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滨河路,镶嵌在达州老城的珍珠链

达城滨河路,位于州河北岸,东接吴家沟自来水厂,西至金南大桥(原桂圆山庄),分滨河东路、滨河中路和滨河西路。滨河东路,吴家沟自来水厂至州河廊桥北头(南门口);滨河中路,州河廊桥北头(南门口)至塔沱州河大桥北头;滨河西路,塔沱州河大桥至金南大桥(原桂圆山庄),既是一条经过老城最长的道路,又是一处市民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好地方。

而最早开辟的二马路至黄泥扁段的滨河路,游人如织,热闹异常,犹如镶嵌在老城的那串珍珠链……

滨河路,镶嵌在达州老城的珍珠链

A.老市民记忆里的州河北岸

提起二马路至黄泥 段,无论是任过居委会主任的刘兴政、吴世英,还是沿岸的居民刘安华、常昌恒等老人仍记忆犹新,老人们流传下来的故事至今仍津津乐道。

没修滨河路前,从滩头河坝到南门口段,河床很宽河坝较平。从滩头河坝到达县税务局段,河边有树,税务局到南门口基本无树,都是些麻柳树。河坝里面长着草,有一人多高,因此有人在此放羊。草坪以外是鹅卵石。从南门口到红旗大桥,沿河几乎都是穿斗式木房,住在这里的人家喜欢栽树,尤其是黄桷树。清真寺对面那棵黄桷树,是邱海山家修房子时栽的,大约是二十世纪20年代;都市花园处的黄桷树是刘奎荣家栽的,有200多年了,修建都市花园时,开发商花了6万元进行维护。当年栽树就是怕房子被水冲走。

河边也是倒垃圾、废土的地方,主要在二马路、花码头、通川桥北头、凉水井、达县税务局等处。倾倒在河边的垃圾,要等涨洪水时才被冲走。由于河床宽,涨水的时候少,冲走的机会也少,垃圾也越堆越多,最大的当数二马路和县税局,而且污水横流,十分影响环境。

州河,是达城人洗澡的地方。以前,没有自来水,每到夏天,男男女女都跑到河里洗澡,最集中的地方在廊桥下段原月台和今红旗大桥之间,人数众多,场面壮观。上了年纪的达城人都自豪地说,住在河边的没有一个不会游泳的。

说到游泳,常昌恒讲起了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手下的警察所长江炳星(人称江胡子)的故事。江胡子不通文墨,他规定镜花滩一带禁止儿童洗澡,菜码头一带禁止成人洗澡;成人下河洗澡不得赤身裸体。若有明知故犯的,一经查出,在其脸上一半抹红,一半抹黑,名之“红黑不要脸”,并令其游街示众。对违规洗澡的小孩,先叫警察抱走岸上的衣服,然后把小孩子叫上岸来,排成单行裸体游街后,再到警察所集中,才分别通知家长领人。江胡子也不准妇女下河洗澡,在南门河坝立了一块牌子:“妇女下河洗澡有伤风化,严格禁止”。从外地洋学堂放假回来的刘存厚的四小姐偏不信邪,天天下河洗澡。江胡子管又管不了,又要挽回面子,于是命令手下换了一块牌子:“准许妇女下河游泳,但不许蹬仰仰水。”

滨河路,镶嵌在达州老城的珍珠链

解放初居民在河边积肥

B.建成达城一条环城道路

据《达县市志》、《达县市城乡建设志》记载,为加速旧城改造,增加绿化面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分散市中心的人车流量,经达县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决定修建达城滨河路。《达县市交通局志》称滨河路为环城公路,不属于干线和支线。

1981年9月14日,由地、市、县政府26位负责人组成的达县市滨河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达县市市长罗裕丰任总指挥,陈治泰、李乡华、刘兴平、魏富科、赵芝青任副总指挥。工程分为两期,滩头街至南门码头为第一期,南门码头至红旗大桥北头段为第二期。考虑到人力、物力和群众的负担,决定先修第一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全长1036米,平均宽27米,预算投资50万元。为解决资金,发动城市企事业单位每人集资5元,共18.5万元。1981年9月20日动工修建滨河路沿线下水道,10月动工护坡工程,用条石护坎,高3至6米,共组织30多个石工组、360多名工人施工,食宿自理,定额承包,分段作业,分大段配备施工员、技术员各一人,负责整个工程技术和质量。1982年5月初步竣工,耗资40.4万元,除群众集资外,国家补贴21.9万元。工程竣工后,当年虽经受三次特大洪水冲击,护坎却完好无损。

据时任市政工程公司经理、总工程师、滨河路工程技术员的马少华回忆,滨河路因设计高程不够,容易被淹,时隔一年多,他受命全面负责第一期堡坎的加高工作。堤内回填后,傍房子的地方栽树,树外修了一条4米宽的混凝土路,可以开车。1988年4月,市政工程管理处、园林绿化管理处、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再次改建滨河路,历经一年时间,次年5月1日正式向市民开放。

2001年1月,南门口至黄泥扁的高架桥路堤工程开工建设,全长1149米,到2002年12月,完成高架桥主题工程、堤面亮化绿化和地面铺装,并在春节前投入使用。

至此,二马路至黄泥扁段的滨河路建成。

C.串起曾经的三大码头

达城依山而建,州河穿城而过。城市因水而兴,码头因水而建。据《达县地区交通志》记载和曾经当过船工的高占魁老人回忆,民国以前的达城,码头零乱,无统一规划。建国初期,由上游到下游,主要有滩头街码头、南门码头和菜码头三大码头。

这些码头中,南门码头最大,也最繁华,是达城最具客货功能的码头。民国时期,达县船帮公会、船运公会共同出资在南门口修建简易混合码头。1970年,达县地区拨款7万元,在南门口修建新客、货码头各一处。南门客运码头,从水域到陆地段,修建石梯30多级。在距离客运码头20多米处,修建斜坡形石板路的货运码头,水深2米,可泊小型机动船和中型货船。据高占魁回忆,南门码头早先有过河船到南外草街子,后来有客船到河市以及更远的地方;货物主要是从重庆运来的盐巴,三汇拉来的橘柑等。

滨河路,镶嵌在达州老城的珍珠链

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滩头街码头,也有不少人称为滩头花码头,但当地老人认为不对。老家原在滨河路索道处的刘承章老人说,花码头在凉水井街,在今公厕下梯子的地方,那里曾有家花表行,在这里做棉花生意的蒋明星(音)是个大老板。滩头街码头位于二马路与滩头街交汇处。解放初期由于水运昌盛,滩头街河坝里,从事私人饮食业的达8家之多。

菜码头在箭亭子河边,过去以渡为主,也曾有部分短途揽载船和粪船停泊。高占魁至今记得,解放前的菜码头,经常有从河市等地运来萝卜等小菜,所以叫菜码头,粪船也在此停靠。这里还是一个刑场。

二马路到红旗大桥修建起的滨河路,串起了曾经的滩头街码头、南门码头和菜码头。但是,这些码头因水运清淡,也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达城的州河段“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景致已经不再。

D.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988年4月,滨河路开始重新打造,因地处州河之滨,形成带状,下临汩汩河水,南屏青青翠岭,便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滨河游园。与此同时,市园林处滨河游园管理所的前身——滨河游园管理队成立,两位正式职工肖圣珍和温云昌担任正副队长,带领招聘来的二十多名临时工,开始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秩序维护等工作。随着滨河游园的延长,面积增大,有了两个管理单位,职责也有了分工,市园林处滨河游园管理所负责游园绿化管护和文化景观的维护,通川区滨河游园管理所负责环境卫生、秩序维护,两家单位共同维护着滨河游园的环境和秩序。

滨河路,镶嵌在达州老城的珍珠链

滨河路及快速通道

滨河游园在沿岸垒筑高坎,砌石为栏,高架路堤,在平整道路的基础上,修建了形式多样的花坛,栽植有山茶、桂花、紫荆、棕柳等多种花木,竖立仙女赏花、儿童戏龟、寿星恋世等大型塑像,摆设九大行星、十二生肖群雕和石桌石凳,沿岸的滨河路门市开设茶楼、舞厅、食店、商店,供人休憩、健体、散步、观赏、购物,既是达城一处景观,又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时任达县市副市长的潘占成为此咏诗:芳园筑向州河滨,擅尽风情甲桂林。塔沐朝晖迎远客,凤披晚霞送嘉宾。寿星别宫苑里住,顽童戏龟林中行。浴女镜花迷归路,司马重游亦销魂。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得到梁远君、蒋红英等人帮助,参考了《达州市通川区志》、《达县市情》等,在此一并致谢!)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社区记者 郑景瑞 编辑 尹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