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有人说《雍正王朝》中弘昼在“雍正面对逼宫时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红雨说历史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弘昼是一个很特别的角色。他出场不多,却给人印象深刻。他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做出了关键选择,就连一向自视甚高的胤禩都对他评价甚高,说他是雍正这三个儿子中最智慧的。

比如在胤禩图谋利用“八王议政”架空雍正这件事上,弘昼就做出了关键的选择。



可以说,胤禩的这一连串动作都未被雍正察觉到,他先是按照雍正的吩咐,以整顿旗务为借口,引关外铁骑接管了位于京郊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为了避免怀疑,胤禩绕过老十三胤祥,直接带弘时、弘昼二位皇子前去接管兵权。弘时当时已经在威逼利诱下走上了与胤禩狼狈为奸的道路,而此举已经遭到了弘昼的怀疑。

但弘昼并没有公开质疑,因为一方面他目前没能力去阻止胤禩和弘时,另一方面,他如果对此事反应太强烈,又容易遭到八爷党和弘时的嫉恨,万一八爷党真的篡位成功,自己又将何以自处?



所以,弘昼选择心里明白但表面迷糊,只是有些胆怯地问弘时:皇阿玛只说让旗主王爷帮着整顿旗营,好像并没有让他们参与防务啊?弘时以“明天再去问皇阿玛”为由搪塞过去。

但是,弘昼也不能总是装糊涂,一边是惹不起的胤禩和弘时,另一边还有更惹不起的雍正。毕竟这件事是弘历和弘时一道去负责的,如果出了问题被追究下来,他也难逃其咎,甚至会有性命之忧。所以,他必须想办法把这件事情传递出去,但又不能直接去向雍正报信,因为这样做太露骨,万一八爷赢了呢?



幸好,弘昼在去往朝会的路上遇到了坐在轿子上的十三爷胤祥。于是,他便将这件事告知了胤祥,因为此时如果八爷真能赢,十三爷再怎么折腾也白费,自己仍然不会遭到八爷和弘时的嫉恨,而如果十三爷真能把兵权重新夺回来的话,那他也算是将功折罪,想来雍正也不会把他怎样。

而在朝会上,弘昼所展示出的装傻充愣更是高明。

当时,面对四个旗主王爷和八爷的紧逼,以及隆科多的背叛,雍正问弘昼:“你十三叔不会是被人挟持了吧?”



弘昼明知道十三爷是去夺兵权了,却可怜兮兮地说:“儿臣不知道。”

一个“不知道”,让八爷和雍正在那一瞬间都无从了解十三爷的去向,只能焦急地等着。如果八爷赢了,这个“不知道”足以掩盖他曾向十三爷报信的事;如果雍正赢了,他向十三爷报信的事迟早也会被雍正知道,不急于一时。

最终,十三爷胤祥及时夺回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并将几个参与共管兵权的参将抓了回来。八爷党的阴谋被化解,雍正也可以松口气了。



而作为护驾“功臣”的弘昼,在事后也得到了雍正的理解,不仅不再干涉他与和尚道士搅在一起,还有点儿欣赏起他的“明哲保身”了,毕竟只要他不跟弘历抢皇位,怎么都好。


达摩说


“儿臣不知道啊”弘昼哭着回答雍正第二次对老十三境况的提问,再一次展现了弘昼的高情商。

仅分析《雍正王朝》剧情,“八王议政逼宫”一事中弘昼的确起到了擎天保驾的作用。

而八王议政前后弘昼的表现,也初显了弘昼的高情商。

首先,弘昼什么时候开始行动很关键

丰台大营一行之后,弘昼之后马上发现了“不对劲”,因此立刻就询问了弘时,结果弘时的“敷衍回答”,让弘昼也看到了“弘时的小秘密”,这个时候他能怎么办?

立刻找雍正或者老十三?只会打草惊蛇,引得对方孤注一掷,而此刻的丰台大营已经被老八党控制,恐怕结果不容乐观。

其次,弘昼找的是谁?雍正OR老十三?

弘昼在朝会之前找到的老十三,剧情可以看出,弘昼是刻意在中途拦截老十三,然后非常隐晦的将目前的情况告诉他。

此刻的境地找雍正也没什么卵用,只有“病恹恹”的老十三,才有可能将局面逆转。

而在老八一行人已经入朝的情况下,在中途默生拦下老十三,以便他可以在暗中便宜行事。

然后,八王议政中弘昼全场都在演戏

其中最难理解的是,当老八表明用意之时,引得雍正吐血,此刻雍正第二次问弘昼:

你十三叔真的是因病缺席,而不是被人挟持了么?

弘昼哭着说:儿臣不知道(演戏演了全套)。

这是最难理解的,为何弘昼不在此刻和盘托出,而让雍正陷入“绝望”?

当时的情况,隆科多固守宫外,随时可以逼宫“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老十三去平定丰台大营一事境况尚且不知,倘若弘昼和盘托出,老八一党仍有拼死一搏的资本。

因此,弘昼索性演到底,让老八、隆科多一党彻底放松警惕,这样才能安全等到老十三带兵将隆科多制服。

因此,电视剧剧情所示,弘昼的确在逼宫一事中起到了“擎天保驾”的作用。什么时候行动?找谁?大事未成应该怎么办?高情商的弘昼在此刻发挥的淋漓尽致。


史味人生


用今天的话说,弘昼就是个“佛系王子”,他哪里知道人心的险恶,中了弘时和八爷党的套路。

九王夺嫡失败后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失败,胤禩成为总理王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常理说也该知足了。但“八爷党”仍不甘心失败而是不断反扑,如科场舞弊案、诺敏案等都是表现。

以整顿旗务为名的逼宫是八爷党与雍正皇帝的最后决裂。以整顿旗务为名,利用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带兵进京,想通过八王议政与雍正帝分权而保证他们的贵族利益,向雍正皇帝的最后摊牌。其实质是八爷党有计划、有蓄谋、有组织的宫廷内外结合有军事支持的宫廷政变。第一,先是逼宫,待雍正下台后拥立弘时。弘时拉上不明就里的弘昼作为自己的挡箭牌。第二,利用关外四个铁帽子王的权欲心和兵力。第三.拉拢收买隆科多,已经有九成胜算了。八爷党这次政变势在必得。

弘昼是八爷党发动逼宫的关键人物,只不过他是被八爷党利用的。他哪里知道弘时与八爷党关系,稀里糊涂就把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让四个铁帽子王爷的副将“共管”了。回宫的路上弘昼好像明白了,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防务没有皇上的旨意和怡亲王胤祥的手令是无法调动的。弘昼感觉不对,质问弘时,弘时说:我们明天跟皇阿玛再说,今天就这样了。弘昼大事不糊涂,既没有向他父皇禀报也没有去找他十三叔,而是在第二天在上朝的路上等他十三叔,把两个大营被共管的事说了,怡亲王胤祥大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让弘昼立马回去,不要跟任何人说,只说自己又犯病了回去看太医。这样既不会引起八爷党的孤注一掷也不会引起朝野惊慌。

由正常的朝会变成了逼宫,雍正皇帝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当他让隆科多调兵而隆科多不听调遣时,雍正皇帝被气得吐血,感到大势已去,唯一的希望就是怡亲王胤祥,两次问弘昼“你十三叔是去看太医了还是被什么人挟持了?”整个逼宫过程弘昼只说两句“儿臣不知道啊”,显得及无辜又无助。

到底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历经血与火的考验,这一关键时刻是胤祥采取了补救措施,悄悄地平息了这场由逼宫引起的政变,挽救了朝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十三爷被抬进来时,雍正皇帝心里有数了,八爷党被雍正一锅端。为了稳定朝局,雍正帝没有更严利的处置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但是对于八爷党,雍正帝与他们彻底决裂,削除宗籍、抄家,流放、改名,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弘昼的确在雍正面对八王议政逼宫时取得最后胜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弘昼在逼宫之前感觉不对劲,所以告诉了掌管京城外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健营的老十三胤祥。使老十三及时兵权,力挽狂澜使八王议政阴谋失败。

说白了就是不想参与到这场权力的争斗中去,只祈求明哲保身,余生善终即可。弘昼从没曾想过要染指皇位,他知道当皇帝是个苦差事,做一个快活的王爷是真正的福分,无心去争皇位。

经过八王议政之后,弘昼开始潜心佛法不愿卷入争斗中去。雍正问他是怎么误传圣旨的、弘时又是怎么说的,他说记不清了;给他看曾静写的“雍正十大罪”,他不仅不看还说“这些狂犬吠日的疯话”皇上也不要理睬;让他去抄家他上演了活出丧的闹剧,他向雍正说:“他这样做只是欺骗俗人的,只是不想参与到这件事情里面去。”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并祈盼雍正理解。雍正对他不参与争斗感到很欣慰,说弘昼最像他。

弘昼是《雍正王朝》这场政变中直接获益最大的人,是远离政治漩涡、保全自己的第一高人,也是最聪明的人。


罐头辰


皇子弘昼有个特点,他喜欢明哲保身和乐享清福。可能是见证、听闻了太多上一辈“九子夺嫡”的故事,所以到了他这一辈长大成人的时候,弘昼不想参与这件周而复始的“危险事”。



于是,平日里的弘昼很低调,也很会“装傻”,其实是活明白了,连老爸雍正都看出这个“没正事”的儿子,是想躲避夺嫡带来的灾祸。所以,即便弘昼荒唐地玩起了“活出殡”,雍正也不怪罪他,反而觉得他“聪明”。



但这种处世方法久而久之,也会让弘昼放松警惕。在八爷党与关外四位旗主合伙逼宫时,弘昼就稀里糊涂被老三弘时“绕了进去”,结果就是关外铁骑接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再加上兼着九门提督的隆科多谋逆,京城已无雍正能用的兵。



但败也弘昼,成也弘昼,觉得事情蹊跷的他留了个心眼,同时也怕事情闹大,他就把城外防务被关外铁骑接管的事情告诉了十三爷,后者再一次神奇地为雍正化险为夷。



所以说,虽然前面的事有弘昼的责任,但他告诉十三叔这关键的“一步”还是让他成了这场宫廷政变的“关键先生”。


南瓜报告


这个问题其实根子还在于弘时。弘时自从恩科泄题案,被廉亲王胤禩抓住把柄之后,一直被胤禩当做一颗棋子,却一直按兵不动。


(弘时和弘昼)

直到胤禩开始谋划“八王议政”准备逼宫的时候,才开始在关键时刻使用弘时这颗棋子。通过弘时,胤禩尧完成两件重要布局。一个是以拥立弘时的名义,让隆科多倒向自己,在关键时刻令京城内的防务听命于自己;另一个,是希望通过弘时,绕过十三爷胤祥,借整顿旗务的名义,让关外的旗主王爷接手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

隆科多得知此时战战兢兢,但是当他得知将来拥立的是弘时而不是胤禩本人,所以在一再声明自己保得是弘时之后,终于倒向胤禩;而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接手就没那么方便了,因为一没圣旨,二没十三爷的命令,所以只能让弘时当面“假传口谕”,放得过关。

而弘时经过之前的事情,方知人心险恶。他知道”假传圣旨”意味着什么?若事成还则罢了,若事不成,自己即便是雍正的亲儿子,怕也是在所难逃。


(弘昼察觉异常着急了)

于是耍了个心眼,他忽悠自己年幼的弟弟弘昼,来了个“误传圣旨”。这样就算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他来了个问句:“父皇是否叫各位旗主王爷协同防务?”弘昼没多想,随口答道:”是的!”两营防务立刻就被旗主王爷带来的人接管了。

弘昼立刻感觉不对,但是又没反应过了哪里不对?不是弘昼笨,而是弘昼没想到自己的哥哥算计自己。所以当事后,弘时问弘昼,”只说协助,没说接管吧?”弘时此刻的表现,让人心寒,”那你当时怎么说是父皇亲口说的?”一副有错是你犯的,此事与我无关。


(弘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弘昼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直接进宫告诉雍正,赶得及与否不好说,肯定要挨骂,弄不好责任就都是自己的。

但是弘昼虽说只有十来岁,却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谁能解决这个问题。防务的事当然找负责防务的人解决。他在宫门扣等过来上朝的十三爷胤祥。他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时刻还好告诉了十三爷)

果然关键时刻,胤祥得知此事,心中大惊。于是一面让弘昼告诉雍正自己去看病了,一方面急急火火地去解决两营防务的事情。从而最终彻底粉碎了胤禩的阴谋。


炒米视角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皇五子弘昼的确在雍正面对八王议政逼宫时取得最后胜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为弘昼在逼宫之前感觉不对劲,所以告诉了负责京城外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健营的老十三胤祥。使老十三及时前往京城外二营重新夺回被老八及其旗主王爷控制的兵权,力挽狂澜使八王议政阴谋失败。

同时弘昼还是八爷党一方发动八王议政的关键人物。只不过他是被八爷党利用的,正因为他八爷党才在最后顺利夺取了京城外二营兵权。所以他事后感觉不对劲所以告诉了老十三胤祥,使雍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弥补了自己无意间的过失。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八王议政的前因后果

康熙末年残酷的九子夺嫡以老四胤禛胜利而告终,老四登基以后是为雍正帝。

雍正上台以后,为了收拾康熙晚年的烂摊子,刷新吏治。雍正开始了新政,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也遇到守旧派或者说既得利集团或明或明的诸多抵抗。

其实以不甘心夺嫡失败的老八之八爷党一直在暗中等待机会,像是一条毒蛇等着发动致命一击。(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而既得利益集团的朝廷官员是大部分通过集体上奏等方式来反对雍正。

八爷党看到雍正的新政受到如此之多朝臣反对,就开始了暗中行动,准备发动政变以此夺权。

首先八爷党本身就势力庞大,诸多朝臣就是八爷党之人,所以进行拉拢朝臣反对新政的活动也是事半功倍。

老八还亲自去弘时府上,经过一番忽悠,本来已经认命的弘时又被老八燃起了野心,开始加入老八阵营。

而且八爷党在外拉拢了关外旗主王爷来反对雍正新政,在内以扶皇三子弘时上位条件取得了负责京城守卫的九门提督隆科多支持。


在获取各方势力的支持以后,京城外的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健营成为最关键的地方了,拿下这二营的兵权,之前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不然一切都会付诸东流。

这时候弘时开始发挥作用,他向雍正提议整顿旗营兵务,并且借此负责此事。同时负责此事的还有老八和皇五子弘昼。

老八与关外旗主王爷及其四位将领四千铁骑以整顿旗营兵务为由进入二营以后,由于二营是老十三与老四直接管辖的,所以没有雍正的圣旨或者老十三的手令二营他们根本渗透不了。这时候弘时与弘昼就成为关键人物,毕竟是皇帝亲儿子,弘时来了以后向二营提督证明老八所言不假,并且看似无意间就把弘昼带进去,弘昼没有多想就证明说是雍正亲口说的。

由此老八顺利将势力渗透二营,而弘昼无意间成为八爷党施展八王议政政变控制京城外二营的关键人物。

次日上朝时弘昼感觉不对劲,遇上老十三说了一下当时的情况。由此老十三发现不对劲,以生病为由不上朝,亲自去二营重新夺回兵权力挽狂澜,使雍正最后没有被逼宫成功。

在八王议政中,弘昼在二营外被哥哥弘时摆了一道,为八爷党实现阴谋起到了关键作用。之后感觉不对劲向老十三说了,使老十三力挽狂澜,使雍正最后胜利,成为雍正这方胜利的关键人物。可以说是在双方阵营都起过关键作用的人物,也是够传奇的了!

经过八王议政之后,弘昼看破政治斗争的残酷。(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开始潜心佛学,雍正询问弘时之事时也是假装糊涂不知道,并且还上演了活人葬礼的闹剧,以此来保全自己。光是这避免政治斗争的做法也是够高,无外乎雍正说弘昼最像他。

这也是雍正王朝全剧中的一处画龙点睛之笔。

第46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宋安之


《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逼宫”那场戏很精彩,故事曲折、台词对白也好,但这都是戏,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个情节。因为在雍正三年,八爷党就被雍正给抓了。所以以下讨论只是针对电视剧的。

这个故事的大背景是雍正要推行新政,其中有针对旗人的要整顿旗务,于是在盛京的四个铁帽子王进京了。然后老八胤禩利用弘时,含混的假传圣旨说让旗主王爷带的将军们共管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的防务。

结果到了开会这一天,紫禁城的防务也被隆科多控制了。但这些弘昼都看到眼里,别人以为他是个荒唐无知的阿哥,实际上很聪明,在上朝路上偷偷告诉了十三爷。怡亲王当下决定不去上朝,而是拖着病体去收拾驻防部队了。在大殿上剑拔弩张的时候,老十三出现了,从而扭转了局面。八爷党彻底倒台。所以从这个过程看,弘昼的作用很关键。


但对比实际情形来讲,这里是有逻辑错误的。

1、当时旗主王爷,已经被八旗都统给取代了旗务管理权。而且在旗内也不是一支独大。八旗上三旗还直属于皇帝。所以所谓旗主的话语权并不大。

2、多尔衮被顺治打倒之后,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平反,恢复其过继多铎的儿子后代为睿亲王。所以在雍正朝不可能有位铁帽子的睿亲王。

3、图里琛统领宫廷侍卫,不可能没有冲突情况下被隆科多换防的。当然历史上,隆科多也早就靠边站了。同理西山锐健营、丰台大营也不会被夺了兵权,因为旗主王爷不可能带兵进京城,手下也没有什么可以调动的兵。

戏就是戏,大胆欣赏表演,不要轻易相信。


几苇渡


这个问题很简单,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情节,都可以很清楚:

弘昼和弘时去丰台大营宣旨,弘时和老八串通一气,曲意篡改了旨意,导致丰台大营兵权被旗主王爷等控制,弘昼当时没有反应过来,只是觉得不对劲。回来在去上朝的路上,弘昼碰到了十三爷,把大营宣旨的情况给十三爷说了。老十三一下子发现问题不对劲,立马掉头去丰台大营……这才有了后面千钧一发之际,老十三来解雍正之困,也是这个原因,才瓦解了老八集团的逼宫计划!

所以说,弘昼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然,这是电视剧!

在历史实际上,在清朝造反逼宫,几乎是不可能的!

1、八旗中的上三旗,皇帝亲领

顺治亲政后,剪灭多尔衮势力后,亲自领了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

这三旗作为皇帝亲军,驻扎京城皇城附近,只对皇帝负责,其他人无法调动!

同时,这三旗的战斗力在当时,算是满八旗中最强的,势力也是最大!

2、康熙后,八旗旗主沦为荣誉头衔,没有实权

康熙在位时期,为了强化皇权,加强对八旗的控制,使得八旗旗人不属于旗主,而是属于皇帝,八旗旗主成为虚职。这样,也就根本不会出现旗主王爷逼宫……

3、康熙后,八王议政早已不复当初

康熙设立南书房,重用内阁,对八王议政的制度,进行了极大的削弱,可以说此时的八王议政还比不上南书房的议政决策。同时,八王议政主要针对的是满洲八旗事务。

4、雍正继位后,老八一党,基本已经垮台

雍正继位,也就已经意味着老八一党的争储失败!

在清朝中前期,几乎没有拥兵自重的情况,也就是说一旦帝位确定,其他人就没有翻盘的机会,否则就是死,这是满清的传统……

所以,就电视剧而言,弘昼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就历史而言,这是虚构的!


志军翔宇


谢@用户8322404949431的邀请~

题主谈到的背景,对于雍正来说,应该算是他登基以来,对他威胁最大的一次,那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儿呢?不急,下面酒翁来细细回述一下。

话说虽然到最后是胤禛登基当家,改年号为雍正,但这并不代表雍正的位置就坐牢了,当年“九子夺嫡”的重要人马可都还健在,虽说每天都磕头跪拜,做着表面上的俯首称臣,可从他们心里,可未必如此,就拿“八爷党”来说,他们可整天仍想着如何对付雍正。而这一次,八爷党们就用了一次“狠劲”:外部联络了远在关外的铁帽子王进京,内部利用手段将雍正的亲儿子弘时和弘昼给笼络到自己身边,形成了内外共同行动的阴谋。而从这形势来看,胤禩极有可能会成功。

八爷党胤禩此次的目的很明确:联络铁帽子带兵进京,想通过八王议政的方式,逼迫雍正分权,降低雍正对八旗的控制力,从而进一步瓦解雍正的各项新政。

胤禩之所以布置,应该是吸取了康熙驾崩时的失败经验,光有关外的铁帽子王及其军队是不够的,是否拥有内部的力量才是关键,而此次内部的力量,胤禩则选择了从三个人身上寻找突破点,这三个人分别是弘时,弘昼和隆科多。

说到弘时,作为雍正的三儿子,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也只是存在理论上的即位机会,因为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都对四阿哥弘历表现出了极大的喜爱。当胤禛安排胤禩彻查第一次科举泄题案时,胤禩已经知道,科举泄题案最大的幕后黑手正是弘时,而胤禩在当时没有将弘时检举出来的原因,就是想借此,逐步笼络和控制弘时,来完成自己推翻雍正的阴谋。

此次内部力量,正是来源于胤禩对弘时的控制,因为当时的丰台大营,没有雍正的旨意和十三爷胤祥的手谕,别人是无法调动一兵一卒,因此,这个丰台大营是此次的重点之处,因此,胤禩就安排弘时去说服丰台大营,而弘时在去说服丰台大营时,拉上了自己的弟弟弘昼,而拉上弘昼的原因则是为自己说服增加一个砝码:两个皇子过来传旨意,会有假吗?

而反观弘昼,在不知前因后果,不知背后利害关系的情况下,竟然帮弘时证明了真实性,从而得到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而弘时得到控制权,也就等于是胤禩得到了控制权。

对于隆科多,虽说隆科多是雍正登基的两个得力大臣之一(另一个是张廷玉),可自从雍正登基后,隆科多发现自己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再加上雍正刻薄寡恩的性格,以及胤禩的个人魅力,两者一对比,隆科多心里逐渐向胤禩靠了过去,而对于胤禩来说,通过对隆科多的观察,已经知道雍正已逐渐对隆科多心生不满,但不管怎样,隆科多还是九门提督,虽说没有调动的权利,但人在其位,多少还是有点份量,于是,拉拢隆科多,也是胤禩计划内的一件事。

走到这一步,不出意外,八爷党此次联络铁帽子王进京逼迫雍正放权的事情,就快要成功了,可偏偏就在此时,八爷党里看似最没有头脑的弘昼,却让八爷党的努力付诸东流。

前文咱们曾说过丰台大营的控制权是在雍正和胤祥的手里,虽说弘时和弘昼去传旨取得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弘昼也在当时帮助弘时证明了其传旨的真实性,可在时候,弘昼还是觉得此事内有蹊跷,并询问弘时,为什么要取得丰台大营的控制权。当时,弘时并没有告诉弘昼真实的原因。

而弘昼在转天碰到了十三叔胤祥时,将此事告诉了胤祥,胤祥在听完弘昼的话后,立马放弃上朝,直奔丰台大营,立即采取措施,并重新取回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随后,胤祥将此事告诉了雍正,最终将八爷党的努力扼杀在摇篮里。

而反观弘昼,他为什么要将这事告诉胤祥呢?原因很简单,弘昼虽为雍正的儿子,但从懂事起,他就没曾想过要染指皇位,他只想做一个快活的皇子,皇位也好,继承人也好,和他没关系。因此,当弘时拉上他去帮忙时,弘昼没有多想就去了,可帮完忙后,弘昼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所以,后来又将此事告诉了胤祥,而他告诉胤祥的原因,则再一次证明了弘昼心里坦荡荡,不像弘时,对八爷有所期盼,对皇位有所追求。而弘昼告诉胤祥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觉得弘时他们肯定有问题。

随着雍正与胤祥的出手,提前了结这场阴谋,而作为这场阴谋的主创们,也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隆科多在此事之后,也收到牵连,很快就去阴曹地府找自己的家人了,八爷党主创胤禩和胤禟,也因此被削籍、抄家、改名。

而作为“功臣”弘昼,雍正也原谅了他的过错,因为雍正也知道弘昼的心思不在皇位上,也并没有过多的为难弘昼。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八爷党逼宫这场戏是对雍正皇帝的最大考验,《雍正王朝》中九王夺嫡失败的以“八爷党”为首的其他皇子眼看着皇四阿哥胤禛脱颖而出,做上了“皇帝位置”,不甘失败的八爷党在以胤禩为首,在雍正登基后发起的第一次宫廷政变!

这一次的八爷党逼宫不是偶然的,是在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有计划、有蓄谋、有组织的宫廷内外有军事配合的宫廷政变。

八爷党逼宫的名义是以整顿旗务为名,利用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带兵进京,想通过八王议政向雍正帝分权,保证他们的贵族利益再分配。

八爷党想摧毁雍正帝皇权

八爷党的步骤是这样的:

一、在掌握了弘时是科场舞弊案的主谋后,利用雍正帝的儿子弘时名号在前面挡箭,正明师出有名。

二、利用关外闲置的四个铁帽子王的利欲熏心,愚昧无知来作为向雍正帝施压的砝码。

三、拉拢隆科多这个九门提督,因为八爷党看准了隆科多的失宠就在眼前,其野心太大,不满足现状。

重要的是这些日子怡亲王胤祥病得不轻,不能上朝参政。

荒唐王爷弘昼还是个娃娃

廉亲王八阿哥胤禩糊弄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爷还可以,关键时刻,京畿的守备御林军隆科多也是没有调动的权利,比如: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没有十三爷,即怡亲王胤祥的手令是无法调动的。

可是廉亲王胤禩利用了“弘时”,又通过弘时带着一位迷迷糊糊的荒唐王爷弘昼参与就不同了,别看年龄小,那可是皇帝的儿子,还是王爷。

“五王爷弘昼”哪里知道他哥弘时与八爷党这些套路,希里糊涂的哼哈两句话就把丰台大营交给了关外进来的四个铁帽子王爷的兵将“共同管理”,就这样;八爷党又掌握了京畿重地的兵权,看来八爷党这次政变势在必得!

关键是“弘昼”碰上了胤祥

弘昼是雍正帝的小儿子,号称荒唐王爷的就是他,看似荒唐的弘昼实际上那是韬略,此次被自己的亲哥哥弘时的利用那是他当时没有反应,可是在回宫的路上弘昼好像明白了!

弘昼碰到了他的“十三叔胤祥”,就是怡亲王的胤祥,弘昼简单的向“十三叔胤祥”汇报了此事,就这一刻是关键!

本来就感觉不对头的十三阿哥胤祥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采取了补救措施,挽救了朝局。


弘昼的功劳在于对父皇的忠心,在于他如实的告诉了十三叔胤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就这样;八爷党发动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流产了,在这次的宫廷政变中彻底的暴露了“隆科多”的野心,也自此让隆科多下到了地狱。

为了稳定朝局,雍正帝没有更严利的处置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但是对于八爷党,雍正帝与他们彻底决裂,削除宗籍不算,还要给他们抄家,流放。因为他们差点气死了雍正帝的忠肝义胆的十三弟胤祥。

最终:雍正帝爱惜的看着他这位老儿子弘昼,是这位老儿子最聪明。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