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看得心驚

“炎症風暴”侵襲、氧合指數跌落至1%、心臟一度驟停……三次死裡逃生後,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嚴強,終於在6天后拔除氣管插管,脫離有創呼吸機,迎來新生。


在與“死神”的較量中,3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韓傑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發呼吸衰歇,命懸一線。醫護人員在他的病床邊近乎“盲穿”大血管,為他用上體外膜肺氧合(ECMO)系統,把年輕的生命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


2月19日,當31名同時痊癒出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合影時,每個人的手裡都緊握一個蘋果。馳援武漢的北京醫療隊隊員、北京朝陽醫院內科護士長劉小娟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出院的病人會把發的蘋果繼續傳遞給還在治療中的病友。


“蘋果傳遞的是‘平安’,更是信心。越來越多的重症病人康復,我覺得拐點很快就要來了。”劉小娟說。


不可辜負的生命之託

救治嚴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16病區的醫護人員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驚心動魄。


2月9日,嚴強因為胸悶、氣喘明顯,呼吸困難入院,接診的科主任吳雄飛確診其為重型新冠肺炎伴I型呼吸衰竭。一級護理、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激素抗炎、抗病毒、抗感染、化痰……個體化的診療方案下,嚴強情況開始好轉。


不料,2月11日下午,嚴強的血氧飽和度突然降到79%。急查血液檢驗結果顯示,“炎症風暴”突然來襲!


“炎症風暴”是細胞因子的過度反應,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統針對外界的病毒和感染誘因“不分敵我”時,過度反應造成對肌體的傷害。它是輕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轉換的重要節點,也是重症和危重症死亡重要原因之一。


“情況緊急,必須馬上進行血漿置換,否則會出現多臟器衰竭危險!”


吳雄飛立即組織醫生和護士商討,東院區“血液淨化小分隊”迅速出手,採用熱循環雙重血漿置換術(DFT)、EC-2A20膜型血漿分離器行CVVH、血漿透析濾過(PDF)多種血液淨化模式,清除炎症風暴因子。持續6小時的治療後,嚴強的血氧飽和度終於回到98%以上。


嚴強的病情詭秘莫測,病毒的發展更是瞬息萬變。2月20日上午,危險再度襲來!他突發呼吸困難,炎性因子再次急劇升高,命懸一線。


吳雄飛當機立斷:需要緊急氣管插管!


然而,千鈞一髮之際,死神再一次露出猙獰面目——嚴強的病情急轉直下,氧合指數掉到個位數,呼吸頻率高至80次/分,氧飽和度只有67%,血壓測量不出,大小便失禁。


一道棘手難題擺在面前:不及時氣管插管,患者隨時會出現炎性風暴引起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如果氣管插管,患者目前的身體條件不一定能承受插管過程中的風險。


死神的腳步在逼近,“不能眼睜睜看著死神帶走他!”吳雄飛與前來馳援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賴巍一致決定,就地先插管。


托起病人的下頜,開放氣道、呼吸囊輔助呼吸、放入插管喉鏡,插入氣管插管……擁有40餘次為新冠肺炎患者緊急氣管插管經驗的醫生喬芊芊,幾秒鐘內插管成功。賴巍快速連接並調節有創呼吸機,嚴強的氧飽和度迅速上升,所有人暫時鬆了一口氣。


怎料,2分鐘後,嚴強的氧合指數再次直線掉落,低至1%,心跳驟停!在場所有醫護人員迅速合作搶救,心肺復甦、靜脈給藥......所有人都在爭分奪秒,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


終於,幾分鐘後,嚴強的心率、氧飽和度重新升起來,監護儀上不斷閃爍著的數字開始一步步回到安全值。嚴強轉危為安。


此時,吳雄飛才發現,所有人的衣服早已全身溼透。一次驚心動魄的氣管插管術,一次聯合醫療隊多學科專家的密切配合,終於從死神手裡奪回生命。


疫情之下,目睹過太多撕心裂肺的絕望和生離死別的悲痛。吳雄飛說:“病人把生命交到我們手裡,這種託付和信任,讓我感到有種力量在推動自己去努力,去超越死神、搶奪生命。”


不能放棄的醫者使命

韓傑病情的突然惡化,也讓人猝手不及。


2月13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3病區,醫生髮現30多歲的韓傑狀態急轉直下,即使已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他的血氧飽和度僅能維持在67%。呼吸衰竭的韓傑開始喪失意識,死亡的威脅再次來臨!


千鈞一髮之際,馳援武漢的遼寧醫療隊成員、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教授丁仁彧緊急評估後決定,立刻用上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


體外膜肺氧合(ECMO)俗稱“人工肺”,是對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是挽救重症病人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時間以分秒在計算,危在旦夕的韓傑已經無法被轉運至手術室進行ECMO搶救了。眼前只有一條路:在隔離病房就地實施手術,搭建ECMO血管通路。


容不得任何耽誤。心內科重症監護室主任周曉陽立刻調撥來ECMO主機,護士長夏巍緊急配備好ECMO專用耗材,血管外科主任鄧宏平迅速穿戴好防護服及手術衣,進入隔離病區。多學科醫護人員瞬間集結,只為了搶救這個年輕的生命。


當時,韓傑的心臟功能完好,丁仁彧和鄧宏平決定使用VV通路的“人工肺”模式。這種模式需要在患者兩處股靜脈建立血液通道,將引流和回血管道置入下腔靜脈,將人體血液從股靜脈引出,通過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後,在泵的推動下回到另一側股靜脈,暫時代替人體自身的肺功能。


隔離病房裡,沒有手術室的專用刀片、專用燈。厚重的防護服讓醫護人員呼吸困難,不一會兒,霧氣就爬滿護目鏡,視野受到影響。不可調高的普通病床,以及病人偏胖的體型和位置過深的股動、靜脈,都讓解剖血管變得異常艱難。


鄧宏平在病床前彎腰俯身,靠著以往積累的血管手術操作經驗,憑著手感和觸覺“盲操”,一點點把病人的股動脈和股靜脈分離開。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鄧宏平和助手始終保持俯身的姿勢堅持著。一個多小時後,病人的ECMO血管通路終於搭建成功,生命的通道打通了!此時,所有醫護人員都已全身溼透,護目鏡上沾滿霧氣和汗水,甚至連鞋裡都被汗水浸透了。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看得心驚

醫護人員在隔離病房就地實施手術,搭建ECMO血管通路。/院方供圖


韓傑的氧合情況隨即好轉,血氧飽和度提升到95%以上,他被醫生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這艱難的一關,終於闖過來了。


作為重症治療方面的一種技術,ECMO並不是針對新冠肺炎的。但由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常常出現嚴重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癥等危急狀況,符合ECMO的適應症,因而成為了擋在死神與病人間的防護線。


回憶起當天“盲穿”大血管,鄧宏平仍心有餘悸:危重症病人的病情都很危急,一刻都不能耽誤。只要有任何希望,我們都不能放棄,這是一個醫者的使命。


不敢忘卻的重生之恩

作為31名從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痊癒出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之一,47歲的劉剛顯然是最激動的一個。得知可以出院的消息,他在前一天早上花了一個小時,用三頁紙手寫下了一封感謝信。


“我在臨界點的時候,差一點就完了。”劉剛描述自己2月5日剛入院時候的狀態,“連站都站不起來,從床上起來上廁所就呼吸困難,先是一直持續高燒39.5度,後來就連續咳嗽三天,早上起床咳嗽能見到血絲。”


在協和西院,劉剛得到了張建初醫生團隊的精心治療。三天後,他病情開始得到控制,穩定下來,身體逐漸恢復。劉剛不停地重複著醫護人員對他照顧:“他們真的是把飯菜送到我嘴邊,不怕髒不怕累,每天都在鼓勵我,給我打氣,沒有他們我根本不可能出院……”


言談之間,大家無意中發現,他的手掌心寫滿了歪歪扭扭的字。


劉剛伸開手掌:“這是我要感謝的醫護人員名字,張建初教授、呂燕玲醫生、陳平醫生、賀新良醫生、王芳護士長……我怕自己忘記了,就把他們的名字寫在手上。”


劉剛說,隔著口罩,他從沒看清過這些醫護人員的臉,但是日日夜夜的守護,他現在聽聲音都能辨認出來是誰。


在這封手寫的感謝信中,劉剛這樣寫給醫護人員:“待到這場疫情戰全面勝利時,放下你們疲憊的身體,來一起放聲歌唱,慶祝偉大的勝利。那時,武漢人民將以飽滿熱情,心懷感恩,讓你們感受武漢昔日的活力和魅力。那時,武漢的櫻花為你們而開放。”


作為重症患者定點收治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目前集合了北京、廣東、黑龍江、陝西、湖南、遼寧、甘肅等全國各地的11支醫療隊,1059名醫護人員傾力支援。


在當天出院的31名患者中,有16名來自北京醫療隊負責的8層、10層和12層西區病房。北京朝陽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唐子人表示,每個患者出現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對於每個患者的個體化治療很重要。看似都是相同的年齡、相同的疾病,但是病情發展狀況是不一樣的。只有針對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進行臟器功能的支撐、免疫功能的支撐、全方位的治療,才有可能打贏這場仗。


劉小娟原本早上交班後可以回去休息,但是為了歡送出院的重症病人,她一直等到下午。“看到這麼多人的康復,大家都非常振奮。希望給武漢人民信心,給武漢的醫護人員信心,我們有能力救治這些重症患者。”


31,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數字,這背後還承載著31個家庭的日夜守望與苦苦期盼,寄託著更多家庭的信心和希望。


不可鬆懈的生死之戰

錚亮的手術刀片,直抵病人喉部。朱霆知道,下一瞬間,劇烈的胸腔氣流就會攜帶著新冠病毒,噴薄而出。沒有絲毫猶豫,他選擇筆直劃了下去。


沿甲狀軟骨下緣切開,暴露氣管;切開氣管前壁,迅速插入氣管套管;將硅膠內管從套管植入並固定,接上呼吸機……一系列精準操作,在15分鐘內完成。


“65,80,97”,床邊監護儀上的動脈血氧飽和度迅速飆升,患者生命體徵重回穩定。2月28日下午,在“搶奪生命”大戰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霆又一次獲得了勝利。


“對於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搶救,氣管切開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只要患者有需要,我們一定使命必達!”朱霆說。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看得心驚

朱霆及同事為患者進行氣管切開術 /院方供圖


新冠肺炎的救治中,重症、危重症的救治是重中之重,也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面對這一最艱難的關隘,所有人都在竭盡全力。


與武大人民醫院、協和西院醫院一樣,武漢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在每家重症集中收治醫院,與死神搏鬥的戰役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武漢,重症、危重症定點醫院的總床位達到9000多張,來自全國90多支國家級、省級的醫療隊13000名重症專業醫務人員參與新冠肺炎重症的救治工作,接近全國重症醫務人員資源的10%。


在複雜危重症救治一線,國家頂級醫護力量使命在肩,盡責堅守。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王辰院士三個院士團隊已在武漢定點醫院對重症患者救治開展巡診,評估患者病情和治療方案,確保重症患者科學救治,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看得心驚

2月24日,19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集體出院。69歲的梅女士向著李蘭娟院士鞠躬致謝,李蘭娟院士鞠躬還禮。劉瑜/攝


天南海北,盡銳出戰。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山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多家醫院院長或書記帶隊的重症患者醫療救治管理團隊緊急馳援武漢。威震四方的“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會師江城,鑄起捍衛生命的堅實城牆。


日前,《進一步做好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的救治工作的通知》公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主任醫師王貴強表示,新的重症危重症治療指南把專家的討論後形成共識的、新的、可行的方法納入到診療方案裡。首先,肺炎是一個低氧血癥,有效氧療是最重要的一個手段,患者的血氧改善對重要臟器的維護是至關重要的。其次,規範和細化了如何進行氧療,如何上呼吸機,使基層更好的執行氧療方案。第三,對重症病人探索了臨床預警指標。


“我們知道早期干預是降低病死率的最關鍵因素,這一版指南里將早期的臨床預警指標列出來供臨床醫生參考,以便及早進行干預。我們強調‘治未重’,不等病人加重就早期干預,降低病死率。”王貴強說。


根據當日發佈會公佈的數據,武漢新冠肺炎重症病例佔比從初期的38%已經下降到目前的18%。


2月16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發佈消息,首批國家中醫醫療隊在主要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取得成效。2月1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明確,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是對重症、危重症非常有效的重要手段,已經顯示出很好的療效。至今,已有超過100名康復者獻出自己的血漿,能夠對超過200位重型或者危重型患者進行救治。


組建院士巡診團隊,成立聯合專家組,6次修訂優化救治方案,落實專家會診、24小時報病危、死亡病例討論、重症巡診等制度,組織插管小分隊,推廣中醫藥臨床使用……對抗重症的戰鬥中,步履不停。


2月25日,國家調撥的4臺ECMO(體外膜肺氧合)設備空運武漢;2月26日凌晨3點多,300臺呼吸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2月27日晚,裝載有16臺ECMO設備的包機,自北京抵達天河機場……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正源源不斷運往武漢。


2月28日,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表示,定點醫院收治的重症患者轉歸為治癒的佔比從14%提高到了64%。全國累計治癒的出院患者已經超過36000人。


這個冬天有些漫長。那些曾經不斷攀升的數據,時時提醒著生命的脆弱,人生的別離。但在一場場生死的拉鋸戰中,不懈奔跑的腳步從未停歇,不容放棄的信念始終堅定。戰場上,點點熒光已簇成炬火,冰會消融,春水會盛,勝利會來。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病房連續作戰十幾個晝夜之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教授胡克被一首小詩感動了。


這首落款為“一個六十八歲的確診患者於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3號樓14F病房”的詩中寫到:“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浩劫中,我們這些感染者是不幸的。有幸的是我們有了他們——勇敢的逆行者。當災難來臨時,是他們用生命和滿腔熱忱,為我們築起一道綠色的屏障,用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


當日,又有兩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從胡克教授所在的病區康復出院。天空中盤旋多日的陰雲悄悄散去,一束久違的陽光帶來溫暖的春意。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看得心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