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朱棣奪皇位之謎

朱棣為何能夠從自己侄子手中成功奪取皇位? 首先我們要分析當時的大環境。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改國號為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費勁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肯定要由朱家子孫來繼承,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說到朱棣為什麼打下南京就能當皇帝,其他地方為什麼那麼容易臣服?我們就要仔細的分析朱棣這位人物。朱棣擁有軍事才能,朱元璋也非常欣賞他的這一才能。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他出生那年,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後來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的長女,20歲就藩北平。朱棣,喜歡打仗,智謀雙全,懂得作戰的謀略,可謂一代“戰神”。按常理分析,朱元璋有一個這麼優秀的兒子,為什麼不考慮把皇位傳給朱棣呢?據相關史料記載:朱元璋也認為朱棣是太子的最佳人選。《太宗實錄》曾記載,朱元璋當時欲立燕王朱棣為皇太子,而遭到眾臣反對。翰林學士劉三吾曰:“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且皇孫年長,可繼承矣”礙於宗教禮法,朱元璋不得不放棄立燕王為太子的想法。所以,朱棣後來能夠從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也是有一定的淵源,朱棣本身所具備的才能和品質確實比建文帝更適合當皇帝。相比下建文帝顯得仁柔,文弱,具有書生氣息。自古以來,稱王稱帝之人,都不拘小節,心胸豪邁,義薄雲天,擁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建文帝在這些方面確實要稍遜朱棣。而且,朱棣運氣很好,有一位智勇雙全的和尚姚廣孝輔佐他。自古成大事者,身邊總要有出謀劃策的謀士,姚廣孝雖然是一名和尚,但他喜歡讀兵書,熱衷謀略,而且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如此有才華之人遇到燕王,肯定會抓住機會表現自己,所以姚和尚盡心盡力的輔佐燕王,替他出謀劃策,招兵買馬。朱棣起兵之前,姚廣孝還仔細的為他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給燕王吃了一顆定心丸。由此可見,燕王奪取南京就能稱帝,是具備了諸多條件的。 再者,建文帝登基之後,聽取了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藩。朱允炆剛登上皇位,就迫不急的待的想通過削藩來鞏固統治,齊泰、黃子澄二人商量好先從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剛登基的建文帝不知貿然削藩會帶來怎樣嚴重的後果,他從燕王的弟弟周王下手,這一行為更加刺激了燕王起兵造反的決心。朱棣為了給自己的起兵正名,在北平誓師起兵,打出了“奉天靖難”的旗號,燕王還十分激動的對士兵說:自己起義是被逼無奈,建文帝任信奸臣,進行削藩,橫起大禍,屠戮我家,我與這些奸惡之臣不共戴天,必定奉行天命討伐,安撫我大明王朝社稷。燕王的這一番話不僅為自己起兵正名,還鼓舞了士氣。燕王起兵之後,三天便穩定了北平城中的局面,而且招降了北平的官員,藉助他們安撫了北平的民心。

綜上以上的分析,朱棣最後能夠從他侄兒手中奪取皇位,是有歷史的根源,並非空穴來風,而且朱棣本人擁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身邊又有出色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這也為他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礎,加上他本就是皇子,父死子繼也不為過。所以,朱棣當皇帝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只是他奪取自己親侄兒的皇位,違背了人們心中的道德倫理。但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要一分為二,結合當時的環境,切不可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評判歷史人物的功過,不能妄下斷語。

以上內容僅是本人在參考相關資料後,分析得出,帶有個人的主觀性,不代表歷史的真相。若有文中錯誤和不得體的表達,還望各位讀者批評指正,在此感激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