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這名‘讓座院士’火了”,對醫院管理有什麼啟示?

澎湃新聞網在2017年12月16日發佈了一條題為《這名“讓座院士”火了:領導們都站著,讓老師坐下!》的消息。消息稱:“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黃路生院士最近在學生們口中被叫成了‘讓座院士’。 12月13日,江西農業大學首屆‘大北農教學精英獎’頒獎典禮合影環節,黃路生突然招呼獲獎老師坐在工作人員為學校領導準備的椅子上,自己和其他人則齊刷刷地站在後面。這個小插曲令他火了。”

這條消息對醫療行業也啟發多多。

在我國的各類醫院,即使是模範人物的表彰會,大凡有合影,必定是領導心安理得地坐中間,那些胸前佩戴大紅花的受表彰者則如同襯托紅花的綠葉,恭恭敬敬地簇擁在領導們的周圍。大家對此現象一直習以為然,但黃路生院士的“讓座”之舉,不僅導致我們對這種習以為常的現象進行反思,同時也令我們想到醫院行政化危害之重和去行政化改革之艱難。

作為醫院行政化衍生出的諸多弊端之一,醫院內部的各級領導、行管科室乃至人員曾經一直佔據醫院“舞臺”的中央。而作為直接為患者服務的臨床一線人員,則事實上處於既圍著患者轉,同時也圍著領導和行管科室轉的狀況,這種陀螺般旋轉的狀況往往令許多臨床一線醫護人員顧此失彼、疲於應付和心力交瘁。儘管近幾年來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化,特別是隨著醫院去行政化步伐的加快,上述負面現象在逐步減少,但由於多種原因特別是“官本位”觀念的根深蒂固,並未從根本上得到消除。特別是“去行政化”與“再行政化”的博弈一直在進行中,所以這種“官本位”的衍生現象就一直未能銷聲匿跡,在有些地方還有捲土重來的跡象,不能不對此保持高度警惕。

醫院要真正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宗旨,在醫院內部就要切實樹立以醫護人員為中心的理念。臨床一線的醫務人員直接面對患者,他們既是醫院醫療服務功能的踐行者,也是來自患者壓力的直接承受者。所以要真正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宗旨,醫院內包括院領導在內的行管人員和相關職能科室,都必須切實樹立以醫護人員為中心的理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前面所說的“讓座院士”的行為雖然表面上看來是小事,但卻極具啟發意義。

僅僅樹立這一理念還遠遠不夠,還要從制度層面上進行落實——要通過建立健全一系列規章制度,讓行管後勤人員真正著眼於臨床一線的需要,真正圍著醫務人員去轉動起來。在這一工作中,長期以來許多醫院創造了許多經驗,特別是許多醫院的行政查房制度日趨完善,值得給予肯定。但是也不可否認,在落實這一制度中,形式化、走過場的情況也並非個別現象。特別是在有些醫院,這種行政查房因為沒有很好地堅持問題導向,因而對臨床來說,不僅起不到實質性的幫助作用,還往往因其類似領導“視察”和“調研”,反而幫了倒忙——對臨床醫技科室的正常工作造成了這樣那樣的干擾。

同樣具有極大意義的是,不僅日常工作,即使醫院發展中重大問題的決策,儘管領導不能“讓座”,但也一定不能讓一線醫務人員“缺席”!醫務人員不但是為患者服務的主力軍,同時也是醫改的主力軍,沒有醫務人員的積極參與,醫改就難以取得成功。但我們從上到下喊了多少年,實際上效果如何?須知如果僅僅將“醫務人員是醫改主力軍”的話喊在嘴上,而不通過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放大醫務人員在醫院管理工作乃至整個宏觀決策中的話語權,那麼所謂“主力軍”就難免成為“觀戰團”甚至“阻力軍”。

除上述諸方面之外,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和有關社會組織來說,還要大力鼓勵醫院在提升為臨床一線服務水平方面進行創新,並在此基礎上予以、總結、提升和推廣。筆者記得前年去某民營醫院調研,就發現該院的部分行政管理崗位人員實行了“去辦公室化”的作法,即部分行管人員上班時將所服務的科室作為主要工作場所,實行流動性辦公。當然各醫院沒必要東施效顰般一股腦兒取消行管人員的辦公室,但這種做法背後體現的理念和價值取向,無疑值得大力肯定和推廣。

“讓座院士”黃路生不僅頭上有“院士”的耀眼光環,同時還是大學的黨委書記,此種雙重身份無疑放大了他“讓座”行為的效應。如果這名“讓座院士”真的火了,如果包括醫療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領導都因此而受到相應的啟發,從而把目光更好地聚焦於工作一線,在行動上尊重一線工作人員,那麼我們的事業無疑會越來越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