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始皇死后,公子扶苏被赐死,为什么不反抗?

历史漫话


反抗的结果是什么?扶苏反抗了,马上可以杀了传旨的太监,然后呢?就只能发兵咸阳了,因为杀了传旨的人,跟造反没区别了,杀了他就成了叛军,就只能造反了。

如果秦始皇没死,他们大概率是不敢造反的,如果知道秦始皇死了,他们反抗还是有可能的。

这样,就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蒙恬对这只军队的控制力怎么样?这只军队是军阀化的军队,还是蒙恬就是个武将?

如果蒙恬是个军阀,手下将领都是他一手提拔的人,他们成了利益共同体,那自然能反抗了。

如果蒙恬只是个武将呢?手下将领都是朝廷或者秦始皇任命的,那其他人还等着踩着蒙恬的人头往上爬呢,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太监带着囚车就能把蒙大将军抓了,因为他就是个武将,而不是军阀。

一个武将、一个皇子,能翻起什么大浪?

如果蒙恬支持扶苏造反,其他人不支持,他们也只能乖乖受死了。





中国通史视频


扶苏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没有能力反抗!

秦始皇死后的利益格局。

秦始皇死后,帝国分为三大利益集团。  

第一强大的利益集团,就是秦始皇的直属班底。他们以赵高、李斯为代表人物。而基于他们的共同利益,就是拥立一个弱势的皇子继承皇位。  

第二强大的利益集团,就是强势皇子的直属班底。他们以蒙恬为代表人物。基于他们的共同利益,他们自然希望扶苏继承皇位。  

第三强大的利益集团,就是皇族利益集团。他们以始皇帝的二十多个子女为代表人物。而基于他们的共同利益,对皇位继承人的人选,似乎是不明确的。因为,强势皇子继位,弱势皇子继位,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好处,也没有明显的坏处。  

为什么扶苏蒙恬集团会出局,因为不符合赵高李斯集团的利益。

如果一个弱势皇子继承了皇位,那老皇帝的直属班底,就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他们的既得利益,就不会因为新皇帝上台而改变。如果一个强势的皇子继承了皇位,强势皇子的嫡系人马,自然会全面接管老皇帝的直属班底权力。在这种背景下,秦始皇的直属班底,绝不会希望公子扶苏继承皇位的。表面上,始皇帝的长子扶苏,是死于赵高、李斯两个人手里。实际上,他是死于秦始皇的直属班底手里。


为什么扶苏无非反抗,因为没有能力反抗!

我们总觉得,扶苏不能继承皇位。主要是源于他轻信李斯、赵高的假圣旨。其实赵高、李斯敢派人到军队里,逼令扶苏、蒙恬自杀,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反抗中央政府的力量。  

因为,始皇帝的直属班底形成了某种默契、共识,他们自然可以拥有秦始皇一样大的权力。因为,帝国中央政府的命令,就是从他们那里发出;因为,帝国的主要军政资源,就集中在他们手中。公子扶苏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强势皇子),自然丧失了与赵高、李斯对抗的力量。失去这种背景下,李斯与赵高,哪敢派人深入蒙恬、扶苏的大军中,逼令蒙恬、扶苏自杀呢?

蒙毅在权力中枢举足轻重,还有强大的家族为后盾,蒙恬更在军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却不能有所作为,任由赵高、李斯的宰割,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忠义可以解释。因为普遍军政大佬,都为了保证既得利益,所以希望胡亥的皇位稳定,而支持赵高、李斯。而,蒙恬、扶苏手下的高级属员,都是源于始皇帝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所以,蒙恬、扶苏虽然拥兵三十万,却无法用他来对抗中央政府的。  


公子天行健


公子扶苏没有反抗这个问题的确很具有讨论性,在小莫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的时侯,就有了同样的困惑,随着对历史的了解,小莫终于找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公子扶苏手中根本就没有兵权,他到上郡去只是以监军的身份,而掌握兵权的蒙恬又对皇帝非常忠心,面对自己也要被赐死的遗诏,他仅仅选择了向秦二世“请旨”的做法,沦为阶下囚,把自己变成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最终难逃一死。

除此之外,小莫还总结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其一,秦朝的法令严明,几乎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抗旨,更何况从小接受法制教育的公子扶苏。秦始皇是在出游在外时染病去世的,当时身边只带了亲近的一小部分人,而近侍赵高拦截了始皇传位公子扶苏的诏书,并与李斯一起做了严格的保密工作,使得旁人都以为始皇帝还在活着安排身后事。

之后,赵高连同胡亥伪造诏书,并假借始皇之名颁布遗诏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使用的都是真的印章,按照先前秦国的律例,看到这样的诏书是如同见到皇帝的,这是物证,除此之外,还有前来送诏书的使者做人证,仁厚的公子扶苏就相信了诏书的真实性,之前秦始皇杀害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不乏秦国的贵族,扶苏也就没有对父亲要杀自己的做法存疑。

其二,扶苏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长久的忠君孝父教育荼毒了他的心灵,让他丧失了一般人的思维能力,而且他和父亲秦始皇在不久前是有过矛盾的,他内心觉得自己让父亲生气发怒已经犯下了不孝的过错,余怒未消的父亲讨厌他也是应该的,只不过这其实是扶苏对秦始皇的一种误解。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素来以仁德著称,性格随和,待人友善,但不是老好人那种,经常向他的父亲嬴政提出许多建议,只是政见与他的父亲略有相悖之处,其实这与两人的身份有关,皇帝只有果断决绝才能坐稳江山,当扶苏再次反对他“收天下之兵”“焚书坑儒”时,他觉得这个儿子太需要锻炼了,为了磨炼扶苏的性格,让他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 ,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名义上是发配,可明眼人都能猜到这是一种历练,是要将皇位传给他的节奏,赵高明白这件事,所以就用假诏书来害他的性命,蒙恬明白这件事情,于是劝扶苏不要自杀,而扶苏却沉浸在“要听父亲的话”的悲痛中,流着泪自杀了。


我是小莫


小莫侃历史


你好!我是影子,感谢提问!您想问的应该是公子扶苏为什么没有反抗把!下面我来谈一谈,望采纳!

1.扶苏名不正言不顺。在这之前,秦始皇并没有在宫里,而是在外游玩,而且秦始皇没有定下太子是谁。赵高等人在胡亥发假诏书赐死扶苏之前,就已经下了另外一道假的诏书,内容是立胡亥为太子。那立胡亥为太子的这个消息被扶苏知道了之后,扶苏就认为他和胡亥之间有了君臣之别。然而,在这以前,扶苏才应该是太子的不二之选,既是秦始皇长子,又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正是因为德才兼备,那大臣们心里自然也是把扶苏默认为太子的不二人选的。扶苏被诏书赐死,他想的是可能秦始皇既然要立胡亥为太子,那自然是容不下在大臣们心中威望较高的扶苏的。赐死他,是为了给胡亥清除障碍。那赐死这个假诏书就变得比较合理了。若是扶苏反抗,倒是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了。


2.因为怯于私斗,而不敢反抗。怯于私斗这件事最初源于商鞅变法。我们知道,战国后期,秦国的法令是越来越森严。这也导致了整个秦国社会渐渐地形成了遵法守法的风气,并且十分严格。当时秦国的人勇于上阵杀敌驰骋疆场,却不敢进行私斗。由此可见,当时秦国对禁止私斗还是管理的非常严格的,整个社会对于法令都是有敬畏感的。更别提一项遵守礼法的公子扶苏了,自然也是怯于私斗。而且,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就是假诏书极具权威性,扶苏可能是担心反抗会给家人带来危险,所以才如此忍气吞声。



3.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扶苏的性格。扶苏从小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也一生的崇尚善良,做了一辈子的良善之徒。也就是因为这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常常与秦始皇意见不合。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出了名的果断决绝与暴虐,那悲天悯人的公子扶苏也就经常在政见上不合。秦始皇也因此觉得扶苏性格软弱无比。但是扶苏还是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了这种性格,一直到死都演绎着悲天悯人的慈悲角色。而且在历史中也有记载,历史中对扶苏被赐死这件事的评价,也是说是因为扶苏的性格所导致的,他因为“仁”,而不愿意进行反抗。


影子创作者


反抗的结果是什么?扶苏反抗了,马上可以杀了传旨的太监,然后呢?就只能发兵咸阳了,因为杀了传旨的人,跟造反没区别了,杀了他就成了叛军,就只能造反了。

如果秦始皇没死,他们大概率是不敢造反的,如果知道秦始皇死了,他们反抗还是有可能的。

这样,就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蒙恬对这只军队的控制力怎么样?这只军队是军阀化的军队,还是蒙恬就是个武将?

如果蒙恬是个军阀,手下将领都是他一手提拔的人,他们成了利益共同体,那自然能反抗了。

如果蒙恬只是个武将呢?手下将领都是朝廷或者秦始皇任命的,那其他人还等着踩着蒙恬的人头往上爬呢,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太监带着囚车就能把蒙大将军抓了,因为他就是个武将,而不是军阀。

一个武将、一个皇子,能翻起什么大浪?

如果蒙恬支持扶苏造反,其他人不支持,他们也只能乖乖受死了





宏视影视剪辑


我是史海讲经人,我爱回答。因为反不反抗结局都是一样,与其如此,不如就不反抗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下,思想上,庙堂上及皇位的传承上。

1、皇位的传承

由于我们读者是上帝视角,所以我们在读《史记》时当时知道那道叫扶苏自尽的诏书是假的,但扶苏不知道呀,所以他最多只是能怀疑,但他却没有的证据,也没时间去求证。


而且关于皇位的传承秦始皇生前根本就没有明确,所以会造成扶苏自己对于诏书真伪判断不准确。还有就是关于皇位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说法,一是秦始皇其实是要传位给扶苏,但后来随着《赵正书》的出土,里面却记载着与《史记》截然不同的说法,《赵正书》里记载着是李斯等在秦始皇病重时冒死劝秦始皇立胡亥为接班人,所以如果此种说法为真的话,那么下诏叫扶苏自尽那扶苏就真的是一点反抗的理由都没有了。


2、从思想上看

再从扶苏的思想上来看,扶苏为什么会被秦始皇叫去和蒙恬守关,不就是因为看扶苏不顺眼么。因为父子两人有思想上有着相当的对立。秦始皇治国那完全是法家的作派,你看丞相李斯那就是法家的代表呀。


但秦始皇却给扶苏找了个大儒做老师,毕竟秦始皇考虑的更为长远,也知道如果治国一直是法家的做法肯定不行,但建国初期,六国的势力又还没完全消灭,虽然国家是统一了,但还有相当的势力潜伏了下来,所以要加强国家的统治必须用铁血的手段。


但从长远看,这样的高压势必会引起天下的反弹(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证明),所以秦始皇也希望扶苏能学习儒家的思想,以秦始皇的意思应该是想扶苏将法家与儒家的思家兼容并蓄,但没想到扶苏学习儒家思想一下子就儒化了,言必称子,这对于秦始皇来说是始料不及的,所以秦始皇将他打发到蒙恬那里去,就是想让他反醒,但没想到这一去就两人再无见面之时。


《论语·八佾》中的“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董仲舒提出“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既然扶苏师从大儒,那他怎么理解“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呢,我们可能不得而知,但从他依诏自尽来看,应该是走了董仲舒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路子了。所以从思想上来看扶苏也是不可能的抗的。


3、从庙堂势力格局看

最后从庙堂的势力格局来看,即使扶苏反抗那也是不可能会成功的。我们前面说了扶苏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但我们看下当时庙堂上的几个关键人物,丞相李斯,典型的法家人物,肯定是不会和扶苏站一边的。抛开思想上的分岐来说,对李斯而言,如果扶苏上位了,李斯的地位肯定会不如现在呀,而且赵高在劝李斯时也说的很明白,说如果扶苏上位了,那么丞相这一位置肯定就会是蒙恬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李斯为什么要帮扶苏呢?


再说秦始皇眼前的一号红人赵高,赵高可是胡亥的老师呀,你想赵高会帮谁,用脚趾头想也能明白呀。扶苏环顾了一周发现就只有蒙氏兄弟跟自己亲近些,但要上位光靠这两兄弟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与其反抗不成落得个不尊遗诏的名声还不如就这样自尽。


所以不管是从皇位的传承上还是思想上以及庙堂的势力上来看都不足以支撑扶苏反抗。


史海讲经人


扶苏身为太子,突然被老爹一纸诏书赐死,却完全不怀疑,完全不反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待罪之身,被赐死合情合理,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先说说背景,秦始皇要统一六国,战争准备阶段,国内有件事情必须做,那就是铲除国内吕不韦代表的赵国势力、皇后代表的楚国势力。史书中对秦始皇的皇后几乎没有记载,怕是都删掉了,但秦楚通婚是有历史渊源的,所以皇后很可能是楚国人,我再继续大胆推测:皇后以谋反或通敌的罪名被赐死,并株连了秦国内主要的楚国势力。扶苏身为太子,必是皇后所生,他自认待罪之身,也就合情合理,所以一纸诏书就能让他自杀,也就顺理成章了。[酷拽]推测而已,欢迎讨论[呲牙]


胖虎5697


提问者的主题应该是为什么不反抗吧,,这样才接近主流历史。。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一直都很景仰公子扶苏,甚至还有想过,若是公子扶苏不死,秦王朝会不会可能不会那么快覆灭。当时赵高对秦始皇的死一直秘不发丧,胡亥用假的诏书想要把扶苏赐死,以便于自己登上王位,让扶苏自尽。但是,其实扶苏完全可以辨别诏书的真伪,也可以进行反抗。但是,为什么扶苏却没有反抗呢?

以下对扶苏不反抗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其一,扶苏名不正言不顺。在这之前,秦始皇并没有在宫里,而是在外游玩,而且秦始皇没有定下太子是谁。赵高等人在胡亥发假诏书赐死扶苏之前,就已经下了另外一道假的诏书,内容是立胡亥为太子。那立胡亥为太子的这个消息被扶苏知道了之后,扶苏就认为他和胡亥之间有了君臣之别。然而,在这以前,扶苏才应该是太子的不二之选,既是秦始皇长子,又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正是因为德才兼备,那大臣们心里自然也是把扶苏默认为太子的不二人选的。扶苏被诏书赐死,他想的是可能秦始皇既然要立胡亥为太子,那自然是容不下在大臣们心中威望较高的扶苏的。赐死他,是为了给胡亥清除障碍。那赐死这个假诏书就变得比较合理了。若是扶苏反抗,倒是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了。

其二,赐死的诏书表面上是具有权威性的,因此迷惑了扶苏。在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一手遮天,甚至连符玺等都在他们的手里。而且当时权力极大的左丞相李斯也和赵高等人同流合污,参与其中。也就是说,这份假的诏书,即使没有秦始皇的参与,其实仍然是具有权威性的。也就是这份具有极大权威性的诏书,迷惑了扶苏。

其三,因为怯于私斗,而不敢反抗。怯于私斗这件事最初源于商鞅变法。我们知道,战国后期,秦国的法令是越来越森严。这也导致了整个秦国社会渐渐地形成了遵法守法的风气,并且十分严格。当时秦国的人勇于上阵杀敌驰骋疆场,却不敢进行私斗。由此可见,当时秦国对禁止私斗还是管理的非常严格的,整个社会对于法令都是有敬畏感的。更别提一项遵守礼法的公子扶苏了,自然也是怯于私斗。而且,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就是假诏书极具权威性,扶苏可能是担心反抗会给家人带来危险,所以才如此忍气吞声。

其四,扶苏即使反抗,选择也不是很多。其实,扶苏就算不走上自杀的那条道路,他也没有过多的选择,想破脑袋也不过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就是,像蒙恬说过的一样,再去请旨。在假诏书中,其实不只是要赐死扶苏,还有要赐死蒙恬,但是最后自杀的却只有扶苏。没有自杀的蒙恬,回了咸阳。那如果说这个时候扶苏不去自杀,而是和蒙恬一起回去。结局难道就会不一样吗?当然不会。当时胡亥的太子之位已经得到正名,等秦始皇发丧,胡亥登上王位,扶苏仍然没有丝毫反击的机会,即使当时不死,之后也逃不了被赐死的结局。第二条路就是反叛,但是这条路应该也是行不通的。如果说要蒙恬帮助扶苏背叛秦始皇,那可能性不是很大。并且在假诏书有提到蒙恬的职责由王离来代替,王离就更不可能参与扶苏的反叛了。再加上扶苏自己坑定也是不想谋反,而才选择的自杀。

其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扶苏的性格。扶苏从小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也一生的崇尚善良,做了一辈子的良善之徒。也就是因为这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常常与秦始皇意见不合。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出了名的果断决绝与暴虐,那悲天悯人的公子扶苏也就经常在政见上不合。秦始皇也因此觉得扶苏性格软弱无比。但是扶苏还是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了这种性格,一直到死都演绎着悲天悯人的慈悲角色。而且在历史中也有记载,历史中对扶苏被赐死这件事的评价,也是说是因为扶苏的性格所导致的,他因为“仁”,而不愿意进行反抗。所以,有可能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聚氺轩


前言:大秦帝国的皇帝嬴政在巡视的路上驾崩,心怀鬼胎的赵高在帮李斯“分析”利弊后,成功的将他拉下水,最后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继位为新君,为了他们的谋划更为稳妥,便将圣旨派人送到到扶苏与蒙恬处,那么听完圣旨内容后的扶苏,为什么安然接受自裁的结果,没有反抗,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有什么理由要反?

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对于嬴政与扶苏而言,既是君臣也是父子,就君臣关系而言,都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公子扶苏安然接受这结果,虽无奈但是也是执行君上的旨意,对扶苏而言自己是在执行君上的旨意,虽然看似是愚忠,但是等级制度在那,被奴役化的思维已经深入到骨子里。不管胡亥谋得大位的事情,公子扶苏是否早于圣旨到达前知晓,但是他死之前的态度已经说明一切,就是父让子死,还有什么好问的?公子扶苏有什么理由要反?

有什么能力要反?

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是不是觉得蒙恬手握重兵三十万,就可以有反抗的底气?还真错了,圣旨里面的内容有一条写得很清楚,兵归王离统辖,古时战争调兵遣将靠的兵符是一分为二的,赵高与李斯既然想一击中的,显然不会疏漏掉这点,更何况有宣旨的公差,有圣旨,蒙恬虽然为边疆守将,也抵不过朝廷的调遣,没了兵力,不要说扶苏了,蒙恬也得束手就擒,只要反抗就更会坐实谋逆之罪,退一万步讲,即使蒙恬有统御权,在圣旨面前,谁能保证他手下的将士都跟他一起抗旨不遵?

未质疑圣旨真假

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上面已经讲过,蒙恬劝扶苏回到咸阳之后再说,扶苏的答复是父亲要儿子死,儿子就应该执行父命,就如圣旨所言,扶苏为人不孝,为什么这么说扶苏呢?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意思是作为儿子的扶苏,还反过来多次数落老子的不是,典型的忤逆之言,而且怨气十足,典型的事情就是秦始皇在坑杀术士一事上,扶苏谏言天下刚安定,还是要实行怀柔政策,被始皇帝发往蒙恬处做监军,在边境多年,始皇帝身边自然由其他兄弟照应,在继位人选上选择其他兄弟也不是不可能,再说了,古代圣旨的造假的可能性有多大,他扶苏能知道?再说了,即使扶苏怀疑圣旨是假,那就意味着咸阳那边已经尘埃落定,自己这边的蒙恬兵卒被王离取代,他还能做什么?

总结:始皇帝驾崩,赵高与李斯从私利出发,拥立胡亥为二世祖,一纸矫诏就将扶苏除掉,扶苏的性格是比较仁义,但是仁义不代表没头脑,在无兵,无理由,无其他路可走的情况下,扶苏除了奉旨自裁之外,他还能做什么?


农夫说历史


1、不知始皇已死,扶苏没反的前提

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病死在南巡的途中。死前留有遗诏给长子扶苏令其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掌管始皇符玺的中车府令赵高扣留了始皇遗诏,封锁始皇已死的消息,勾结始皇少子胡亥,拉拢丞相李斯阴谋篡改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伪造遗诏令远在北郡监军的始皇长子扶苏自尽,将军蒙恬自杀。当胡亥的使者到达北郡向扶苏宣布伪造的遗诏时,扶苏听完后马上拔剑要自杀,将军蒙恬向扶苏建议向始皇请示确认后再死。显然,此时的扶苏蒙恬并不知道始皇已死,要刺死他们的是胡亥赵高之流,这是扶苏没能反的前提。

2、太子之位花落胡亥,扶苏心灰意冷

西周时期开始国君继承的礼法是“立储以嫡,无嫡立长”。始皇未立皇后也就无嫡庶之分,扶苏作为始皇长子无疑是帝位的第一继承人。然而始皇统一天下十数年间,却一直没有明确扶苏的太子之位,反而命他到西北苦寒之地做监军和蒙恬一起修筑长城。当胡亥的使者前来向扶苏宣布伪造的遗诏时说始皇已经立胡亥为太子,不知道始皇已死遗诏是假的,扶苏听到胡亥是太子怎能不心灰意冷。

3、忠孝观念影响至深,决定扶苏不可能反抗

秦始皇死后,作为长子的扶苏成为帝位的第一继承人。胡亥赵高之流为谋权篡位矫诏刺死扶苏,这完全合乎常理。可他们却只是派使者去向扶苏宣布他们伪造的始皇遗诏,而不是把扶苏召回在半路上进行截杀,显然他们笃定扶苏接到始皇遗诏就会自杀。那么他们何来的自信?始皇坑杀儒生扶苏因为多次上书劝谏触怒始皇才被派到北郡,可窥见扶苏的仁慈。胡亥使者向扶苏宣布假遗诏时,重点说了扶苏“不孝”,扶苏拔剑要自杀时,蒙恬劝阻,扶苏也说到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由此亦可见,扶苏深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父子君臣观念的深刻影响,扶苏个人的“愚忠”还有“仁慈”的个性,成为胡亥赵高笃定其会自杀的原因,也决定了扶苏不可能反抗。

4、扶苏反不了

公子扶苏为始皇长子为人仁爱深得人心,将军蒙恬为始皇倚重将兵30万驻守边疆,此二人关系甚好在一起当是完全具备造反的实力的。要杀他们最好是将其分开,在召回的路上进行伏击劫杀。然而胡亥赵高之流却只是派使者到军营向二人宣布伪造的遗诏令其自杀,完全就不担心二人造反。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扶苏和蒙恬都是忠臣,并且他们都不知道始皇已死,遗诏是假的;另一方面或许是他们虽然手握30万重兵,但始皇授予他们的只是调动兵马防守匈奴,他们并没有调动兵马入关的权力,因此胡亥赵高就不担心扶苏造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