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朱元璋的一個創新,造就出士紳這個階層,讀書人還真該感謝他

今天咱們講的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的《中國士紳》這本書。

先來說士紳的含義和來源是怎樣的?

所謂“士紳”,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文人加地主。古代的讀書人都想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但最後能當上官的畢竟只是一小部分。儘管如此,讀書人還是義無反顧地往這條路上走,因為當官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

朱元璋的一個創新,造就出士紳這個階層,讀書人還真該感謝他

當官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獲得一個身份。古代中國是一個“身份社會”,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政府裡獲得了一官半職,你就擁有了政府認可的“身份”,你就可以高人一等,擁有某些特權。

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天下的讀書人太多了,能當官的有限,朱元璋就做出了一個制度創新。在明朝以前,秀才和舉人都只是臨時性的身份,如果你考上了秀才,在規定時間內沒能考上舉人,那秀才的身份也會被取消。朱元璋卻規定,只要考上秀才,終身都是秀才,考上舉人也是一樣,這個功名的光環終身都陪伴著你。而且這個光環還意味著一些特權,這些特權可是實實在在的。

朱元璋的一個創新,造就出士紳這個階層,讀書人還真該感謝他

比如在明清時期,獲得秀才功名的人見到知縣可以不用下跪,知縣不可以隨便對秀才用刑,秀才還可以免除徭役。如果你中了舉人,那就更牛了。舉人可以作為官員的候補人選,如果有了合適的空缺,舉人就可以直接出來當官,所以舉人在地方上屬於上流社會,可以和知縣稱兄道弟。怪不得范進中了舉人以後會高興得發瘋,地方上的頭面人物也會趕緊前來巴結,又送房子又送錢。

朱元璋的一個創新,造就出士紳這個階層,讀書人還真該感謝他

朱元璋的這種做法還有更深遠的意義。只要有了科舉功名,哪怕不當官,你仍然是一個有身份的人,可以享受某些特權,從此和那些平頭百姓就不一樣了。這其實就意味著,當官不再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在官員和百姓之間出現了一個新的階層,就是擁有科舉功名和政治特權,卻又沒有成為官員的讀書人,這批人就是士紳的一個重要來源。

朱元璋的一個創新,造就出士紳這個階層,讀書人還真該感謝他

除此以外,士紳還有另一個來源,就是在職官員的親屬,或者是退休以後“告老還鄉”的官員。

雖然不當官也可能擁有特權,但對於一些大家族來說,還是希望家裡有人出來當官,因為家裡有人當官,就可以為家族提供保護傘。《紅樓夢》裡的賈府,為什麼一直逼著賈寶玉去讀四書五經,希望他能考上個一官半職?就是因為賈府覺得自己家的地位其實已經不太穩定,如果家裡有人做了官,那以後就安全了。

朱元璋的一個創新,造就出士紳這個階層,讀書人還真該感謝他

所以那些經濟實力比較強的大家族,就會特別重視對孩子的培養,他們一般都會在家族內部建一個私塾,僱一個教書先生,來教孩子們讀書。《紅樓夢》裡面就有一個故事,說的是賈寶玉的貼身書童茗煙,夥同其他幾個書童,把賈寶玉的同班同學金榮痛打了一頓。他們打架鬥毆的地點,就是賈氏家族開設的私塾。

還有一些家族,族人也很多,但沒有賈府這樣的經濟地位,那又該怎麼辦呢?他們也想出一種對應策略,叫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家族裡選擇那些看上去最有天分的孩子,集合全族的力量供他們讀書。如果他們將來不負眾望,真的有人當上了官,整個家族就找到靠山了,在當地就會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朱元璋的一個創新,造就出士紳這個階層,讀書人還真該感謝他

比如南宋著名的大學者陸九淵,家裡就有兄弟六人。陸家家境貧寒,全靠二哥陸九敘經營一家藥鋪,供養弟弟們讀書,後來五弟陸九齡和六弟陸九淵果然都做了官,陸家也就成為當地很有聲望的家族。

在古代中國,聲望和財富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范進中舉以後,他的岳父胡屠戶就說過一句特別到位的話:“姑老爺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銀子送上門來,只怕姑老爺還不稀罕”。一個家族如果在地方上有了聲望,這種聲望很快就可以轉化成財富,這個家族很快就會成為當地的大地主。

朱元璋的一個創新,造就出士紳這個階層,讀書人還真該感謝他

你看,一個官員的背後,往往伴隨著龐大的家族勢力,這個家族在當地同時擁有了文化、權力和財富。這個官員在位期間,他老家的親戚們就會成為當地的士紳,甚至縣太爺也知道他們上面有人,不敢得罪他們。這個官員退休以後,就可以“告老還鄉”,回到老家,成為士紳,大家都知道他曾經當過官,就會很尊敬他。

比如明朝嘉靖年間的內閣首輔徐階,他是松江府人,就是今天的上海松江一帶。他在位期間,家人在松江當地有大量土地,成為有名的士紳。徐階退休以後回到家鄉,就成為家族的領袖,當地士紳的代表人物。

朱元璋的一個創新,造就出士紳這個階層,讀書人還真該感謝他

所以說,在職官員的親屬和退休以後“告老還鄉”的官員,是士紳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老司機的文章就果斷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