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山西太谷晋商传奇

明清两代,山西商人不仅闻名全国,而且名扬海外。晋商又以晋中平原的太谷、祁县、平遥、榆次、介休等县著称。故民谚云:“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正是对晋中商贾云集,殷实富庶的赞誉。

太谷地处晋中平原的腹地,自古即三晋交通的枢纽,货物集散中心地之一,素有“旱码头”之称。太谷商业历史悠久,万历本《太谷县志》中就有“商樯勤于贸易”的记载,以生产龟龄集和定坤丹著名的山西中药厂的前身“广盛号’药店,就创建在明朝的嘉靖年间。清康乾盛世时代,太谷的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乾隆年间所刊《太谷县志》云:“今称繁阜,商贾辐辏,通衢为之狭”,形象地概括了当时商业的繁华景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太谷鼓楼的捐资记中可以看到,那时太谷的大小商号至少在七百家以上,并出现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富商大家,如太谷城内的党、杜、吴、白四大家,后起的孙、孟、孔、赵四大姓,以及沟子村家,北洮曹家,白燕张家,上庄王家,东里乔家,南席武家等。这些商业大户,从经营的行业来讲,票号、药材、绸缎、皮货、呢绒、布匹、典当、粮食、杂货、副食、土产、麻铁、颜料、茶庄、客栈应有尽有;从活动范围来讲,北起东北、蒙古,南到四川、广东,西达新疆、青海,东至京、津、徐、沪、杭、闽,全国商埠大邑、水旱码头,几乎都有太谷商人的生意,还远足外蒙库伦(乌兰巴托),俄国的伊尔库次克、莫斯科、恰克图等地。

晚清光绪年间,太谷商业的兴盛达到顶点。县城的东街、西街、南街,商号林立,鳞次栉比,其中著名的票号有“志成信”、“协成乾”、‘世义信”、“锦生润”、“大德玉”、“大德川”、“公合泉”、“裕源永”、“保隆堂”,还有祁帮平帮设在太谷的分号“大德通”、“大德恒”、“三晋源”、“合盛元”、“日升昌”、“蔚丰厚”、“蔚长厚”等;帐庄有“砺金德”、“用通五”、“三晋川”;药材行有“广升远”、“广升誉”、“广益义”、“广懋兴”、“广源兴”等20多家;绸缎布匹百货业有“万聚恒”、“锦全昌”、“万泰恒”、“恒升泰”、“元生利”等;土产杂货业有“瑞隆裕”、“义兴隆”、达泉涌;生烟业有西谦亨、北谦亨。这些商号中的多数主要是经营大宗批发业务,其次才是零售。

康熙年间,太谷沟子村商业大户员成望开设志成信苏广绸缎庄,后来曾兼营兑汇银两的业务,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式改组为票号,资本原为白银3400两,后增为26万两,四年一帐,普通每股红利七八千两,最多开过14000两,资本雄厚,信誉卓著,成为太谷票号中的佼佼者。其次为“协成乾”,成立于咸丰十年(1860年),资金由6万增加到24万两。最盛时,太谷票号共有30多家,全国大中商业城市,几乎都有太谷票号的分庄,如“志成信”的分号就有天津、张家口、吉祥、沈阳、上海、南京、苏州、汉口、广州、开封、济南等30多处。

票号同清朝官方有着密切的往来和联系,象李莲英这样的人都与太谷票号有瓜葛。“志成信”广东分号的历任经理,都同奥海关监督是拜把兄弟,商借官势,官助商威,官商互相勾结利用。广州海关数以百万计的海关税银就由“志成信”、“协成乾”等票号代为汇兑,票号取得了大笔汇费,官方自然会得到不少的贿金。甚至,“国家发票行可靠,因将军饷、丁粮悉归汇兑”,票号实际上起到了清政府国家银行的作用。因此 ,票号的业务越做越大。仅有64000两本银的“锦生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一年就获得纯利润5万多两。

太谷商业还有“标期”和“金融标则”两面大特点。标期是票号归现之期,也是贷款的交还时限。太谷标每年又分春二月、夏五月、秋八月、冬十一月四个标期,每期三天。因为众多的票号、商号总部都设在太谷,每到标期,外地分庄的贷款、货款、利润等现银都要运回总是进行结算,每逢标期,各票号的库房银山银海,外地转运标款银两的驮骡、车辆络绎不绝。同时外地商贾云集太谷,向各大商号办理订货、进货合同,清理旧债务,开始发生新的业务关系。太谷各大商号在外地商业大埠设有坐庄,派出专人采办货物,如苏杭的绸缎、川广的药材、四川的夏布、山东的曲绸,蒙古的皮毛、两湖的茶叶、京津沪的洋货等,大量运回太谷,然后 再批发给外地商户,省城太原的各大商行也均由太谷,然后再批发给外地商户,省城太原的各大商行也均由太谷进货。标期之日,各商业大户还要搭台唱戏,公演三天,古老的太谷县城,自然是车水马龙,人群熙攘,热闹非凡。由于外地运回的银两成色和平砝多有不同,因此太谷票商还规定了本太谷货币流通的金融标则,称作“谷钱平”。凡是外来银两,必须按“九九八”的成色,在太谷银炉重新铸成银锭,一般是50两一个的“元宝”,加盖太谷“周行镜宝”的钢印,才能在市面上流通,这也可见太谷商业和信誉之一斑了。

从清朝道光以来的一百余年中,太谷商业票号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获得“金太谷”、“小北京”的美称,被西文人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中国传统的金融中心”(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