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我们知道,今日的云南始于1260年忽必烈所设的“云南行省”,政治中心也是那时候起迁去了今天的昆明。

在这之前,自南诏国(唐)统一“六诏”到大理国(宋)执政的五百年间,云南的政治中心一直就在大理洱海一带,并非当时的中央政权管辖范围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大渡河激流汹涌、两岸万仞高山,本是天然的边界要塞

唐和宋都没能将云南“收归宇内”,不是因为皇帝讨厌云南,而是两地间有“大渡河”东西切割,实在让他们难有作为。唐朝就干脆以大渡河为界划分彼此,只图西南安宁就够。

事实上,唐朝的这个算盘打得并不如意,倒是宋与大理之间就一直相安无事。这一前一后的大相径庭,竟然还是因为大渡河......而且这大渡河,其实一直就不算是宋与大理之间的边界!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示意图中,大渡河沿线的边界区域全是高山峻岭了

目前所见的宋代版图上,大理国与四川之间“表面上”确实也是以大渡河为界;不过认真细究下来,这边界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宋与大理从来就没有如此界定过,双方只是“约定俗成”地沿用了唐与南诏的边界而已,而且有宋以来都没有得到过官方的正式确认。

这样的“糊涂”边界下,宋朝与大理竟能安然相处了几百年,确实让赵匡胤的“未卜先知”多了几分传奇色彩(详见“宋挥玉斧”典故)!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赵匡胤:谁能证明我干过这事?

人们常以“宋挥玉斧”来描述这段边界的界定过程,不过这只是传闻,并非正史所载;边界划分这样重要的事情,真有此事的话是不可能没有官方记录的。

相传,北宋平定后蜀后,宋将王全斌向赵匡胤请示“是否需继续渡河(大渡河)南进大理”;赵匡胤就随手拿起用来压住地图的玉斧,在大渡河区域一指说“此外非吾所有也”,于是宋朝的统治范围就到大渡河前截止了。大理与宋没有藩属关系、也不往来,自此就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大理以佛治国,如此“边界”符合双方利益

该传闻其实是后人所杜撰,用以掩饰宋廷在开疆拓土上的无能罢;即便当时的赵匡胤有意南取大理,由于政权初定,北方有契丹等强敌正恃机待进,他其实也无力南北兼顾、多方树敌,是以“暂时”放弃了南进计划。

不得不说,大理也确实以“平和”的态度回应着赵匡胤的罢兵,这才成全了他的这个“传奇故事”,把他的未卜先知说的跟神似的。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遭遇汛期,大渡河两岸货物经常堆积至废

唐宋时期,云南与内陆地区的往来通道主要以蜀中方向为主,因为东南方向的陆路要翻越广西的无数大山,山里蛮夷为患,更为不便。《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多次往返大理与宋朝之间,走的也是蜀中方向的通道——渡河是必须要有的操作。

由于大渡河汛期不定,两地间交通隔绝是常有的事,民间商贸来往尚且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更大受影响了。唐朝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因此才被赵匡胤“引以为戒”、不敢贸然南进。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唐玄宗:南诏虽是白眼狼,不过万国来朝不能没它呀!

当初,南诏国是靠依附唐朝(738年、玄宗时期)才统一的“六诏”。成为西南独立国家后,夹在吐蕃与大唐之间,南诏国王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虽因各种矛盾成因,唐朝与南诏之间曾多次发生战争,但南诏的“归唐”之心却从没灭过,云南第一碑“南诏德化碑”,就记录了南诏与唐朝历次战争的缘由、表明了叛唐的不得已和希望与唐和好的愿望。

虽如此,唐朝因历次与南诏作战,仅“安史之乱”前就已折损过十三万人(751年,鲜于仲通征南诏损六万;752年,李宓征南诏,七万军队全军覆没)。“安史之乱”后,唐朝虽没再进兵过南诏,但还是因南诏的缘故多次与吐蕃、安南等国交战……。

如此“藩属”,如此利害关系,赵匡胤绝对算得清楚。他知道,即便攻下了大理,得来的也只是唐与南诏般的“藩属关系”而已,于己无益,不如就让大渡河“虚拟”着这样一条边界,大家都不说破就彼此相安无事!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有城就有关,设城池本是南进大理打基础的一步

因为唐朝的“教训”在前,几乎整个北宋一朝都是不爱搭理大理国的,一直到了1115年(政和五年),要面子的宋徽宗“终于”答应了大理的请求,正式建立起藩属关系。有了这层隶属关系后,有大臣就建议在大渡河“以外”的区域(即大理国境内)设置城池,以便开展互市(背后之意其实是为南进大理打下个据点)。

这时就有怕事之人害怕打破西南150年的安宁、搬出当年“宋挥玉斧”的故事打消了宋徽宗的想法。后世史学家们认为,真正的“宋挥玉斧”故事,其实正来源于宋徽宗时期,本质是为了避祸、避战,因为北方的金国已够让他们分身无暇了。其后的南宋求和出了名,对于西南的大理,就更乐于此“太平”现状。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段和誉(大理宪宗):对赵家老大要敬重,但对安南这样的不听话小弟还是要教训的

因为宋朝自身的原因,大渡河这边界一直“若有还无”地存在着,宋朝不攻大理、大理也就不惹事。有人据此说这是因为大理国力远不如南诏,所以才让宋朝避免了唐朝之亏。甚至有人说大理国对宋“欲寇不能、欲臣不得“,这么说可要提防段誉的乔老大揍你哦!

事实上,大理曾多次对安南和缅甸远征,其军队的山地作战能力绝对延续了南诏的态势,若要对宋开战,宋朝绝对讨不到好处。大理之所以一直保持克制,只是其内部治国理念决定而已。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很长时间里,这样的画面原来也属“外国风情”

自南诏统一云南地区到1253年大理灭国,云南已有五百年“不受待见”的日子了。尽管云南地区长期“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人口文化上与中原地区同源同宗,但在历史上,它却一直只能被划入“列国”范畴,与唐宋周边的西域国家无异,这让国人心理上实在不好接受。

这五百年间,大渡河一直默默充当着屏障角色,“藩属”过程中的数度跨越,从未改变过它的存在性质。

大渡河从来都不是宋与大理的边界,云南因为它被冷落了五百年

有了泸定桥的大渡河,依然还是天险!

忽必烈南攻的时候,由于中部有襄阳,西部有四川及这大渡河,最后只好采取了“元跨革囊”大迂回进入云南的方式,这才完整接管了大理国的政权版图,为今天的云南省奠定了基础。不过,我们须知道的是,当时的“云南行省”可比今天大得多了!

清康熙时期,大渡河上终于建设了泸定桥,两岸间的往来才首次不再依赖渡船,但作为军事天险,我相信这会是永久的!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