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價值48億美元的溢價收購,能否重構全球資產管理行業格局?

博楓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 Inc)日前表示,公司已經與橡樹資產管理公司(Oaktree Capital Group)簽署協議,收購其62%的股權。此次收購擴展了博楓產品的業務範圍,

橡樹擅長信貸資產管理,投資風格獨特,以價值為導向,這些正是博楓所需要的。

按照協議約定,博楓將支付橡樹股東每股49美元現金,或1.077股博楓A類股,現金支付和股權支付將各佔一半。博楓公司發佈聲明稱,該收購案價值約48億美元。有分析認為,博楓此舉意欲挑戰資產管理行業巨頭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

“逆向投資”撞上中產崛起浪潮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總部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博楓(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在全球管理著約 3500 億美元左右的資產,其中在房地產市場的佈局佔比 55%。


價值48億美元的溢價收購,能否重構全球資產管理行業格局?


博楓全球首席執行官Bruce Flatt 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希望25年後,博楓在中國或大中華區的投資會增至其全球投資組合的三分之一”。

2018年7 月,博楓資產完成對上海金橋太茂與南翔太茂兩個社區購物中心的收購,具體交易金額未公開。

此前博楓在中國的佈局,以不動產為例,除了廣為人知的在2013年以5億美元入局瑞房新天地,佔據約25%的股份以外,其餘動作都相對低調。

當前,告別了過去簡單粗暴的開發模式,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進入下半場,不斷趨向於發達經濟體的訴求,後期的運營管理成為新一輪比拼的決勝關鍵。在全球多個發達國家都擁有不動產投後管理經驗的博楓,不管在資本或投資邏輯,提升資產盈利能力或滿足中產階層需求上,都佔有一定優勢。

由於中國政府自2017年起加強了對國內房地產的調控,加上資管新規的嚴厲落實,不少房企面臨資金斷鏈與融資困難的問題,大量外資瞄準機會,通過與國內本土企業多渠道合作的方式,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佈局。博楓投資上海新天地商業地產正是採用了這種合作模式。

告別過去盲目的高增長階段,今天的中國更像一個不斷趨向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體,投資機會變得更有價值,且更注重操作。

在亞洲市場小心翼翼探索了15年的博楓在多方面展示了自身的優勢,足夠的資本與成熟的投資邏輯將成為其開拓中國市場的強大支撐。

在投資邏輯上,博楓有著名的“逆向投資”理論——越是波動的環境,越是隱藏著最高潛在回報的投資機會。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是美國市場最為混亂的一年,無數資產低價拋售,彼時博楓購入了許多,如今盡是高位變現的機會。2017年,博楓在巴西和印度複製了這一模式,完成了100億美元的投資。

雖然中國市場也在呈現波動狀,但在博楓看來,和巴西與印度不同,博楓看重中國是因為這是一個具備強大成長性的市場,誰都想參與到這個巨大經濟體的發展中去。

“困境資產投資之王”的“困境”


價值48億美元的溢價收購,能否重構全球資產管理行業格局?


橡樹資本公司董事長霍華德·馬克斯

成立於1995年的美國橡樹資本管理公司,是美國八大私募巨頭中最年輕的一家,也是全球不良資產的最大買家,又被稱為“困境資產投資之王”。因為藉助2000年和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快速崛起,聞名華爾街。

橡樹資本掘金的不良資產市場是一個典型的變廢為寶的行業。以低廉的價格投資債臺高築或瀕臨破產的公司,卻又往往能通過重組使之起死回生,儘可能快地獲取高額回報。當然,他們還把避免損失擺在第一位,對任何一家公司的投資額不會超過總資產5%,而且投資優先債務、銀行貸款和債券等擁有強大追索權的債務。

投資不良資產有三個要素,首先是公司不明智的信貸,第二是無法償還債務的公司出現,第三是可靠的債務重組體制和法律機制。

橡樹資本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已有10多年曆史。從2004年開始,橡樹資本已在中國以股權投資的形式投資約8.5億美元。

2013年,橡樹資本正式涉足不良資產市場,作為首批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境外機構之一,在中國發行了不良債權基金。2013年11月,中國信達資產和橡樹資本訂立一份諒解備忘錄,共同投資中國不良資產及合作投資中國以外市場的不良資產。2015年5月,通過與信達資產的合作,橡樹資本在中國完成了首筆不良資產收購。

橡樹資本還幫助中國投資者進入海外的不良資產投資領域。2015年10月,上海橡樹一期海外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通過諾亞財富、宜信財富以及嘉實資本,完成了10億元人民幣基金的募集,投資於由橡樹資本管理的境外困境債務基金。

橡樹在股市方面一直表現平平。自2012年首次發行IPO以來,其股價上漲約61%,相比之下,該時段內標普500上漲133%。截至2018年12月,橡樹資產規模達1200億。自2015年牛市以來,其資產規模僅增長5%;而在同一時段,行業巨頭黑石集團的個人證券交易公司的資產規模增長40%左右。

“全球PE標杆”能否被超越?


價值48億美元的溢價收購,能否重構全球資產管理行業格局?


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

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在中國的捐款,以及中投集團對於黑石集團的投資,使得黑石集團在中國名聲大噪。很多第三方理財機構在推銷一些私募股權基金時,都會提到黑石集團的產品。在中國的高淨值人群中,黑石有非常不錯的品牌價值。

2007年5月,中國中投集團(CIC)宣佈投資30億美元(每股29美元)購入黑石集團9.9%的股份。2008年10月,中投集團宣佈追加購買黑石集團股份,其持股比例從9.9%提高到12.5%。

中投的投資時機不太走運。中投在2007年以每股29美元購入黑石股份。該交易剛完成不久,由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黑石的股價一瀉千里,從30美元左右一路下跌到個位數。這筆交易一直到7年以後(2014年)才回本。截至2017年4月,黑石集團的股價在31美元左右,僅比2007中投的入手價稍微高出一點點。

據黑石集團2018年3月1日遞交給美國證監會的年報(10-K)顯示,截至2018年2月16日,北京萬德福投資有限公司(Beijing Wonderful Investments)不再持有該公司任何股份,而北京萬德福投資有限公司正是中投公司為投資黑石集團而設立的法律實體。

而在此之前,根據黑石集團公佈的年報數據,中投公司已分別於2012年和2013年賣出了公司774.92萬股和2418.94萬股。值得注意的是,中投公司2012年賣出的股數與2008年逢低買入的數量完全一致,或可猜想為同一筆投資。


價值48億美元的溢價收購,能否重構全球資產管理行業格局?


黑石集團是全球大類資產管理機構,提供私募股權、不動產投資、對沖基金和金融諮詢等服務。2007年黑石完成IPO,成為了史上第一家上市的私募股權公司。

黑石集團創始人史蒂夫和彼得森,他們兩相差20歲,但是極其默契,華爾街說黑石之所以能夠那麼成功,就是這兩位元老完美的配合。年富力強的史蒂夫,充沛的精力和堅韌的毅力是黑石這個“生財機器”順利運轉的發動機。而彼得森在政界還有金融界深厚的人脈資源,是黑石的“潤滑劑”。

黑石最開始創立的時候只有40萬美金的啟動資金,靠併購業務起家,今天的黑石已經是全球PE行業的標杆。它的崛起是把“危機”轉化為了“契機”的超強的能力。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大部分的公司損失慘重,甚至倒閉破產,但是對黑石來說,卻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發展契機。利用這次危機,黑石在全球範圍內拓展了私募股權、信貸、併購重組的諮詢業務,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呈現了指數級的增長。

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市場的動盪和錯配,會有很多公司有借貸的需求。黑石在2008年1月就宣佈要收購GSO公司。GSO擁有1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黑石想和私募股權、對沖基金、房地產等業務形成互補,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兩個月以後收購完成了,黑石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信貸平臺之一,信貸業務板塊得到了強化。

黑石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憑藉充足的資金,全球化的事業,不但在危機中存活下來了,而且還發了一大筆財。黑石在信貸、房地產、私募股權等領域開疆拓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營收和管理資產的規模都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從此走向了巔峰。

在美國排名前50的公司和養老基金中,72%都在黑石有投資,其中85%的投資者都持續投資黑石。

2017年12月28日,黑石宣佈,其在中國上海的外商獨資企業黑石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成功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這將允許該公司為中國的合格機構及高淨值投資者提供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

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子公司(PFM WFOE),即境內設立、境內募集、境內投資,不涉及跨境資本流動,是落實中美、中英有關對話成果、兌現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承諾的具體舉措。

一般來說,國際資管在中國內地設立PFM WFOE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成立WFOE(外商獨資企業),第二步是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且登記完成後六個月內必須備案首隻基金產品。

黑石多年來透過不同的投資計劃佈局中國市場,亦通過滬港通及深港通計劃,以及發行兩隻為中國高淨值投資者而設的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投資產品,參與中國市場。

…………

博楓資產業務領域涵蓋房地產、基建、個人證券和可再生能源;橡樹資產在業界以減值資產投資著稱,債務資產佔其管理資產的七成左右。

收購交易完成後,博楓旗下掌管的資產規模將達4750億美元;而黑石集團的這一數字卻已高達6500億美元。雖然博楓與黑石集團在管理資產規模方面還有差距,但隨著此次收購的完成這一差距正在縮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