤用在对地攻击”,但随着战争的需要F–15演化出F–15E多用途战斗机,其不但具备了强大的对空作战能力,还利用机身庞大冗余度高、发动机强劲有力的特点挂载了11吨多的空地航空弹药,在800公里作战半径内对地攻击能力和载弹量超过“图–16”中程轰炸机!
并且F–15E还由于生产时间靠后,它的雷达和电子装备方面有较大进步,空战能力反而超过F–15C“空优战斗机”。

F–15E的例子说明,即便是同型号的战斗机也因为生产年代的不一样,后发优势的多用途型号也能超过前期生产的专业型号。
1980年代中期制造的F–15C座舱,放眼看去大部分都是仪器仪表和各种开关,
显示屏很少,与现在流行的“玻璃化座舱”相比相差甚远。
1990年代中期制造的F–15看上去就显得简洁了许多,通常来说:第四代双座型战斗机要比单座型在操纵效果上要略好一些,毕竟是飞行员可以专心致志的操纵飞机,武器操纵员因为不用分心去驾驶飞机,可以更好的观察各种传感器信息,更好的操纵武器去打击敌机。

当然事物总是在进步的,目前美军在F–15E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来F–15X型单座战斗机,据说:该战斗机可以挂载25枚以上的AIM–120C7中距离拦截弹、30枚小直径“联合对地攻击弹药”,由于携弹量太大有“空中武库舰”之称。

F–15X具备这样强大的能力也是得益于技术的进步,随着航空装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人机语音对话操纵、AR虚拟技术的出现...以前武器操纵员的工作被高性能计算机所替代,并且飞行员的工作也大幅度减轻,单座战斗机不但保持了原来的“空优能力”,对地攻击能力也大幅度提高!
所以说,技术进步决定了战斗机的性能!越往后推出的机型越具备更大的优势。


皇家橡树1972


同级别的双座战机和单座机空战,双座战机的确是会占据一定上风的,毕竟它有两名飞行员,在操作复杂设备、目视发现目标时会拥有一定的优势,但这不是绝对的。

在当初航电设备还比较落后的年代,战机采用双座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时的战机在执行超视距空战、对地攻击等高难度任务时,需要操纵数十个开关、按钮才能完成任务。此时战机还要做出相应的机动动作,假如是一个飞行员,肯定是完全忙不过来的,所以必须设置两名飞行员,前舱飞行员主要负责飞行,后舱通常负责操纵机载设备。

F-14“雄猫”舰载机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它的后舱是雷达拦截官。大家都知道,F-14“雄猫”舰载机是美国为拦截苏联轰炸机编队而研发的一款远程截击舰载机,而F-14能够成为拦截机的关键就是它装备有一套由AWG-9脉冲多普勒雷达、数字计算机等设备组成的远程截击系统。而雷达拦截官就是操纵这套系统的人员,只有雷达拦截官操作过硬,F-14“雄猫”舰载机才能变为一只具备真正远程拦截攻击能力的“大猫”。

不过,随着航电设备的快速发展,战斗机座舱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飞行员操作负担已经是大大减轻了,如今战斗机要执行超视距空战、低空对地攻击等高难度任务时,飞行员需要操作的步骤已经很少,不会再出现飞行员手忙脚乱的情况了。

目前双座战机仍比较多,但已经不是因为航电设备不够先进了。很多双座战机主要承担起“同型教练机”的任务,加快培训单座机飞行员的速度。有些双座战机则是因为它们是以对地攻击为主的战斗轰炸机/多用途战斗机,对地攻击任务复杂,危险系数较高,需要两名飞行员来分担压力。还有一些双座战机则是为了更好的执行编队指挥、电子战任务而设置了双座。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隐形战斗机世界中,并没有双座隐身战斗机的存在,目前服役的隐身战斗机无一例外都是单座的,显然是因为隐身战斗机的航电设备更为先进,先进玻璃座舱的智能化更高,在头盔显示器、语音提示、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帮助下,飞行员操纵战机,执行任务都变得非常简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隐身战斗机就一定不会出现双座型号,在未来对地突击、电子战任务中,隐身战斗机采用双座设计的需求是存在的,所以这是值得期待的。


科罗廖夫


任务侧重不同

单座机一般执行比较单一的任务,比如:空中格斗和拦截任务,飞行表演,这些任务单座就可以很好完成;

双座机执行可以执行比较复杂的任务,比如:对地对海攻击,精确打击的任务,一人负责驾驶,联络,观察周围情况,另外一人操作攻击;还可以当作教练机;对比单座机,增加的武器操作员或者领航员可以执行更多的战斗任务。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飞机自身越来越先进,战斗机作战任务对双人配合的需求降低,单座机成为主流,无人机是趋势。

如果同级别单双人战机空战,就飞机性能来说差距很小不足以体现优势。





被困在这宇宙


在F14以后,就没有纯粹的双座型空优战斗机了,现在的空优型战斗机好像都是单座型的,对应的双座机型都是多用途的或是为了承担教学任务,为什么现在没有双座型的空优战斗机了?感觉在格斗时双座机应该更有优势吧,可以观测到更大的范围,而且操作起来应该更加从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