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佛教的慈悲遍及动物

佛教的慈悲遍及动物

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佛教的慈悲观。

一个人如果没有慈悲心,内心只有对物欲的贪婪,就会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到头来不但害了别人,也会害了自己。正如佛经中所言:“贪爱毒之过,能害一切人。”而要想真正生起慈悲心,最好是从佛教中汲取。

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慈悲范围最广。像儒教,虽然提倡“仁”,认为在仁、义、礼、智、信中,“仁”是最高的境界。但他们的“仁”也仅限于人类,为了父母等,也有杀鸡捕鱼的现象存在。相比之下,佛教的慈悲,跟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它不会伤害任何生命,包括动物在内,诚如《大庄严论经》所言:“佛法大慈悲,终不伤害物。”

特别伟大的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亦云:“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一切法,概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通达万法皆空的智慧,一种就是不害任何众生的慈悲。

这种慈悲,不单单是一种口号,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佛教的方方面面。就拿藏传佛教中的“藏医”来说,从古至今,从未做过动物的活体解剖;藏药里所有的动物成份,都是在动物死后才入药的。藏医的治病理念,是给予众生安乐,但绝不把人的安乐与杀生划上等号。

其实,不杀生,并不代表不能治病。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非常反对杀生,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意思是什么呢?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去杀害动物的生命,只会让自己离“生”越来越远。

现在有些人,为了所谓的营养,就炖鸡鸭、吃鱼虾,并习以为常,从来没有想过有什么不对。其实,你吃这些动物,不但不会延年益寿,反而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极大危害。这是一种因果规律。

当然,对动物要心怀慈悲,并不只是佛教徒才这样提倡,如今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也完全支持这种观点。今年11月,在英国伦敦街头,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演员萨拉·霍尼韦尔,上演了一次反对肉食的行为艺术。她半裸着躺在一个巨大的盘子上,周围摆放着假的薯条和青豆,盘子旁边是善待动物组织[1]的标语:“设身处地想一下你盘中动物的处境。”她的这种行为艺术,就是希望激发人们对盘中动物的同情心。

印度伟大的和平主义者“圣雄”甘地,也曾说过:“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判断这个民族是否伟大、道德是否高尚。”这句话可谓意义深刻,理应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

有些年轻人听了,可能不信这一套,难以接受这种理念。但等你年纪慢慢大了,有些道理通达了,就会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明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

昨天,我们在一个公园组织放生,有一位大学老师也参加了。她说自己差不多二十年前,就在这个公园办过婚礼,当时由于不信佛,婚宴上杀了很多生命。如今,她对往事非常后悔,希望多参加放生,也算是对当年的一种补偿。

所以,真正的慈悲,不仅仅是对人类,还应包括我们身边的动物。

佛教的慈悲遍及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