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从20后到90后,他们为疫情防控并肩战斗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亳州市各条战线上的退役军人主动作为,勇挑重任,不论年龄,不分职业,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疫情防控并肩战斗。

20后。已有70年党龄92岁的赵万金老同志心系疫情防控工作,多次打听捐款事宜,当从新闻中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为疫情捐款后,主动捐款1万元。他说:“作为一名党员,这是我应该做到,想着能为国家为社会多做点贡献。”

赵万金同志于195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作战期间,英勇顽强,功勋卓著,曾荣立军一等功一次、团特等功一次、团三等功三次,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两枚。

30后。“‘白衣天使’连命都可以不要,咱捐几个钱算啥!”1936年出生的老复员军人刘万一在和大杨镇老干部支部书记刘太荣聊天的过程中掏出1000元爱心捐款。1951年响应号召志愿入伍的刘万一,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服役期间负伤因公负伤,是一名七级伤残军人。1953年4月复员回乡后,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直至退休,刘万一和老伴现在都是大杨镇老干部支部党员。

40后。1945年出生的邵光才,心系群众安危,胸怀报国之志。当得知疫情发生,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并扎堆在农村疫情防控点,积极排查过往车辆,宣传防控知识。他说:“虽然已经退役多年,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始终牢记使命,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计得失,不惧风险,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

50后。1955年出生的孙家林是纪王场乡的一名退役军人,2017年因患十二指肠癌被识别为贫困户,在乡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村扶贫干部的帮扶下,2019年成功脱贫,不过如今仍需定时到医院化疗家里并不富裕。脱贫不忘党恩,身患癌症献爱心。疫情发生后,因身体原因不能到防控一线,但当他了解到村疫情防控点的防疫物品紧缺后,主动拿出省吃俭用的1500元捐赠给村里支持疫情防控。

60后。郭营村书记王军是一名退役军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坚守在防控一线,对街道进行每日消毒,设立防控卡点24小时值班,严格对进村人员进行检查,定时通过村广播进行疫情知识播报,成立疫情防控三级网格,用车载喇叭播放疫情防控宣传顺口溜,通过电话和武汉返回人员联系了解健康情况、提供代购服务,截至目前全村10名武汉返乡人员已全部安全过隔离期,全村没有1人被传染。

70后。为做好疫情防控,张店乡军服站站长张伟统筹安排全乡10个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积极动员700余名退役军人发挥疫情防控骨干作用;带领村“两委”干部走村入户,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疫情防控知识,引导群众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在村交通要道设卡设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守制度,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和行人;深入各村民组,做好武汉返乡人员摸排,严格落实包保制度,构筑了疫情防控“防火墙”。

80后。“清晨7:00起床离家,7:40赶到镇疫情防控办公室,对办公场所进行彻底消毒,8:30开始接收市疾控中心发来的需要采集咽拭子样本人员名单,接着开始联系采集样本人员,逐村逐户去采集。一天采集完,天都黑了。接着开始整理一天采集的信息表,22:30回家自我隔离。”这是十八里镇退役军人吴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每天的日程表。吴峰以一名党员和退役军人的责任和担当,冒着感染病毒的危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个离病毒最近、最危险的岗位——咽拭子标本采集工作。看着他每天直接接触大量感冒发烧病人,身边人劝他别干了,他总是笑着说:“疫情一线就是我的战场,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理应冲在第一线,组织需要我,我就上。”

90后。在1998年出生的武超是一名退役军人,在亳州市交警支队四大队工作,疫情期间为加强交通联防工作,武超同队友自1月25日开始,24小时不间断执勤,在辖区各个主干道全力做好检查车辆、测量体温、人员劝返、信息登记、疏导交通、隔离移交等工作,他说“疫情不散、警察不退”。(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张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