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茶知識|徽州,正所謂天下名山必產靈草

  具有獨特外形和內質,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優質茶稱為名茶。各種名茶的形成都有其歷史條件和文化氛圍。正所謂名山生名茶,名泉襯名茶,名工造名茶,名師品名茶,名人詠名茶。

茶知識|徽州,正所謂天下名山必產靈草

  徽州位於安徽省最南端,東與浙江毗連,西與江西接壤。境內高山與低山蜿蜒起伏,大小河流網布。

  中國十大旅遊名勝之一的一一黃山,歙縣、太平、休寧、黟縣。黃山自唐而降佛教、旅遊興盛,“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江南之奇,信在黃山,黃山之奇,信在諸峰,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拙古,雲霧之奇,信在鋪海。”

茶知識|徽州,正所謂天下名山必產靈草

  歙縣、績溪縣境內有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最高海拔1787.4米。

  祁門、石臺縣境內有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最高海拔1728米。

  清涼峰、牯牛降峰巒峭拔,谷壑幽深,道路險阻,樵斧不聞,綠蔭如蓋。

  新安江如彩練南接千島湖,山川秀麗,景色如繪。“洞澈隨深淺,皎鏡無冬春。千仞瀉喬樹,百丈見遊鱗。”(沈約《新安江》)“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渡屏風裡。”(李白《清溪行》)

茶知識|徽州,正所謂天下名山必產靈草

  新安江是徽州境內主要水系,它的源頭在休寧縣與婺源縣交界的五龍山主峰六股尖,主要源流有率水、漸江、練江。源於六股尖的率水,流經休寧縣流口區茗洲、祁門縣鳧峰、再入體寧縣,到屯溪陽湖與源於黟縣漳嶺白頂山的橫江匯為漸江;漸江流經屯溪、篁墩、王村至浦口,與練江匯為新安江;練江源流有豐樂水、富資水、布射水,皆源於黃山;揚之水,源於績溪縣龍從山、大會山和大鄣山道遙巖。

  徽州氣候溫和,四季有序,雨水充沛,常年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空氣相對溼度80%以上。土壤肥沃,以紅黃壤、黃棕壤為主,尤其高山森林帶下的烏砂土和河灘洲地的沖積土富含有機質。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明・許次紓《茶疏》)尤其徽州“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的自然環境,獨宜茶葉生長。雲霧多則漫射光,紫外光豐富,有利於茶葉氨基酸、葉綠素和芳香類物質合成,茶葉鮮醇香濃;山區四季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有助於茶葉內含物質積累,芽葉肥壯柔嫩。

  史籍記載,徽州最早的名茶產於宋代,有產於歙縣風凰山的甘白香,“風凰山,在縣北十五里,高三十仞,周十里。嘗有風集於此。舊產茶,歲採製不過三、二斤。熙寧中,丘寺丞名之為甘白香。”(淳熙《新安志》)產於婺源的謝源茶,“顧渚生石上者謂之紫筍,毗陵之陽美,紹興之日鑄,婺源之謝源,隆興之黃龍、雙井,皆絕品也。”(《宋史・食貨志》)二者皆為炒青散茶。

明代名茶有:

  松蘿茶,產休寧縣東南松蘿山。

茶知識|徽州,正所謂天下名山必產靈草

  白嶽黃芽,產休寧縣齊雲山,“色黃隱翠、白毫顯露,一葉包一芽,狀似金邊鑲碧鞘,碧鞘裹銀箭。”(《休寧縣誌》)

  黃山雲霧茶,產歙縣黃山,“輕香冷韻,襲人斷顎不去。”(許楚《黃山遊記》)

  紫霞茶,產於歙縣潛口紫霞山,“色香,清幽如蘭,新安家家制茶,以此品為最。”(《江南通志》)

  太函茶,產歙縣城東太函山。

  老竹大方,產歙縣老竹鋪。

  舉巖茶,產婺源,“常之陽羨,婺之舉巖……其名皆著。”(顧顧元慶《茶譜》)

清代名茶有:

  黃山毛峰,產歙縣黃山、富溪。

茶知識|徽州,正所謂天下名山必產靈草

  翠雨茶,產歙縣黃山,“託根幽壑,色較綠,味較濃,香氣比雲霧稍減,亦軼出松蘿一頭。”(清・江澄雲《素壺便錄》)

  太平猴魁,產太平縣新明鄉三合村之猴崗、猴坑。

茶知識|徽州,正所謂天下名山必產靈草

  金龍雀舌,產休寧縣藍田金龍山。

  橫巖雲霧,產績溪縣大障山西南橫巖下、天子墓山。

  芝蘭甘露茶,績溪籍上海程裕新茶葉店將產於績溪縣黃柏山、上金山、暮雲山之芽茶,用芝蘭芳馥之品窨制,色如春草,香過畹蘭,葉似翠羽。

  黟山石墨,產於黟縣城南桃源洞、石墨嶺,“茶,六都石墨嶺產者最佳,茗家謂之石墨茶。”(同同治《黟縣誌》)

  清末,除黃山毛峰,老竹大方,太平猴魁,松蘿茶,其餘名茶基本停產。

  民國時期,歙縣紹濂石耳山生產石耳紅玉茶,茶葉杆、脈為天然紅色,葉片為綠色。

  1955年,中國茶葉公司內部評定中國十大名茶:安徽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老竹大方、六安瓜片,江蘇洞庭碧螺春,浙江西湖龍井、泉崗輝白,四川蒙頂雲霧,湖南君山銀針,河南信陽毛尖。徽州佔三席。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高檔名優茶普遍受歡迎,一批新的名優茶應運而生,有金臺毛峰、黃山銀鉤、黃山綠牡丹、黃山松針、新安江香芽、黃山翠竹、蘭花雲尖等。一些歷史名茶如白嶽黃芽、黃山雲霧、紫霞蓮芯、黟山石墨、橫山雲霧等得以恢復和創新,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