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千億細胞治療市場面臨變革,CAR-T該算藥品還是生物技術

細胞治療作為一種新型治療方式,對癌症等重大難治疾病的治療具有突破性意義,幹細胞、免疫細胞以及其他體細胞治療技術被證明可以取得化學藥、靶向藥等無法取得的療效。公開數據顯示,全球細胞治療市場近年將達到數千億美元。

這一市場正面臨變革,國家衛健委3月29日最新發布的《關於徵求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試行)》(下稱“草案”)解讀中明確,體細胞治療轉化應用項目備案後可以轉入臨床應用並進行收費。

第一財經記者留意到,就在一個月前,國家衛健委曾公佈《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旨在規範生物技術的臨床階段研究和轉化應用。

從內容上看,這兩個文件一脈相承,最新公佈的草案在細節和實際操作上給出了更明確的信號,業內對所涉及的醫療機構自行研發製備並在本醫療機構內開展體細胞治療、細胞治療管理是否實行雙軌制、細胞治療監管部門的歸屬等問題最為關心。

千亿细胞治疗市场面临变革,CAR-T该算药品还是生物技术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業內最關心的是《徵求意見稿》第十二條指出,擬從事臨床研究活動的機構,應當是三級甲等醫院或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這就意味著,如果該意見稿通過,醫療機構將可以自行研發製備並直接在醫療機構開展細胞治療臨床研究。

而最新草案的發佈更明確了這一點,體細胞治療轉化應用項目備案後可以轉入臨床應用,由申請備案的醫療機構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的要求,向當地省級價格主管部門提出收費申請。

西比曼生物技術有限公司CEO劉必佐對記者分析,中國的癌症患者數量很大,但目前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有限,而且目前細胞治療的費用比較高,所以衛健委這樣做的出發點是支持年輕科研學者創新、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

但是劉必佐也表示如何規範化管理、如何保證藥品質量和安全還有待研究。他舉例說明,例如醫院既是用藥單位,也進行相應研發生產,是否會出現自賣自誇的現象?不同醫院資質有差異,如何利用同樣的質量標準和體系進行管控,從而保證患者的安全?“如果很多問題不解決,則會破壞整個行業的創新土壤和發展環境。”

百富投資總監強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美國細胞治療費用很高,一個病例至少要花費40萬美元,這種商業模式下讓國內患者用上細胞治療很困難,衛健委為了儘快以合理價格讓國內患者使用,所以開放了醫療機構備案後收費的模式。

“這造成了細胞治療領域雙頭管理情況。一方面,藥企要花大價錢建立GMP流程,做臨床實驗,接受藥監局嚴格監管;另一方面,醫院可以較低標準生產細胞進行治療,只要到衛健委備案。兩類參與者走的路徑不一樣,這會造成混亂。”強松表示。

CAR-T療法是藥品還是技術

2017年底,《細胞製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的出臺,重新啟動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究和註冊申請,並對擬作為藥品進行產品化、產業化生產的細胞治療產品所需具備的條件作出詳細規定,符合相關規定的產品即可上市。這被業內解讀為細胞治療政策上的轉折點。

據記者瞭解,新政發佈後,我國共有多家企業拿到12張CAR-T臨床批件,包括南京傳奇、藥明巨諾、復星凱特、恆潤達生等生物科技公司,其中復星凱特成功通過技術轉移建立了細胞治療產品製備的全套GMP生產線。此次《徵求意見稿》中所定義的生物技術也被業內關心,前兩年已經明確作為藥品管理的細胞治療是否會實行雙軌制管理?

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王立群表示,細胞治療有高危和低危之別,國際上已經有明確的分類管理路線圖,高危產品必須按藥品監管審批。CAR-T細胞治療,因為涉及細胞體外基因修飾、激活擴增處理,達到需要的劑量並完成製劑,整個生產過程需要嚴格監控,保證無菌,即時檢測和放行檢測等。顯而易見,CAR-T是高危產品,須按藥品來申報和監管。

“如對細胞治療產品以雙軌制進行監管,可能會導致行業質量標準以及臨床研究規範的混淆,影響行業的規範化健康發展。對於患者而言,只有在嚴格監管下的CAR-T產品才能保障臨床的安全和有效。”王立群認為,“如果衛健委的標準比藥審中心低,會動搖立足高投資高質量開發細胞治療產品企業的決心,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剛形成的藥監管理也就形同虛設,好的細胞治療便不能像其它藥物一樣廣泛應用於臨床,與lCH(人用藥品註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要求和國際接軌相偏離。”

全球範圍來看,CAR-T吸引了許多生物技術公司和大型製藥公司關注,國內亦有一批本土創新公司盯住CAR-T,發力細胞療法。公開數據顯示,國內有超過130家公司正在開發細胞和基因療法,涵蓋CAR-T/T細胞受體療法(TCR-T)和腺相關病毒(AAV)到溶瘤病毒。

北京藝妙神州醫藥科技有限公司CEO何霆表示:“無論怎麼管,都是為了支持行業合規合法發展。從行業的健康發展角度來講,雙軌制應該謹慎,否則可能導致本質同樣的技術應用標準有高有低,帶來的是更大的療效和安全性風險,最終後果只能是患者和支付方買單。”

醫藥投資領域對新草案有何反應?強松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從藥企新增項目和投資者角度講,肯定會被打擊到積極性。清晰的發展路線出現了變數,參與者不同等的市場地位會挑戰整個行業的商業邏輯。但是,有比較明確臨床地位的藥企細胞產品,會保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