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志願填報專題:千萬別陷入志願填報誤區,後果你承受不起!

志願填報專題:千萬別陷入志願填報誤區,後果你承受不起!

填報高考志願對考生和考生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但每年總有一些考生因為填志願的指導思想出現偏差,造成報考中的遺憾。

本章節將對“忽略平行志願風險”“忽視梯度的重要性”“盲目選擇服從調劑/不服從調劑”“以為高校錄取分數一成不變”“二三本合併後二本線就是以前的三本線”等幾類志願填報中的常見誤區進行分析,以警示考生,千萬別犯相似錯誤。

誤區1 忽視梯度的重要性

在很多志願填報過程中,我們經常說到要注意梯度,學校志願要有梯度,專業志願要有梯度,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到志願填報有梯度呢?

1. 院校梯度,不同志願填報方式要區別對待

院校志願梯度可以有多種選擇,關鍵看考生關注的重點是什麼。如可以按照院校的熱門程度從高到低排序,也可以按照考生喜好程度從高到低排序,或者按照院校所在地區進行排序。有的考生也會綜合考慮許多因素,例如某西部考生非常向往海邊的城市,他在考慮院校志願時基本上只考慮遼寧、天津、山東、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高校,然後依據自己的高考分數,結合自己的喜好程度和高校的熱門程度來填寫志願,其志願是有梯度的,也是有自己特點的,也可以說比較複雜。對於專業志願來說,考生也應該考慮到同一個專業名稱在不同的院校的位置是不同的,A專業在X高校是最好的專業,在Y高校可能就是一般專業;而B專業很熱門,但在X、Y兩所高校都不是強勢的專業。考生在選擇專業梯度時,必須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各高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討論梯度問題的目的在於,同樣的分數,應該如何填寫院校和專業志願以使得考生被自己所中意的院校和專業的錄取機會達到最大,讓自己的高考分數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因此在討論此問題之前,考生應該明確有關自身的一些問題,例如:我最嚮往哪所大學?我最想去哪個城市?我最想上什麼專業?我的興趣愛好在哪個領域等等。

志願梯度:

考生填寫院校或者專業志願的排序。志願梯度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院校志願梯度,對於同一批次的多個院校志願,其先後順序就是院校志願梯度;二是專業志願梯度,對於某一個院校志願,所允許填報的專業先後順序就是專業志願梯度。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願之間拉開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國來講基本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江蘇、浙江、湖南等實行平行志願的省(區市)的考生,在拉開梯度這個問題上,風險有所減小,但也不是不考慮。平行志願的實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風險,同時更突出了高考分數的作用。在考慮梯度問題時,建議平行志願的最後一個志願要有相當的保險係數,也就是說,按照往年的分數,考生的分數上最後一個平行志願要比較保險。如果還要增加保險係數,則前兩個志願可以適當填寫更加熱門的院校。在此種報考方式下,考生應該主要考慮與自己的高考分數相符的幾所院校,同時結合自己對院校的喜好程度與院校的熱門程度。舉例來說,A類院校屬於以往錄取分數最高,也最熱門的院校;B類院校錄取分數中等,比較熱門;C類院校分數較低。考生將C類院校填得越靠前,則保險係數越大;A越往前,則保險係數越小。考生可以將自己的分數和院校的往年錄取分數進行比較後,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一種梯度進行填寫。

第二種志願填寫方式是實行非平行志願的考生,院校梯度就非常重要了,要把握兩個方面。

首先,第一志願最關鍵。因為考生的數量大大超過招生計劃數,第一志願得當與否基本決定了80%以上的錄取機會,所以考生要慎之又慎。這一項最複雜,考生在填報志願時主要應考慮高校歷年錄取最低分、平均分、錄取人數等信息。當自己的分數超過當地某批次線的分差並達到所報考院校歷年錄取平均分差時,風險會非常小,反之則風險增大。同樣如果將高校分為如下幾類:A類院校屬於以往錄取分數最高,也是最熱門的院校;B類院校錄取分數中等,比較熱門;C類院校分數較低。考慮第一志願時,就要將自己的分數與相應層次的院校相對應,判定風險高低,不能盲目攀高。建議對於高考分數沒有很大競爭力的考生,第一志願主要考慮比較有把握的院校。分數再低的考生就應以以往招不滿的高校或者招分非常不穩定的高校作為第一志願。

院校歷年錄取平均分差:高校歷年錄取平均分減去當地某批次省控線的分值。

其次,後續志願基本上應該考慮往年一般報考人數不滿並且曾經招過非第一志願考生的學校。當然對這些院校也要詳細瞭解,招不滿或者分數不穩定不代表高校不好,同樣,錄取分數高也不是說學校就一定好。此外,考生在填報後續志願時,還要仔細研究相關院校招生章程上對錄取非第一志願考生的相關規定,認真評估自己的實力,選定最有把握的院校,儘量不要浪費後續的幾個志願。

綜上所述,對於非平行志願省(區市),所謂的院校志願梯度應集中考慮第一志願,但也不能忽視後續志願的填報,要注意與第一志願合理拉開梯度;對於實行平行志願的省(區市),若干個平行志願都非常重要,不能只填好第一個平行志願,要綜合考慮。

2. 專業梯度,冷、熱、特色綜合考慮

很多考生對專業的填報是盲目的。一定要走出一個誤區,即錄取分數高的專業就是好專業,錄取分數低的專業就是差專業。如天津大學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和測控技術與儀器這兩個專業,其所在的一級學科都在全國排名第一,但在天津大學所有專業中招生分數並不高。適合自己的才是好專業,而且冷門與熱門是發展變化的,現在是冷門,4年之後可能會是熱門,現在是熱門的專業,4年之後可能因為學的人太多而就業困難。所以我們不能靜止地看待這個問題。

基於以上的分析,專業梯度最優的方案是根據自己的分數,按照自己的喜好程度從高到低排列(對於部分院校需要考慮級差,如果考慮級差,就將最可能上的也屬於自己興趣所在的專業排在前面)。天津大學採取的就是分數優先。專業志願之間無級差的錄取辦法,考生在填寫時就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順序填寫。如果考生不能準確定位自己的興趣,建議考生選擇大領域裡的相關專業,例如可以選擇化工材料類、土木建築類、機械類、電子信息類、管理類、社會科學類等。有些考生填寫的專業順序,一共6個志願,就選擇了6個領域。如果需要給他進行專業調劑,真的沒有辦法瞭解這個考生的興趣在哪。相反,如果考生所填的每個專業基本集中在一兩個領域,調劑的時候招辦老師就會充分考慮考生的志願,儘量往其相近的志願領域調劑。

名詞解釋

專業梯度:

在同一院校中的各個專業,在錄取時形成的分數之間的差異,這種分數高低的差異就稱“專業梯度”。

分數優先:

指招生院校根據已調檔考生的分數高低進行專業安排,即按投檔總分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滿足考生的專業志願。

2015年天津某考生報考天津大學,其三個專業志願為建築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但因高考分數不夠未能被這三個專業錄取,但因該生所填報的專業志願都集中在土木建築類,最終招辦老師將該考生調劑到了建築環境與設備專業。雖然該專業錄取分數不高,但是據天津市2015年發佈的專業就業情況,建築環境與設備專業是就業需求較大的專業之一。與此不同的是某些考生在填報專業志願時一味追求特色專業和熱門專業,最終填出了令人無法判定其專業意向的志願。例如2016年某考生填寫的志願如下:1.建築學;2.通信工程;3.製藥工程;4.物流管理;5.材料科學與工程;6.數學與應用數學。最終該考生未能被以上專業錄取,被調劑至法學專業。當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會考慮考生的專業傾向,但是在考生自己的高考分數沒有絕對把握時,應儘量避免這樣填寫專業志願。

綜上所述,填寫專業梯度時應綜合考慮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自己分數的競爭力、充分表達自己的專業傾向、不必盲目追求高分專業、有專業級差時可把穩妥的專業放前面,無專業級差時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從高到低排序。

3. 對待梯度,院校、專業搭配有高招

要把不同梯度的院校和專業進行完美搭配,這個問題比較困難。如果有實際的分數和選擇範圍,分析起來更為容易。仍然以天津大學為例,有高分考生將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作為自己的第一志願。如果僅僅是從專業熱門角度考慮,這些學生完全可以填報建築學、城市規劃、工程管理、通信工程等熱門專業。與此不同的是,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專業非常熱門,甚至有某省的前30名考生都將前兩個專業志願填成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實際上這兩個專業對美術素養和藝術修養有較高的要求,只有對這個領域感興趣並有相應的基礎才能在後續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有所建樹。但許多考生只是因為這兩個專業熱門、分數高才報考的,所以有因為學不下去而向學校申請轉出這兩個專業的學生。

因此,建議廣大考生填報志願時要把以下幾個問題弄清楚。第一,自己的分數能上什麼批次的學校和專業,是好學校的好專業,還是好學校的一般專業,或是一般學校的好專業?第二,分數高的學校未必都是適合你的學校,分數高的專業未必就適合你,好學校之中也有你不適合的專業。分數較低的學校也可能有不少優勢專業適合你。第三,冷門專業與熱門專業是相對而言的。考生在填報志願時要敢於表達自己的興趣愛好,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建議考生填寫志願時,對於院校,將能考上作為第一位考慮;對於專業,將興趣作為第一位考慮。這樣考慮的結果就是,大多數的考生能夠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和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誤區2 忽略平行志願風險

平行志願填報雖然減少了志願填報的風險,但同樣存在風險。如果不謹慎對待,同樣可能會造成打錯。

平行志願風險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 投檔而被退檔的風險。雖然教育考試部門從減少投檔而被退檔的矛盾出發把投檔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檔後可能會被退檔。退檔的考生,即便是A志願退檔,也將直接進入徵求志願。這是平行志願填報最大的風險。被退檔的理由有:高考分數在所有被投檔該學校考生中偏低;填報專業志願太高,且志願不服從調劑。當然,如果高校實行“進檔即取”的原則,那麼,只要分數達到投檔線,志願服從調劑,就不會退檔,落榜生將大大減少。

名詞解釋

進檔即取:考生分數達到報考院校最低錄取分數線,只要專業服從調劑,體檢政審合格,都會被錄取。

2. 志願沒有梯度的風險。具體規避方式查看本章節誤區1。

減少以上兩方面風險,要求考生在填報志願時,注意三點:

準確評價自己的實力,並根據自己的實力,確定最理想報考院校與最不理想報考院校的範圍。把最不理想報考院校作為最後一個志願。

重視A志願的選擇。雖然對於考生來說,不能投檔到A志願,還可投檔到以後的志願,但是,如果按實力報考A志願毫無希望,選擇A志願屬於浪費;如果報考A志願有一定希望,考生必須考慮被投檔卻因分數低而退檔的可能,雖然發生這種情況的幾率很小,但一旦發生,後果極其嚴重。當然,如果考生對此有心理準備,也不妨嘗試。另外,從興趣角度出發,A志願應該是考生實力和興趣結合最優的學校。

進行合理的志願搭配,增加各志願的有效性。在平行志願填報中,依舊要注意平行志願間的梯度,一方面,不能使前後志願順序顛倒,使後一志願失效;另一方面,不要使前後志願完全“平行”,造成前一志願不能投檔,後一志願也不能投檔。

分數在平行志願中的優先作用:平行志願按分數優先的原則投檔,即將同一科類某批次線上的考生按招投總分(高考成績總分與政策性照顧分值的總和)從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先後依次投檔,先投分數較高、排序在前的考生,再投分數較低、排序在後的考生。舉例來說,如果A考生比B考生高1分,哪怕A考生的平行志願中排位在最後的那個院校志願尚未完成檢索、投檔過程,就不會對B考生的平行志願中排位在最前的那個院校志願進行檢索、投檔。簡言之,只高1分考生平行志願中幾個院校的檢索、投檔,都將優先於只低1分考生的所有平行志願中院校的檢索、投檔。甚至在總分相同時,還要分出先後再投檔。這就充分地體現了分數在平行志願投檔時的優先性。

誤區3 盲目選擇服從調劑/不服從調劑

填報高考志願時,考生會遇到是否服從調劑的選項。服從調劑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服從院校調劑,一是服從專業調劑。

名詞解釋

院校調劑:是當你的分數達到了某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而你所填的各個志願學校都未錄取你時,如果填了服從院校調劑,即可能被調劑到該批次其他院校。

專業調劑:當你的檔案被某所大學調入後,所填的各個專業均未錄取時,如果你填了同意調劑,就有可能被該校其他專業錄取。

以北京地區本科志願表設置情況為例,在每個志願學校後可選報5個專業志願,並填寫是否服從專業調劑,不涉及院校調劑的情況。這裡,主要說說專業調劑。

1. 在說專業調劑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高校一般在何種情況下退檔。院校調閱考生檔案數量一般控制在120%以內,具體調檔比例詳見各校招生章程,考生被高校退檔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考生的分數雖然高於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但未達到所報的專業錄取分數線且不服從專業調劑;二是雖然總分較高但相關科目成績較差;三是身體條件不符合所報專業的要求。

由此可見,當考生在報考某院校時分數不佔優勢(夠了院校提檔線,但不夠所報專業的專業錄取線),填寫“不服從專業調劑”就意味著學校將會作退檔處理。每年高招錄取過程中,都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專業志願沒有拉開梯度,沒有掌握好專業級差,或全部填報熱門、緊俏專業,且不服從專業調劑而落榜。

2. 對於實行平行志願的省(市、區)來說,考生在某一批次可同時填報幾個院校志願,擴大了選擇面,降低了考生志願填報的風險。但並不意味著,不服從專業調劑也可以安枕無憂。

在考生家長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報考平行志願的幾所院校時,前面的院校可以不服從調劑,保底的院校服從專業調劑。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平行志願只有一次投檔機會,如果考生被學校提檔又被退檔了,也不能參加平行志願中下一所學校的檢索,也就意味著失去了這一批次的錄取機會。

3. “專業調劑”會出現考生被調劑到該校不在本地招生的其他專業嗎?這是考生家長常諮詢的問題。應該說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由於專業服從的範圍是當年招生學校在某省市投放計劃錄取未滿額的專業,所以當地考生只會在本地招生的幾個專業間進行調劑。

4. 對待是否服從所報院校專業調劑,考生要統籌考慮。服從調劑可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歡專業錄取的思想準備。你被調劑到的專業極有可能與報考初衷相差甚遠,一般是比較冷門的專業。如果不服從專業調劑,雖然你夠了院校提檔線,但不夠所報專業的專業錄取線時,則會失去了進入這個學校的機會。

是否服從專業調劑,關鍵還是看考生個人意願,是更在乎學校還是專業。如果很在乎學校,專業放在其次考慮,就可以填報服從調劑。很多高校入學以後還可以轉專業,但一般是有條件限制,只有一小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才能順利轉成,考生對此也不要太樂觀。

如果考生更看重專業,可選擇不服從調劑,上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學生往往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學習起來也會很吃力,往年也有因專業不滿意而退學的情況。不服從專業調劑的考生在報考時更要注意拉開專業梯度,選擇的幾個專業儘量冷熱搭配,減小被退檔的風險。

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是否可以放棄:填報了服從專業調劑的考生,如果被調劑錄取到了不喜歡的專業,是不能放棄調劑再參與下一批次錄取的。這是因為,考生被調劑錄取後,所填報的其餘所有志願(含專業)就自然失效了,就不能再參與後面志願院校的錄取。因此,考生在選擇填報服從專業調劑時應瞭解、分析院校在當地所有的招生專業的利弊,尤其是要掌握服從專業調劑的底線。

【案例】

“服從調劑”要謹慎

2011年北京市文科考生 耿強

我的父親是某知名大學的文學教授,精通英語和阿拉伯語,其特別喜歡《聖經》,家裡的書房中擺滿了許多與聖經有關的書籍,受父親的影響,我也對《聖經》有著特別的感情,雖說有父親翻譯,但我想通過自己對阿拉伯語的理解來認識《聖經》裡的故事,於是我做了一個決定,高考後我要報考阿拉伯語專業。

一直以來,我都不相信這世上存在“造化弄人”的事,直到自己也遇上了。在專業填報時,我覺得自己填報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王牌專業之一的阿拉伯語存在錄取危險,於是在志願欄中多填了服從專業調劑,結果正如我所預料的那樣,自己沒被阿拉伯語專業錄取,反倒是被調劑到法語專業。雖說法語和阿拉伯語的學習難度有著天壤之別,在坊間有言,阿拉伯語和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兩大語言,而法語相對來說要簡單一些。儘管如此,我仍不改初心,正準備復讀,可當時的復讀形勢不太好,加之父親的反對,我只好硬著頭皮去學了。

進入大學後,我發現身邊有不少同學都跟自己有著類似的遭遇,我發現,身邊的同學張軍第一志願填報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因為手賤填寫了服從專業調劑,結果被調劑到了法語專業;同學孫淼淼第一志願填報的經濟學專業,結果因為專業調劑也被髮配到了法語專業……

儘管造化弄人,但古語有云,“既來之則安之”,我只能入鄉隨俗式的學習法語了。通過四年專業學習,以及與學習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等小語種的同學交流,我發現不管是學習何種語言,要想學好首先得對它感興趣,其次是要夠勤奮,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第三要結合專業學習爭取多考級,四級、六級、八級,越高越好,最後要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讓專業知識更加豐滿,讓自己的綜合能力進一步提升。

大學四年過得有點快,我覺得自己專業知識還沒學到位就已經到了大四下學期了,這個學期主要是寫論文、實習、找工作,眼看身邊的同學都在火急火燎地找工作。我也按捺不住了,加入了考公務員的大軍,最終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一的成績成功進入了商務部。

分析:耿強的填報案例說明了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必須做數據分析,否則錄取結果就會“謬之毫釐,差之千里”,通過比較錄取位次的高低、趨勢,判斷這個專業是否能被錄取,如果不能被自己看中的專業錄取,那麼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放棄這個學校,而不要過多留戀這個高校,盲目填寫“服從調劑”,否則只會患得患失。應該說耿強還是相當幸運的考生,雖然沒有學到高富帥的阿拉伯語,但是憑藉教授父母遺傳的聰慧天資,他仍然能夠通過難度極大的國考成為國家外交官,前途仍然一片光明。而換為其他考生,失去高富帥的阿拉伯語的錄取機會是遠遠得不償失的,很多人容易忽略阿拉伯語國家的留學機會,也更容易忽略阿拉伯國家的富裕和發展。而法語的多數畢業生都是走向貧窮的非洲工作,雖然也有一些機會,但畢竟一個是發達地區,另外一個是欠發達地區,工作的環境自然也是千差萬別。

誤區4 以為高校錄取分數一成不變

“今年學校最低錄取分數線多少啊?”“我這個分數,能上你們學校嗎”……在諮詢會上,分數是考生和家長向招辦老師諮詢得最多的問題。類似的問題把招生老師給難住了,他們只能告訴家長“錄取分數不是學校決定的,要看考生報考的情況”。

“你們學校往年不是570分錄取嗎?”一名家長的小孩高考考了570多分,對招生老師的答覆“這個分數有些風險”,她表現質疑。在諮詢會上,不少高校會粘貼出該校近幾年的錄取分數線,以供考生和家長查閱參考。本是一個參考系數,不少家長卻誤把它當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數“對號進座”。

實際上,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是自然形成的,錄取結束前無法準確知道。另外,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有的還有“大小年”現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幾年的錄取情況,還可關注分數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分數線對應的考生“位次”等。

什麼是徵集志願:對於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院校,省級招辦採取向社會公佈學校招生計劃餘額,重新徵集考生志願,允許未被錄取的考生重新填報志願的辦法,來幫助考生和學校得以實現錄取和完成招生計劃。這種情況就是徵集志願。徵集志願通常是在各批次平行一志願或平行二志願錄取以後進行。

【案例】

填報志願,看位次更重要

2014級北京理科考生 鄒婕

如果你有想去且在能力範圍內的學校,那自然是極好。如果像我一樣其實去哪兒都好,那就看分數吧。

分數對比的時候,不要比絕對分,要比分差。用理想學校的錄取分數線與當年的本科線做差,然後用你的分數與今年的本科線做差,比兩個差值。建議多找幾年的分數線,以防大小年情況。假設A校錄取線在2014-2016三年來分別高於一本線39、61、43。如果你高出一本線70,錄取就有把握;如果你只高出一本線40,則有風險。

然而,如今高考改革越來越多,分數線的波動也越來越大。最開始,600分以上很有競爭力,後來600分以上的多了,高一本線100以上也缺乏競爭力,這時,看分數也不怎麼靠譜了。

比對比分數更靠譜的是對比位次,位次是指意向學校和專業在該省招生的最低名次。根據你的分數排名(有的省份會直接提供名次),看過去幾年那所學校錄取的最低排名是多少,如果在排名之內,則比較有把握。假設B校錄取學生,官方資料顯示該校某專業往年於你所在省份的錄取名次為2000左右,如果你在1500,則有把握;如果2500了,那就有點懸。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大小年。大小年是指某所高校在本地招生名額較少,第一年錄取線很低,導致第二年許多人報考,錄取線上漲,第三年大家都不敢填報,分數線又降低的情況。但不排除某個行業熱或政策影響,出現持續走低或者持續走高的情況。大小年一般適用於非本地的高校,因為錄取名額較少,所以易波動。本地高校錄當地的分數線一般還是比較穩定的。所以,一般建議要看某所學校近三年的分數情況,而不是僅一年。假設2017年之前,S校錄B省學生連續多年分數較低,2017年B省許多同學報了S校,結果2017年S校錄取線暴漲,導致許多學生未能如願被錄取。當然,有時候也會爆冷門,就是指因錄取線一直過高而造成許多人不敢報,最終錄取了成績很一般的同學。我身邊就有類似的例子。

分析:分數不可靠在於每年高考題的難易程度在變化,分數線在變化,分數的分佈也在變化,就好比刻舟求劍,參考物都變化了,對比還有意義嗎?位次法更科學,是因為排名是絕對的,不會受分數波動的影響。每年高考出分後,各省市的考試院官網都會公佈全省市分數的排名,比如600分,排名13450,601分,排名13475,從中還可以看出有多少和自己相同分數的考生。

誤區5 二三本合併後二本線就是以前的三本線

對於本身成績不錯,目標是一本院校的考生來說,二三本對他們並沒有太大影響。需特別關注這一政策的,是那些徘徊在二本線邊緣的考生。由於三本併入了二本,直接導致二本院校增多,門檻自然就降低了許多,隨之而來的就是分數線的下調。這讓許多本身分數較低,只能被三本民辦院校錄取的考生,有了被二本公辦院校錄取的機會。因此,必須學會抓住二三本合併的機會。

對於有機會衝刺二本院校的考生來說,不僅聽起來“上檔次”了許多,還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因為許多二本院校既有特色專業,還有很好的就業前景。比如滁州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等二本院校,畢業生薪酬都非常可觀。

以二本院校北方工業大學和一本院校四川大學為例。北方工大2014年在四川的理科投檔平均分為545分,較四川大學的601分低56分,而畢業5年平均月薪北方工大為7584元,88.94%的畢業生在一線城市就業,四川大學則只有6777元,一線城市就業比例只有25.4%。

這讓許多原本只能上三本院校的考生,不僅有更大的機會被二本院校錄取,更能在畢業後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但三本併入二本後也造成了新的挑戰:由於志願填報政策的改革,使得之前的分數線失去了參照,讓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更加茫然無措。

要克服這個挑戰,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的過程中需要更加理性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首先,在沒有分數線可參照的情況下,需要採取保守政策,重點參考全省市的排名,科學評估考生的高考分數,把分數換算成排名後再去做自身定位。其次,在選擇變多的情況下,考生和家長需更加周全考慮,從個人性格、職業人生規劃、地域性等多個維度綜合評估合適的院校和專業。

1. 本二批次的分數線將會相對降低

二本與三本合併為一個批次錄取,對考生來說是好消息,取消三本,拉低了二本線,上二本線的考生將擴大很多,應該說受到衝擊最大的是原來高考分數在二本線上0—15分的考生,這部分人,按原有二本、三本分開招生的時候來說,有機會錄取二本院校,即使不行,往下報三本也可以走很好的三本院校,但如今,這群人再想讀原來的二本院校就變得很難了,即使在原來的三本院校裡也未必會讀到好學校、好專業。

2. 三本院校的影響

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一般都是三本院校,而一本和二本屬於普通高等教育,三本合併到二本,對三本院校還是極好的。相應的,高考分數本來不高,按原來二本、三本分別劃線,只能上三本的考生,這下就有機會讀公辦的二本院校了,這種制度的改革,收益最大的應該就是這群人了。

3. 志願填報增加難度

這種制度的改革,應該說對考生、家長填報志願,選擇大學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是最大的,二本線分數拉低,原來的三本院校湧入二本院校招生,考生家長,一下子面對7、8百所大學,選擇適合自己分數的志願方案,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4. 院校扎堆不可不防

院校扎堆報考將愈演愈烈,部分院校將面臨重新洗牌的境況,一些城市區位好,口碑好的三本院校將衝擊老牌的,知名度不高,地理位置偏的二本院校。總之,二本與三本院校合併招生,對考生、家長來說,難度更大,博弈的空間也更大,如果擁有大數據,又懂得分析、判斷、預測的話,將能最大限度的把考生的分數用好,超值錄取到層次更高的大學。而一旦志願報不好,必將吃大虧,高分低就,落入專科者將大有人在。

2017合併二三本的省市:山東、天津、浙江、福建、湖北、河北、廣東、廣西、四川、江西、遼寧、貴州、重慶、江蘇、山西、內蒙古、海南、西藏、上海、北京、河南。共計21個。

2017還有三本的省市:吉林、寧夏、甘肅、黑龍江、新疆、安徽、湖南、陝西、雲南、青海。共計10個。

2017合併一二本的省市:上海、山東、浙江、海南。

【案例】

公辦原二本院校 or大城市名校背景原三本院校

2016年遼寧省理科考生 小葉

小葉同學是遼寧省的考生,理科的女孩,2016年參加高考。小葉同學的成績一直在原來的二本線左右,也就是430~460分之間,高考時,她正常發揮,考了439分。2016年,遼寧省首次開始實施一本批次AB段合併,二本批次和三本批次合併,小葉同學喜憂參半。喜的是原來能不能上二本是有一定概率和風險的,可能考不好就上不了二本了,現在二三本合併了,沒有三本批次了,二本批次的分數線會比原三本批次線高一些,按小葉同學的分數來看,是肯定能過批次合併之後的二本線的。憂的是批次合併後志願填報該怎麼取捨,是堅持報考原來的二本批次院校呢還是選擇有特色的三本批次院校呢?這讓她十分頭疼。小葉同學父母是想讓她報考原來的二本院校,考慮的原因有兩方面,一個是感覺這些院校是公辦的,更加正規一些;另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原二本批次的院校更好考研深造。小葉同學卻和父母的想法不一樣,她認為只要是本科文憑就都是一樣的,她更傾向於去大一點的城市和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專業,而不是盯著原來二本批次的院校看。她最希望去的院校是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最嚮往的專業是網絡工程專業。在二本和三本批次合併之後,本來堅定的選擇選擇像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的小葉同學開始迷茫了,不知道是該聽父母的話選擇原來的公辦二本院校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選擇有名校背景並且在大城市的院校。

小葉同學可以選擇的院校有:

原二本批次院校

通化師範學院、商丘師範學院、陝西理工學院、宜春學院、懷化學院、宜賓學院等

原三本批次院校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等

1. 二三本合併後,需特別注意錄取批次線的變化

從錄取分數線來看,二三本合併之後,二本的批次線會有一定的下降,會在原三本批次線以上,但是比原二本批次線低很多。

從受二三本批次合併影響的考生群體來看,受影響最大的是分數段在原二本批次線上下的考生和在原三本批次線上下的考生。對於像小葉同學這樣的分數在原二本批次線上下的考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不僅可以保證二本批次的錄取,還保證了可以在二本院校和三本院校中進行選擇。對於原三本批次線左右的考生來說,由於二三本批次合併,二本批次線提升,很可能上不了本科線,只能選擇走專科院校了,對於這些孩子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從院校錄取的趨勢上來看,二三本合併之後的院校的錄取趨勢是怎樣的呢?

二三本合併,打破了人為的批次壁壘,必然會導致二三本院校錄取排序的變化。以小葉同學所在的遼寧省為例,2016年遼寧省首次實行了二三本的批次合併,在原二本和三本的交集區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原三本院校的錄取分數趕超了原二本院校。像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北京城市學院,河北醫科大學臨床學院等等原三本的院校,分數遠遠高於黔南民族師範學院、白城師範學院、天水師範學院這樣的原二本院校。像小葉同學所在的分數段可以選擇的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與原二本批次的懷化學院、宜賓學院的分數段基本持平了。

總結這些院校的特點,可以發現:第一,擁有名校光環和院校校名優勢的原三本院校錄取分數上漲明顯,很多錄取分數線都已經超過了原二本院校;第二,地理位置優越的原三本院校,成為了非常受家長和考生歡迎的香餑餑;第三,擁有熱門專業優勢的原三本院校錄取分數均有上漲;第四,一些地理位置不佳、專業沒有特色的原二本院校錄取分數線下降趨勢明顯。

2. 有保底、細區分、準判斷

最後,以小葉同學的情況來分析,二三本合併之後院校如何選擇和取捨。

首先要知道的是,二本和三本的含義是什麼?通常大家所說的一本、二本、三本分別是什麼呢?

一本、二本、三本的區別

學制(年)

學位

區別

學費

一本

4

本科

“公辦範疇”的院校,有極少數的合作辦學院校,屬重點院校

相對較低

二本

大多數是“公辦範疇”的院校,也有極少數也屬於“民辦範疇”的院校,一般本科院校

相對較低

三本

“獨立學院本科院校”等,是“公辦民助範疇”的院校

相對較高

無論是一本、二本還是三本院校,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屬於“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系列,學制都為四年,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是相同的,都不會標明是幾本院校,只說明為本科,所以一、二、三本的畢業生都將獲得國家和社會上承認的學歷證書。

所以在二三本院校取捨時,考慮的因素應該集中在專業興趣的選擇、將來的就業打算,城市地域的經濟發展程度,院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及家庭的經濟水平收入條件上。像小葉同學可以從她喜歡的網絡工程專業著手進行院校選擇。小葉同學不打算繼續深造,想學習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就進入社會,實踐所學。這就要想好是回家就業還是在大學所在地就業。如果在大學所在地就業就得看大學所在地互聯網產業和新媒體產業的發展情況了。如果回家就業,就要考慮到這個大學在她家鄉的社會認可程度和影響力了。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學費的問題。原三本批次院校多為獨立學院和公辦民助學院,收費相對公辦院校會貴很多,所以,院校選擇時就得考慮到學費的問題。

綜合以上的填報策略,小葉同學在高考志願填報時堅持了自己的觀點和專業興趣,把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作為了自己平行志願表中的第一個志願,並且在遼寧省內和省外院校進行了搭配選擇,省內院校多選擇有網絡工程和計算機工程專業的院校,省外院校多選擇了城市地理位置好的名校的獨立學院。最終錄取結果出來後,小葉同學如願被大連理工大學網絡工程專業錄取。

二三本批次合併後的報考建議:

1.由於二三本批次合併,批次減少,選擇院校的數量也隨之減少,所以錄取風險是增加的,在志願填報中一定要選擇好保底院校。

2.二三本批次合併之後,公辦院校和民辦院校會混在一起進行招生,有些民辦院校的名字和公辦院校非常相似,家長們一定要認真區分。

3.很多省份從2016年開始實行二三本批次的合併,所以不能簡單的參考往年院校的錄取分數線來進行志願填報。從錄取分數上來看,很多原二本批次院校江湖地位不保,很多原三本院校分數上漲明顯,一定要在詳細分析錄取趨勢的情況下進行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