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選登

陳加炎:茅善公重修太平橋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選登

太平橋今貌

太平橋,華麗壯觀、雄渾蒼莽,凜凜然屹立於杭甬運河柯橋段內,為水鄉紹興的一大歷史文化景點。

據史書記載,太平橋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一說為同年的泰昌元年。清乾隆六年(1741)、道光五年(1825)、咸豐八年(1858)曾數度重修。而民國十四年(1925),一說為民國十三年的一次重修太平橋,卻是知之者甚少,史書亦無記述。

民國十三年,距咸豐八年,已逾半個多世紀。作為交通主幹道的浙東大運河,由於舟楫頻繁,年久失修,橋墩受損,橋身傾斜,古橋危在旦夕。這時,位於太平橋東南首的阮社茅萬裕酒作坊坊主茅濱南提出修橋一事。

茅濱南自幼崇尚諸子百家,精美術、通法律,為人端莊,樂善好施,在當地頗有影響,阮社一帶凡有婚喪家事、產業糾紛乃至鄰里瑣事,總請其調解平息。雖說茅濱南家業不大,唯平屋三間,所開酒作坊也只在諸家大道地搭一竹棚生產而已,但人極仗義、有豪氣。這年,年過半百的茅濱南邀好友數人,主事發起重修太平橋事宜。礙於經費無著落,茅濱南便帶頭出資50大洋,好友見之紛起解囊,並以每50缸酒者出50大洋為募捐標準,發帖給阮社一帶各酒作坊主人。由於阮社挨家挨戶釀酒成風,少則三、四缸,多則數百、數千缸,百姓家境大都殷實,於是紛紛出資。怎奈修資之巨,阮社之募捐尚難應付修事,於是茅濱南又輾轉到諸暨的倪萬隆和柯橋的元隆盛,徵得1000大洋。接著,茅濱南再向亭後的姚家和中澤的王家等大戶發出捐助,亦得到響應。

籌措完資金,準備好材料,擇日於民國十四年春正式搭架啟動修事。為了方便交通,改善景觀效果,茅濱南決定將原來的單孔石拱橋改為三孔石拱橋,橋石已做成,但終因在重打橋墩時水流湍急,往來船隻之多而不能截流打樁。加之石匠身體不適,運輸材料困難等都由茅濱南一人操勞,最後才不得已按原貌重修。而多餘的兩拱石材,一拱移至中澤修建接渡橋,另一拱(部分石料)運至阮社修復籍鹹橋。現放置於籍鹹橋下的長條石,便是當時重修太平橋時的遺留之物。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選登

接渡橋

一年後,重修的太平橋順利竣工。自此,終年蓄著長鬚、風度翩翩的茅濱南就越發受人敬重,人稱“茅善公”,一時名重鄉間。

作者:浙江天工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陳加炎

本文為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