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發現中國松露

發現中國松露


發現中國松露

譚 新 培


中國松露最近十多年來受關注的程度一直在上升,有不少人覺得很納悶,這麼好的東西深藏中國西南,為什麼就一直沒有沒發現呢?這個問題說來話長,不是沒有被發現,而是東西方地域不同,文化各異,對物種的認知和喜愛程度不同罷了。

在川滇兩省交界的會理縣一帶,古時稱松露為“無娘果”、“無娘藤”,因為當地百姓一直把它看作植物,但卻又找不到它的苗與根,無根無苗就像沒有媽的孩子一樣,於是,大家就把這種黑不溜秋的果狀東西叫作“無娘果”了,會東縣也有叫作“黑茯苓”、“松毛茯苓”的。這一帶是多民族聚居地,會東、會理至攀枝花彝族較多,雖叫彝族,但與大涼山的彝族不一樣,有的叫紅彝,有的又叫俚濮彝族。他們居住在山上,進山放羊,偶爾會在落地的松針(當地叫松毛)下發現松露,俚濮彝語讀作“阿麼末遮給梅塞”(漢語意為“仙果”),漢族叫它“無娘果”、“無娘藤”,無爹無娘,沒有根,沒有藤,它從哪裡來?俚濮彝人認為它是太上老君犒勞百姓撒下的“仙果”,能強身治病。

會理縣,古稱會無、會川,因“川原並會,政平頌理”而得名。過去會理縣管轄區域很寬,北至德昌,西至安寧河東岸,南至雲南永仁、祿勸,東括今會東縣全境。會東縣建立於1952年7月1日,因地處會理縣東部而得名,原屬會理縣管轄。松露雖然一直生長在這裡,但從食材的角度,這裡的人們似乎並不善待它,口感似木頭,氣味很怪。這裡的百姓一直認為松露是中藥,雖然入藥使用,也僅限於滋補調養身體而已,大多燉雞、燉排骨豬腳食用,算不上靈丹妙藥,於是,它就長期沉寂於大山之中了。

發現中國松露

古城會理

發現中國松露

中國金松露


松露學名塊菌,英文Truffle,拉丁文Tuber,屬盤菌目塊菌科,是一種名貴的大型地下真菌。中國最早發現有塊菌並有學術論文記載是1985年劉波教授在山西太原發現塊菌的分佈並定名為太原塊菌 ( T. taiyuanense Liu ),為我國的首次報道。這是塊菌一詞較早見諸中國報端雜誌,是學者們認為比較科學的名稱,真正大面積的發現商業塊菌(松露)是1986年後。

1987年秋季,曾在會東縣下鄉並在縣科技部門工作的張大成發現當地稱為“無娘藤”、“無娘果”的一種東西屬地下真菌,也就是今天的松露(塊菌),張大成把會東塊菌報告給山西大學劉波教授,劉教授派他的碩士研究生陶凱到會東採集了松露(塊菌)標本,陶凱、劉波、張大年在《山西大學學報》1989年2期發表了《塊菌屬一新種》的論文,本文報道了釆自四川省的塊菌屬Tuber的一個新種,定名為中國塊菌Tuber sinense K.Tao et Liu sp.nov,也就是“中華塊菌Tuber sinense”。

1988年10月會東縣科協把發現的塊菌標本送至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用菌專業協會,後轉交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卯曉嵐教授協助鑑定,1989年6月卯曉嵐教授親筆回覆,鑑定出“夏塊菌”和“腸曲塊菌”兩種。

1989年11月,時任中科院瀋陽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兼瀋陽食用菌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的王雲老師經四川省攀枝花市到會東縣考察松露(塊菌),現場參觀縣科協收集的塊菌標本,並留證領取品種標本6個,1990年3月出證回覆,鑑定出:發現“川滇松毛茯芩”和“民德塊菌”、“馬頭山巨孢塊菌”3種。

1990年張大成和王雲教授一起在《中國食用菌》1990年2期上發表了《中國塊菌及其生態研究》一文。本文描述了中國塊菌(Tuber sinense K.Taoet Liu.)的形態特徵和它的生態環境。

1991年11月,王雲和李子平共同在《真菌學報》1991年4期發表《中國塊菌屬一新種》的論文,本文描述了塊菌屬(Tuber)的一個新種,巨孢塊菌(Tuber gigantosporum),這一新種1989年採於四川省會東縣。至此,中國松露養在深山人未識,一朝名聲震中外,會東縣成為中國松露(商業塊菌)最早發現地。

1998年11月,在中科院真菌地衣開放實驗室資助下,王雲老師參加了在意大利斯波來託Spoleto召開的第二屆世界塊菌Congresso International sul Tartufo.大會,宣讀了《中國塊菌研究初報》,報告了五個中國產的塊菌種,“遼東塊菌”作為一個新種是這時發佈的。


發現中國松露

王雲(左三)、會東科協李主任(左二)、李子平(中)、張大成(右二)(王雲老師提供)

發現中國松露

1989年11月王雲老師(左二)在會東調查中國塊菌(松露)時與張大成(右一)及菌農合影(王雲老師提供

發現中國松露

1989年11月王雲老師王雲、張大成在會東松露產區(王雲老師提供)

發現中國松露

1989年11月,在會東縣用十分簡陋的設備分析塊菌(松露)樣本。(王雲老師提供)

發現中國松露

1989年會東發現的中華塊菌(王雲老師提供)

發現中國松露

1989年會東發現的中華塊菌(王雲老師提供)

【王雲教授關於此文覆函】

譚老師: 你的文稿中關於我1989年11月到會東調查塊菌一事,下面敘述為實。11月經渡口(今攀枝花市)到會東縣,得到會東縣科協的大力幫助,在張大成幫助下考察了會東已知的塊菌產地,包括中華塊菌Tuber sinense的模式產地,採集到珍貴的塊菌標本,塊菌菌根和植物土壤樣品。同時查閱了會東縣誌等可以查到的地方文獻,訪問了當地老中醫和老人,查訪有關會東採食塊菌的歷史文化。會東縣誌等文字材料沒有任何關於塊菌的記錄。從當地群眾獲知,會東採食和在集市上出售塊菌歷史久遠,當地百姓把塊菌稱無娘藤,松毛茯苓,隔山撬等很形象直現的可愛的名稱。同時把它當做藥用,醫治身體虛弱,胃口不好等。這期間會見了李子平先生,感謝他無私提供的科協收集的一些塊菌樣品。1990年回覆感謝會東科協,信中初步提出可能有巨孢塊菌、民德塊菌和黃沙灣塊菌等新種。1991年我和李子平發表了巨孢塊菌一種。2002年把另外兩個做為一個新種,即會東塊菌發表。1990年我和張大成一起在《中國食用菌》1990年2期上發表了《中國塊菌及其生態研究》一文。

1990年,經過中科院瀋陽生態所的西德博士生瓦爾特.荷爾曼 Walter Herrmann 出口了十公斤中華塊菌(松露)到西德,回饋反映良好,歐洲市場接受我們的塊菌(中國松露)。當時,瓦爾特.荷爾曼告誡我,最好不要大規模開發中國塊菌(採挖不當會是毀滅性的災難),不然……今天看來真是一語成讖啊!!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中國塊菌出口歐洲後,引起轟動。歐洲學者對中國塊菌的種類問題很重視,又看不到中國文章,1995年法國專家Fourre來信和我討論歐洲與中國塊菌種類問題,最後確認有兩個種,一個就是中華塊菌Tuber silence. 認為和法國黑孢塊菌很近似。另一個近似於歐洲的凹陷塊菌,Tuber excavatum,是一個未知的新種。數週後,西斑牙的Manjon等歐洲塊菌專家也收到了中國塊菌樣品,一類鑑定為印度塊菌,另一類是未知的有凹陷的種。這個末知的種就是“會東塊菌”,我和張大成在會東考察時發現的,當時新種的稿件已經寫好,送給我的老師Jim Trappe 審閱。後來,西斑牙的塊菌專家Manjon等和我聯繫,一致同意共同發表這個新種,我把我的手稿提供給他們,最後在1998年發表了《會東塊菌Tuber》。

發現中國松露

2012年12月,第二屆中國國際松露節期間筆者夫婦與王雲老師夫婦合影。

發現中國松露

圖為會東縣遠眺

補白:

也許是中科院瀋陽生態所的西德博士生瓦爾特.荷爾曼 Walter Herrmann將中國發現松露而且品質不錯的消息在德國業界傳開,1991年冬天,一位敏銳的德國商人嗅到商機,來到四川會東,拿著一個黑不溜秋的果狀東西找到會東縣土產公司經理劉德忠,問可以買到嗎?正在現場的會東藥材收購商楊遠朝聽到後說:“這叫無娘果,山上多”。第二天,他們在會東縣水泥廠後山上找到一些,於是就發動老百姓去挖,當時才20元一公斤就賣給德國人了。後來,楊遠朝又在雲南會澤縣、華寧縣等地發現,後面幾年價格一路高漲,最高到600多元一公斤,後不見德國人收購了,1996年後又回落到最初的20元左右一公斤。

九十年代中後期,有少量的中國學者開始研究塊菌(松露),2003年四川省攀枝花市林業局跟四川省林科院洽談院地合作時引入四川省與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區合作中的“塊菌人工仿野生技術援助”項目,攀枝花市政府開始重視塊菌(松露),這也是中國松露產區政府最早關注松露產業發展。2008年,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四川攀枝花市“中國塊菌(松露)之鄉”稱號。2007年後松露價格小幅上漲,直到2010年12月首屆中國(攀枝花)國際松露節成功舉辦後,松露價格一直上漲到現在。

發現中國松露

中國黑松露

特別感謝遠在新西蘭的王雲教授提供的圖文史料,同時感謝金松露公司、楊遠朝、陳賓先生、會東縣相關部門提供資料及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