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每一样事物的取名总有它的依据,就如人的起名,先是从八字入手,分析五行关系,然后分析汉字的五行,合理组配,保持到命理平衡,最后考虑理数关系。而地名的命名也有它的因素,包括它的方位、历史、典故等。那么浦北县23个镇圩和村圩的命名又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小浦就为寿乡的小伙伴们一一道来。

1

小江圩

浦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境中东部小江河西岸,以江得名。在明末清初时建村庄,清宣统年间(1909—1911)建街集市。初名岭岗铺,1925年改名小江村。因东西有小江河(清代时又叫古榄江)环绕,地形似船状,江小而长,故名小江圩。

2005年之前,小江镇全镇总面积24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浦北县撤销江城镇、樟家乡,并将江城镇全部村委、樟家乡部分村委合并入小江镇(其中:原樟家乡的樟家、合群、公家、长田、梅江5个村委并入了小江镇;居木、新丰、日新、高坡4个村委并入了龙门镇),小江镇从3个社区、3个村委的小镇一跃成为3个社区、31个村委的大镇。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2

张黄圩

张黄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南41公里,张黄江东岸。据传说,明朝景泰年间,有张、黄两姓从合浦坟地迁来,开设小茶亭和店铺做买卖。后来聚居的人逐渐增多,四邻八乡集中于此做买卖,便成小圩,于是以“张黄”两姓取名,故名“张黄”圩。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3

寨圩

寨圩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北42公里。据《合浦县志》记载,寨圩明代称归德,后称永平司。明成化二十二年间(1486年),因地方盗寇占山为巢(也叫寨),争霸于市,寨圩由此得名。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4

福旺圩

福旺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北19公里。明末清初,大量人口从福建移居此地,遂成圩市,因地靠江湾石处,始名“石儿湾圩”。后为纪念祖籍福建,并取生产、生意兴旺之意,改名“福旺”至今。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5

龙门圩

龙门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南15公里。明末清初龙胜人始居,村前两侧山岭对峙如门,故称“龙门”。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6

安石圩

安石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南50公里。相传很久以前,有个仙子赶着一群仙牛在此经过休息,因睡着了,到了天亮牛赶不动了,后来变成了石头,其中有三块石头象牛一样架在一起,似人工安放的一样,人们称为牛架古(现尚存),“安石”由此得名。1600年有一吴姓从高吴村迁来,以蒸酒卖为业,后来众群集于此做买卖,遂成圩场。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7

石埇圩

石埇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南65公里,南流江西岸。清乾隆八年杨氏从福建移居,后又有莫、容氏来居,于在南流江畔。因江边有大石头甚多,西与汤湖埇、旱埇、塘肚埇相邻,故名“石埇”。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8

泉水圩

泉水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南53公里,南滚江北岸。1946年端午节,由一叶姓从木棉村到此定居,遂建圩场。在民国年间,该地松树成片,泉水川流不息地汇入南流江,故名“泉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9

江城(枫木坪)圩

江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东西0.5公里。过去村西长有几棵枫树,故名枫木坪。1961年公社驻在小江镇,故称小江公社,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更名为红旗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江城乡,迁移枫木坪。名意因该乡驻地所墨守成规在县城,而其大部分土地公布在沿江两岸,故以“江”和“城”取名“江城镇”。

2005年,浦北县撤销江城镇,全部村委并入小江镇。从此江城镇逐渐淡出浦北人眼里。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10

樟家圩

樟家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南14公里处。1981年成立樟家公社同时组建圩场。地形呈长蛇状,在合浦水库边缘,樟家村附近,故名“樟家”。

2005年,浦北县撤销樟家乡,其中将樟家、合群、公家、长田、梅江5个村委并入了小江镇;居木、新丰、日新、高坡4个村委并入了龙门镇,从此樟家乡在行政上开始消失。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11

大成圩

大成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西南69公里。相传民国年间,现镇政府驻地原是一片数千平方米的草坪,中央有一棵参天古榕,是合灵两属来往经过之地。两县挑盐、担米卖的人经常在这棵榕树下集结交易,附近村民在此开设“当铺”和客栈。久而久之,大家纷纷建房开市场。成圩当天,有人赋上一联“大来大去大成圩,成来成去大成市”,“大成”因而得名。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12

白石水圩

白石水镇政府所在地,在县城西南63公里,武利江东岸。明末初成圩,因江畔拐弯处有白石岭,故名“白石水圩”。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13

北通圩

北通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西南40公里,武利江东岸。群众流传说古时有一仙人把石头直到武利江上游,天亮了,大石停在江心,再也不动了(指现在镇政府宿舍大楼后江中石——鸡心石),堵塞了北上的商船,故称此地为“北塞”,于1773年建圩,并取名为“北塞圩”,后来经商的人多了,认为北塞的“塞”字对生意不吉利,便把“塞”字改为“通”字,北通由此得名。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14

三合圩

三合镇人民政府所在地,1984年底从北通镇分出,位于浦北县城的西部,东与江城镇相邻,西与灵山县的新圩、佛子镇交界,南与北通镇毗邻,北与福旺镇接壤,相距县城19公里。1480年从旧圩坡迁来,始由范、杨、李三姓合伙建圩而得名。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15

乐民圩

乐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西北57公里,初建于1646年,扩建于1668年,清光绪三年(1911年)成圩。传说当地居民历来有爱唱歌、对歌的习惯,常用有三五成群的乡民在“三帝庙”(今天镇政府所在地)大榕树周围对歌,听者甚多,热闹非凡,人美称它为“乐民”,自此,乐民在流传中没用下来。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16

六硍圩

六硍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东北75公里。相传宋朝年间,有一藩皇在北坡建一座皇都,触犯了朝廷,为躲避皇兵追捕,把六缸银埋在地下,后在此建村,称六硍 村(现粮所地方),1381年人群集于此做买卖,逐成圩场,改称“六硍 圩”。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17

平睦圩

平睦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东北95公里。据相传,1380年有外来人迁居至此,1840年逐渐扩建民房,做小买卖,1900年建成小街道成为当地群众的交易中心,因买卖热情,相互间和睦共处,平等待人,受人称赞,故取名“平睦圩”。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18

官垌圩

官垌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县城东北67公里,四面环山,在明朝万历年间(1586年),有一武官黄氏为民除害,民众称为“山官王”,后人设立庙宇作纪念,官垌因而得名。1901年后逐步成圩。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19

历山圩

官垌历山村委驻地,在县城东北57公里。1881年建圩,因驻地旁有大历树,故名“历山圩”。

20

土东圩

寨圩土东村委驻地,在县城北50公里。传说在明朝年间,杜氏从贵州县移居建圩,先以杜姓取名杜久,后姓氏增多,改称“土久圩”,后为美其名,又改为“土东圩”。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21

博学圩

北通镇博学村委驻地,在县城西南27公里,聚落在武利江上游西面。村民于1666年从灵山新圩来居,后逐渐成圩。驻地形似白鹤,故名白鹤圩,后因为言谐音,改称“博学”至今。

22

古立圩

福旺镇古立村委驻地,在县城西北35公里。1720年建圩,因古时有人在此卖笠,原称古笠,后改称今名。

23

马兰圩

龙门镇马兰村委驻地,在县城南25公里。明末成圩。据民谣:大马赶小马,赶到马栏就是家”。另一传说是此地因养马致富而得名。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23

横岭圩

六硍镇横岭村委驻地,在县城东北89公里。明末年间,群众群集于此自由买卖,遂成买卖场所,因驻地于材料费岭上,故名“横岭圩”。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公益宣传

知否?知否!浦北23个圩名有来头!

脱贫榜样

王家强:身残志坚的“脱贫摘帽”人

┣ 吴德邦:“富硒米”铺就富裕路

┣ 潘振光:发展多种经营 日子更有盼头

┣ 陆荣邦:脱贫致富路上的养鸡人

┣陈书德:脱贫路上不服输

┣刘金贤:自强不息,养猪致富

┣张月伟:归家敬老 自强脱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