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雄關”嘉峪關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地處酒泉盆地西緣,南臨祁連山,北依馬鬃山,地勢險要,景色雄偉,是以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命名的城市。市域南北界於文殊山和榆樹溝山之間,兩山之間是一長15公里的峽谷,為“河西第一隘口”,乃兵家必爭之地。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1500-1800米,文殊山海拔2228米,黑山為本市最高峰,海拔2799米。

嘉峪關城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因城在嘉峪關麓,故名。 起初,只有關城,無樓。後於明代補建。當年,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實在不易。於是,便演繹出了定城磚、冰道運石、山羊馱磚、擊石燕鳴 等動人故事。

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如玉,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相峙,雄踞河西。關城高踞其間,兩側城牆橫穿戈壁,與兩山相連。形勢險要,自古為軍事要地。關城呈梯形,周長733米,面積33,500平方米,高十米,垛牆高一點七米。東西城垣開門,均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五間式,周圍有廊,單簷歇山頂,高十七米。

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今已廢。西面城垣凸出,中間開門,門額刻“嘉峪關”三字。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西有磚砌羅城,東、南、北三面土築圍牆,連接長城。城外有城,重關重城,成並守之勢。俗傳當年建關時,匠師計算用料十分精確,竣工只剩一磚。此磚今存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之上。西門外,一里處有石碑,上刻“天下雄關”四字;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遊擊衙門一座,均為清代所建。

護國寺感應塔碑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也稱西夏碑涼州碑,現存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武威市的武威西夏博物館中,是一座雕刻於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的記事石碑。該碑於清朝嘉慶年間被重新發現,它的發現也使西夏文重新回到學界視野。高二點六米,寬一米,厚三十釐米。碑身呈半圓形,邊呈殺角,四周刻忍冬花紋。兩面撰文,正面刻西夏文,背刻漢譯文。碑首西夏文篆字題額為“敕感應塔之碑文”。一面為西夏文,另一面為漢文,是現存已發現的唯一一塊西夏文與漢文並存的西夏石碑。1961年,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兩側各有線刻伎樂菩薩,袒胸系裙作舞蹈飛翔狀。正文為西夏文楷書,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碑座束腰,矩形,四角削成斜坡狀,邊沿殺角,大體似龜形,上刻花紋。是我國保存最大最完好的西夏文碑。

雷臺漢墓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雷臺漢墓是一座位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建於東漢末年至魏晉初期的墓葬,2001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1969年初秋,中國甘肅省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社員在雷臺地區挖防空洞時,意外地挖到了墓室的外牆,由於缺乏文物常識,農民們繼續挖開外牆,進入墓室,在見到墓道擺放整齊的銅車馬後,出於好奇撫摸搬動了車馬,從而破壞了考古現場,為以後儀仗隊的復原造成了困難。農民們還想把銅車馬賣到廢品收購站,為生產隊添置牲畜,暫時把裡面的銅車馬放到了庫房裡。

當時在武威關文物的幹部黨壽山在聽說雷臺被挖出寶物的消息後,找到生產隊詢問情況,生產隊長對挖出銅車馬的事情予以否認。黨壽山從農民挖開的地方進入墓室,從墓室的規模和大量的鋪地錢判斷墓主人應該是十分富有,墓室內的東西可能已經被轉移。黨壽山找到新鮮公社領導說明情況,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通過說服教育,生產的隊長才同意帶他們到庫房看看挖出來的東西。黨壽山對這些銅車馬進行了登記後送到文物保管單位,並上報甘肅省文化廳。12月雷臺古墓出土的文物被上調到省博物館保存。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墓室結構

武威類臺漢墓是磚結構墓室,墓門朝東,墓道走向,由後室、中室、前室三個主墓室組成,其中中室有右耳室,前室有對稱的左、右兩個耳室。中室陳設有銅連枝燈、銅壺、銅樽、銅燻爐等,中室的右耳室陳設大量陶器,其中有一個陶樓院。後室是墓主人下葬的地方,發現了4枚鑄有將軍因為的龜鈕銀印。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該墓雖多次被盜,但依舊出土23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武士俑17件,奴婢俑28件,銅馬39件,銅車14輛,銅牛1件,銅幾1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後來成為中國旅遊標誌的青銅奔馬。

建造年代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考古工作者從出土的青銅物品上的風格判斷是東漢末年的特點,銅馬的銘文有“左騎千人”和“涼州張掖縣”這個建制,這都只在漢代的文獻中出現過。而出土的鋪地錢中又不帶金邊的五銖錢,這是魏晉時期五銖錢的特徵。東漢與魏晉前後相連,結論並不矛盾。

墓主身份

由於沒有發現墓誌銘和相關史料記載,墓主的身份無法確認。從出土的儀仗車馬和龜鈕銀印判斷,墓主人姓張,是一位將軍,曾任河西四郡之首的武威郡郡首。雷臺一帶是張家的家族墓地。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雷臺在甘肅武威縣城北門外一公里雷臺湖。高八點五米,南北長一百零六米,東西寬六十米,黃土壘築,上有雷祖廟,為清代建築。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周圍多泉,匯流成湖。滿湖楊柳,臺上古柏巨槐,翳天蔽日。相傳前涼張茂作靈均臺,上築宮殿,明改建為雷祖廟,供雷神,因有此名。

魏晉壁畫墓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魏晉壁畫墓位於嘉峪關市東北20公里處的一片廣闊無垠的大漠上,散佈著1400多座魏晉時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畫磚墓群,這便是著名的魏晉古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他東西依酒泉市的果園鄉,西北靠新城鄉。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1972年發掘八座,其中六座是壁畫墓,共保存壁畫六百餘幅,多數一磚一畫,也有大幅壁畫。取材均來自於現實生活,有農桑,畜牧,汲飲,狩獵,林園,屯墾,營壘,庖廚,宴會,伎樂,博弈,出行,牛馬,塢壁穹廬,衣帛器皿等。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壁畫中反映古墓主人豪華生活的佔絕大多數,描繪平民生活的有二百多幅,其中農桑畜牧等生產活動又佔多數。耕地使用二牛抬槓,耙和。畫以赭石和紅色為主,用色單純。色彩總體效果熱烈明快。與敦煌石窟中早期壁畫比較有不少相似之處,為研究河西石窟寺藝術淵源的珍貴資料。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天下雄關”嘉峪關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雷臺漢墓 - 魏晉壁畫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