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初到嘉峪關市,不能不去參觀遊覽該市乃至甘肅省對外展示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馳名中外的景觀——嘉峪關。嘉峪關是向東去張掖、向西去敦煌的必經之地。8月2日,行者與家人前往敦煌在此過站,順道參觀遊覽。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以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臂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故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的美稱。清代林則徐因禁菸獲罪,被貶往新疆路過嘉峪關時,曾有詩讚道:“除是盧龍山海險,南北誰比此關雄。”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明徵西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后,在此選址建關,經歷了168年的時間,一座規模宏大的關城矗立在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上。嘉峪關比山海關早建9年,是現存長城上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由內城、外城、羅城、翁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臂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碑、黑山石刻、木蘭城等景觀。嘉峪關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天下第一雄關”·光化門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地勢天成,攻防兼備,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現存的嘉峪關關城周長733米,總面積為33500餘平方米,由外城、內城和翁城組合而成。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兩門內北側有馬道到達城頂。內城牆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等14座。內城裡建有遊擊將軍府、井亭,還有演武場。門外各築有翁城,城樓對稱,周圍有廊,高17米。東翁城門外建有文昌閣、關帝廟、戲臺、牌樓等。西門外套築一道凸形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翁城門·朝宗門

嘉峪關戲臺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關遊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戲臺坐南向北,面寬三間,進深兩間。戲臺上部為木格頂棚,繪有八卦圖,中間的屏風上繪有八仙圖,東西側牆均繪彩色壁畫。戲臺兩側的磚砌刻有一副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關城戲臺

文昌閣,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簷歇山頂式建築,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迴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官廳。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地方,到了清朝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文昌閣

關帝廟,明末清初由內城遷到東翁城門外。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總面積720平方米。關帝廟曾多次擴建。1998年關城文管所對該廟進行了重新修復,使其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關帝廟

在關城西門外百餘米處,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石碑,系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鎮總兵李廷臣所書並勒石為碑。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天下雄關碑

嘉峪關遊擊將軍府,也叫遊擊衙門,初建於明隆慶年間,後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遊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現有建築是1987年在原建築基礎上恢復修建的,為兩院三廳四合院式,建築面積808平方米。裡面有歷代遊擊將軍的塑像及簡介。歷史上,遊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繫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關城內城

內城中有一處標著“擊石燕鳴”,曾有一段傳說。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們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關城城牆上

當年,出入關城必須出示關照,驗明身份。明代首次出現了“關照”一詞。“關”的本意為門,引申為關塞,“照”是公文、證件;“關照”即出入關塞的通行證,其作用相當於現在的簽證、護照。據史學家考證,明代的嘉峪關正是“關照”的最初使用地點。由於嘉峪關地處咽喉要塞,也曾是絲綢之路的海關,中西往來的國門,因此,出入嘉峪關的手續極為嚴格,必須持有“關照”方可通行。“關照”的種類也很多,有“屯民、戍卒、謫官、遣犯、客商、僧侶、使節”等,各持不同規定和要求的“關照”。發展到今天,“關照”一語雙關的語彙價值在生活中仍有體現,“請多關照”已然成為了人們的口頭語而發揚光大、廣為流傳。今天,到此參觀的遊客如有興趣,可以到出售“關照”處購買,以留作紀念。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關城上的閣樓

遊客在遊覽了嘉峪關關城後,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前往位於嘉峪關關城南7.5公里的長城第一墩。長城第一墩建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於討賴河近80米高的懸崖上。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此外,有遊興的遊客還可以前往遊覽位於嘉峪關市西北14公里、距嘉峪關關城8.4公里的懸臂長城。在懸臂長城景區內,除了參觀懸臂長城,還可以參觀絲綢古道雕塑群和嘉峪關古代兵器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