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即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因建在嘉峪關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同時她也是一座城市的地名。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關城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不過到了解放之前,嘉峪關一帶只有關城腳下居住著幾十戶人家,他們主要以種植農作物為生,是九眼泉的水養育了他們。

嘉峪關原屬酒泉縣,1955年在境內地質調查發現了鐵礦,結束了“西北無鐵礦”的歷史。伴隨著國家“一五”重點建設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簡稱酒鋼)”的建設,這裡逐步發展起來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嘉峪關關城很古老,嘉峪關市卻很年輕。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鋼城的開路先鋒城雕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市的城市規劃是酒鋼建廠時前蘇聯老大哥的城市規劃專家設計的。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這座新老城市還有著它的活力。

雄關廣場,象徵這座城市的《雄關之光》的雕塑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雕塑高39米,不鏽鋼製成,寓意嘉峪關市將依託酒鋼公司,展現雄關之美,成為西部的城市明珠。雕塑下部寶石部分象徵嘉峪關市豐富的自然資源,立柱部分為雄關之門,雕塑底座以“十”字型長城支撐,在中間城垛輔以魏晉墓“農耕圖”和“出巡圖”浮雕,象徵“河西走廊”文明古道上新型工業旅遊城市的燦爛明天。能在戈壁灘上建起這麼一座美麗的城市,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雄關廣場東側的嘉峪關城市博物館,是充分展示嘉峪關城市風采的精品工程。通過實物、照片、場景復原、多媒體等方式展現嘉峪關50多年的發展歷程。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東湖生態旅遊景區(4A)

嘉峪關屬大陸性荒漠氣候,乾旱少雨,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薄弱,是土地荒漠化嚴重地區,屬不適合人類居住地區。在嘉峪關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娃都難。

東湖生態旅遊景區是嘉峪關人在改善城市環境後的傑作。進入東湖景區,高99米的西部明珠氣象塔,由中國氣象局和嘉峪關市政府共同打造成“海豚”形象,是嘉峪關市的一處制高點。萌萌的海豚氣象塔站集氣象預測、氣象科普展、休閒觀光娛樂於一體的場所。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在嘉峪關火車站有這樣一座雕塑,題材來自嘉峪關魏晉墓出土的國寶級彩繪磚《驛使圖》。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魏晉十六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而富饒的甘肅河西走廊,是古絲路的必經之地,也是當時“中原人”的最佳避難所。嘉峪關關新鎮方圓13平方公里戈壁灘上,有1400多座魏晉時期(220-419年)古墓葬群,其地下磚壁畫數量龐大、內容豐富、保存完整,“重現”了1700多年前河西走廊古絲路風貌,素有“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之稱。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出土的彩繪《驛使圖》,驛騎四蹄騰空,驛使穩坐馬背,左手舉木牘文書,特別是圖中的驛使臉上五官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驛傳的保密性,生動地再現了當時西北邊疆驛使馳送文書的情景。該圖被當作中國郵政的標誌。

從市區到新鎮魏晉墓葬群沒有旅遊線路,我坐農村客運來到新城鎮新城村,也沒看到魏晉墓,就在村裡轉了轉。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村裡有座塔,還有一段土牆。別小看這段土牆,它也是一小段長城。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馬踏飛燕”出土於甘肅的另一座城市武威,是中國旅遊標誌。有這個城雕的就一定是中國旅遊城,嘉峪關亦轉型為旅遊城。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嘉峪關,因長城雄關而名,因戈壁鋼城而興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