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普惠金融|楊濤:降低對普惠金融預期 適度發揮合力作用

普惠金融|楊濤:降低對普惠金融預期 適度發揮合力作用

楊濤 CFT50首席經濟學家、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楊濤表示,在新時期、新技術環境下,金融科技、數字化疊加普惠金融,就具體實現金融科技+普惠金融,從廣義到狹義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為“水漲船高”,利用金融科技改善現有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質量”。第二方面為“精準治療”,針對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構建政府+市場+新技術的多元服務模式。第三方面為“優化保障”,如法律、制度、監管等基礎性層面內容,都是優化保障的概念。

同時,隨著中國普惠金融創新,楊濤認為未來普惠金融將呈現許多特徵。一是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普惠金融不僅包括信貸,還應包括儲蓄、投資理財、保險、支付、匯兌、租賃養老金等安排全功能、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二是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化;三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迅速,並有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四是普惠金融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可持續得到極大改善。

但談到當前企業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做業務時,楊濤強調稱,“如果這個環境、制度、軟硬各方面不完善的話,所謂的金融創新,包括一些打著普惠金融旗號的創新,還真不如不做。”他表示眾多普惠金融面臨的難題,以及想要解決的問題,都不是自身能解決的,甚至不是金融能夠解決的。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降低對金融功能的預期,降低普惠金融的預期,讓它適度發揮合力的作用。

非常高興參與本次峰會,也祝賀王奇總編每年的活動越做越好。今年的主題還是普惠金融,相信上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嘉賓都從自己的視角談了對普惠金融的認識。在短短的十五分鐘的時間內,我跟各位交流的題目叫做“金融科技時代的普惠金融發展”,主要想從我自己理解的幾個角度來探討一下相關概念。尤其是,我們在這樣的數字化時代,新技術不斷演進對金融帶來巨大沖擊,當我們討論普惠金融的時候,從個人的視角關注三個方面的內容。

雖然說大家已經過很多輪對普惠金融概念邊界的探討,但是我覺得還需要稍微回顧一下。因為從2015年1月發佈的普惠金融發展規劃裡面,大家可以看到提到普惠金融的概念,是指立足於機會平等的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為這些相關的社會各階層都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這個概念是什麼呢?它是一個普遍性的廣義概念。而後面一句話提到小微、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這些特殊群體,是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後面這個概念其實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我們討論普惠金融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分歧就是,這些所謂的普惠金融創新,是針對所有各類群體改善金融服務,還是針對特定的人群,來實行特殊的一些金融政策和金融創新手段。

所以大家首先看到普惠金融規劃裡的這個概念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其實把廣義和狹義範圍都涵蓋了。

前一段時間我們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研究團隊也和相關機構合作,做了一個《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這個報告裡面也談到了近期普惠金融創新和發展逐漸體現出一些新特徵。比如說,一方面產品跟服務是日益豐富的,早期我們說普惠金融的時候,經常把它等同於小額信用貸款,等同於簡單的融資需求。但是除此之外金融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包括支付清算、風險管理,各種各樣的融資配置方式,各種各樣的投資方式,多元化的金融產品需求不僅僅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也體現在從廣義到狹義的普惠金融發展層面。

第二個就是參與主體越來越多元化,早期我們談到普惠金融的時候,大家腦海當中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特定的小貸組織,後來能夠直接或間接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機構越來越多。

還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數字普惠金融,因為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整個金融業都受到數字化、新技術的巨大挑戰,那麼在這種大的環境下,所有跟金融有關的活動,不僅是商業性的活動,還有政策性的金融活動,肯定都會受到新技術和數字化的衝擊和影響,這也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最後一個是普惠金融的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不是過去簡單的純公益的模式,也不是隻靠商業模式解決問題,而是大量混合的模式,試圖把商業可持續性與政策性、公益性有效結合在一起。所以整個普惠金融的發展,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層面,現在確實處於一個非常活躍的階段。

可以看到,我們特別談到了跟數字化新技術有關的普惠金融理念,這就是2016年的杭州G20峰會單獨提出了數字普惠金融的高級原則.這個高級原則大家仔細看一下,實際上也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化的手段,新技術運用於金融領域,創造出全新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什麼是普惠金融發展模式呢?又到了我們一開始所說的究竟是廣義還是狹義看這個問題。由此我們簡單地回顧了一下,普惠金融的概念邊界。之後,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迫切的問題,就是整個金融發展遇到了向左走,向右走的重要挑戰。向左走就是所謂金融監管越來越嚴格,傳統金融運行、新金融運行當中的一些風險不斷顯現,由此帶來大家對於金融發展的一些反思。向右走就是與我們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大量的金融有效供給還是嚴重不足的。在這種大的環境下討論普惠金融,那麼似乎被很多人認為是解決矛盾的一個重要的著眼點。但是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不同的專家,不同的學者,不同的機構,都從自己各自的視野理解自己心目當中所謂的普惠金融,甚至普惠金融的概念有時候也出現了氾濫化的傾向,人人都在談普惠金融。

我個人認為在新時期、新技術環境下,金融科技、數字化疊加普惠金融,就具體的可行路徑來說,我自己把它分為三個方面。從廣義到狹義,我覺得都可以涵蓋。

第一個方面就是水漲船高的概念,什麼叫水漲船高呢?過去我們在金融發展當中一些矛盾,一些短板可能不是局部的,是整個金融服務體系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矛盾和不足。如果說我們能夠利用新技術,利用數字化手段,利用金融科技來普遍改善現有的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質量,那麼減少那些低效、高風險的金融供給,這在本質上來說可以認為是一個廣義的普惠金融,它使得各個階層,各個群體都能夠更有效地接受適合於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而且風險可控。這是一個水漲船高的概念,當你整個金融服務體系質量提高之後,自然而然,它的普惠金融水平也是提升的。當然這也是與金融科技的概念相關,從過去發展互聯網金融有大量的誤區,到現在大家重新用金融科技理順新技術+新金融的挑戰,下一步需更精準的定位金融科技的邊界。

很多人也都關注到巴塞爾委員會分類方法,把金融科技活動分為支付結算、存貸款與資本籌集、投資管理、市場設施四類。前三類是典型的技術對於金融業務跟功能帶來的影響,最後一類是純粹的技術類的市場設施。你會看到在這個表格當中紛繁複雜的這樣一些產品、業務跟現象,都受到新技術的衝擊和影響。新技術對它的效率、服務水平和質量帶來很多深刻的影響。

換句話說,為什麼說當技術演進會帶來金融體系普惠服務水平有所改善呢?那就是因為從需求的角度來講,我們在現實的金融發展當中有大量需求的痛點,這些痛點可能是基於成本問題,信息不對稱問題,效率問題,風險問題等等,那麼由此也引發出來技術疊加到各個領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彌補現有金融體系當中不同層面的所謂短板,如果說這些短板,這些痛點予以解決,我們可以認為整個金融服務的普惠水平那是切實有所提升的。

這個我也引用了騰訊提供的數據,大家也可以看到,為什麼會發生這樣一些變化,從根本上來講,那麼也是因為從需求端來說,從居民的需求來說慢慢的往移動端進行轉,那麼移動端成為未來商業模式一個重要的交互界面,這是我們所有的金融創新,所有的普惠金融變革從廣義上來說一個最基礎的支撐。

當然基於中國特色,無論是中國特色的商業環境、監管環境還是政策環境,那使得中國特色了新技術+新金融,它帶來了種種平臺經濟模式的快速發展,而且產生了大量平臺經濟的交叉體系與模式。那麼由此使得我們國家在這種新金融發展當中,跟其他國家面臨截然不同的現象。方面面對居民多元化的服務需求,有可能使得金融的供給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的實現立體化多層次的匹配,當然與此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說近期相關部門也在關注幾個問題,其中有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還有討論是否防範數據壟斷的問題,這對於原有我們這種大平臺經濟發展的模式也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總而言之,剛才探討的第一方面的路徑,也就是說當新技術湧現到對金融體系各個層面的時候,它能否真正改善了金融體系的服務效率,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它在廣義上是帶來金融服務普惠水平提升的。如果說只是加劇了原有的某些矛盾,那麼它的所謂普惠性就會引起質疑。 如整體上來說增加了原有的風險,甚至是系統性風險,那麼能不能說它普惠呢?我們就覺得肯定是有問題的,這是第一個廣義的視角。

第二個視角是什麼呢?就是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第二路徑就是精準治療,精準治療什麼意思呢?我們除了要討論水漲船高之外,那麼針對不斷提到的這些特定群體,小微、三農、城鎮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等,他在整個接受金融服務過程當中,大家都公認他確實是一個弱勢群體,面對弱勢群體不僅僅需要一般水漲船高的服務,而且需要針對他們的需求特徵,給予一些金融服務的特殊支持。這部分特定金融服務的支持,一直是國際上主流所關注的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核心內容。但是在這類業務開展過程當中,我們都知道成本高、效率低,這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難題,不光中國面臨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針對這個領域,不能依靠簡簡單單純粹的傳統體系下的市場化、商業化金融活動,它可能依託的是包括政府財政扶持,還有帶有政策性的一些金融服務,以及商業性市場化的金融活動,同時伴隨一些政府政策的引導。往往是這樣一些多元化的政策措施,有助於這一領域的發展。當然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加上一個新技術的要素,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同層面的模式可以具體來細化。

比如傳統的政策性金融是不是在數字化時代利用新技術手段,能夠進一步的提高效率,提高這種精準治療的效率,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另外有針對性的市場化的金融科技與服務模式的創新,能否解決原有的成本與效率問題,與此同時伴隨一些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我覺得精準治療這一部分是需要從整個普惠金融討論當中單獨拎出來考量,因為它的概念和邊界是不太一樣的,不能夠泛泛而談。

而且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支持弱勢群體,所謂的普惠金融不僅僅是給錢,而是過去金融科技企業經常喜歡談的賦能的概念。近期大家也看到了你從有些地方做的小額無息貸款,到政府的扶貧基金,為什麼到基層很難放下去?因為你落到村一級具體的負責人不願意把錢弄下去,為什麼呢?就是一旦把錢通過小額貸款或者政府扶貧資金放下去,那麼按照很多貧困戶的習慣基本上就拿來消費了,基本上就變成不良了。如果說你能夠給他授人以漁,引導被支持的對象真正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能夠有一點生產模式的創新,為自己的生活改善帶來一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些慢慢才是這個普惠金融要“賦能”的概念。只給錢看起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非常低效的。

這裡面如何結合新技術做好這樣的精準治療,不僅僅是把當前你的小的病灶解決,而且要使得你擺脫這種發展的亞健康狀況,走向一個強身健體之路,這是我們普惠金融的精準治療,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著眼點。

當然無論是在農村領域,在弱勢群體領域,無論主流金融機構還是類金融組織還是金融科技企業,也進行了一些頗有價值的探索,但是我覺得未來需要把這一塊單獨的從整個所謂金融體系普惠金融水平提升當中拎出來,看一下它的邊界是在哪裡,看一下哪些工作是要大家共同來推,而不僅僅是每家機構來單打獨鬥,因為有的機構它在單打獨鬥的過程當中,既可能有一些低效行為,也有一些更多的服務於自己的商業戰略,這裡邊是需要有一些共同來推的發展領域。

第三個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路徑,我把它定義為所謂優化保障。除了做一些具體產品與服務層面的東西,優化保障也是越來越重要的。比如說大家回顧一下數字普惠金融基本的原則,你就會發現原則裡面其實很多東西它都是一些基礎性層面的東西,法律、制度、監管、監測、基礎設施、用戶識別、技術本身、風險防範、消費者的保護和教育等等,它都是一個優化保障的概念。也就是說中國金融發展到今天,全世界都在新技術的挑戰下出現了金融的巨大變革,我們在全球既有一些共性的創新結果,也有一些差異性的結果,我一直認為為什麼產生差異,很大情況下都是因為這個土壤不太一樣,導致於以前一直說的老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有時候還可能好心辦壞事,所以我們要從優化保障的層面考慮一點事情。

舉一個例子,當我們討論普惠金融的時候,其實很多層面,有一些是融資需求,有一些從廣義角度來講是理財需求。那麼你會看到有一些需求它是內在於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這種現實的,他是很迫切的。比如說我引用了我們社科院一位同事張斌做的估算,截止2017年末,中國家庭部門各類型金融資產,不包括房產大約是140萬億,平均每個家庭金融資產32萬,按照家庭資產結構來看,現金和銀行存款佔50%,類金融銀行存款的理財11.9%,證券類資產佔比27.6%,最可憐的是養老保險只有10.5%。你可以看到中國整個家庭財富的結構,他與全球來看,與類似的狀況來看,以中國發展的特定階段來說明顯是不匹配的,不應該有這麼高的對現金和銀行存款的依賴。所以一方面不斷地會出現市場上各個領域的風險跟問題,另一方面,居民前赴後繼的進入到各個火坑之中。有個玩笑,是說土豪死於PE與信託,中產死於股市與理財、屌絲死於P2P,技術精英死於傳銷幣、文化精英死於藝術品投資,總有一款定製化的龐氏產品適合你。這個時候最大的普惠金融是什麼呢?最大的普惠金融你回想一下,是不是要真正的做好風控,金融消費者保護,真正做好紮紮實實基礎性產品的服務,避免在一輪又一輪金融狂歡與折騰當中,一次次消滅居民的財富,實現再分配,否則的話金融創新瞎折騰還不如不折騰。現在很多人說對股市號稱場外的資金已經向菜市場大媽一樣等著那條魚在死,死了之後價格下跌。回想一下股市經過幾十年不斷地變革,最後消滅了大部分財富,轉移了一部分財富,它的普惠功能是在哪裡?反過來再想無論是PE,無論是信託、理財、P2P、數字貨幣,其實都值得思考。從普惠金融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做不到使得這個領域未來真正在最終有利於居民部門跟企業部門的福利改善,這個創新就沒有價值,我覺得還不如不折騰。反過來說我們從基礎保障的角度要多考慮點事,有時候避免瞎折騰,避免好事變壞事。

比如說新技術+金融安全與風險管理,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是值得思考的。新技術+信用體系的完善也是重中之重。新技術+其他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善,還有適應新技術的法律、制度、規則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前大家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都很興奮,但是這裡我所強調的是,如果這個環境、制度、軟硬各方面不完善的話,所謂的金融創新,包括一些打著普惠金融旗號的創新,還真不如不做。正如很多人都在後悔,為什麼我當年要把錢投入股票,近期大量的PE的LP也在後悔,為什麼我當年要做那麼多的質押,加那麼多槓桿。

需要探討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眾多普惠金融面臨的難題,以及想要解決的問題,都不是自身能解決的,甚至不是金融能夠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降低對金融功能的預期,降低對普惠金融的預期,讓它只是適度發揮合理的作用,我們今天希望金融解決很多問題,希望普惠金融解決很多的問題。但是小微企業、三農,特定的群體更多需要從金融之外著力,包括新的生產、新消費、新制度等等,這是討論普惠金融的時候必須理清的。

最後順便宣傳一下,我們的團隊剛剛出版了一本《金融科技運行報告》,裡面首次對於金融科技的研究框架系統地梳理了一下,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看一下。

以上做一個粗淺的分享,不當之處請大家多批評,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