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 李陵申
中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影響力和貢獻度不斷擴大,進入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躍升、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提升的歷史階段。
與此同時,我國紡織工業也實現了全方位、深層次的發展,將成為中國最有潛力率先跨入世界製造強國行列的工業部門之一。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2018年)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5460萬噸,佔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一半以上;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2767.3億美元,佔全球36%以上。從原料供應、設計研發,到紡織品加工、後整理、運營銷售,中國紡織工業已成為全球體量最大、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工業領域。
但是,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紡織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諸如後發優勢逐漸減弱給行業帶來的挑戰,學習借鑑吸收創新國外先進技術的空間日益萎縮,研發投入邊際效益不斷下降,產業集中度低造成的研發投入強度和成果轉化率低等。未來,以前沿技術創新代替技術模仿必將成為我國紡織工業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科技元素成為引導消費的重要力量
隨著我國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同時發力,消費升級已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科技元素已成為引導消費的重要力量。
在紡織服裝領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時尚化、功能化和個性化產品的需求節節攀升,科技與時尚融合之勢將更加明顯。 “科技+”產品近年來逐漸增多,涉及領域也不斷拓展,高科技、可穿戴、智能化成為不少品牌宣傳的關鍵詞。例如將柔性電子元件植入紡織品,使傳感器、柔性開關、柔性電子線路板、導電紗線與傳統紡織品融為一體,實現傳感、通信功能從外掛到內嵌再到內生的跨越。
科技和紡織的融合不僅體現在科技賦予了紡織產品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紡織品也通過美學和設計賦予了科技更美妙的使用載體。隨著科技的推動,消費變得越來越精緻、智慧、高效,科技元素已逐漸成為新的消費時尚、新的功能體現。
纖維材料的內涵早已改變
隨著基因工程、高分子合成改性、納米材料、半導體電子器件等諸多學科和技術的介入,當下纖維材料的內涵已
大大改變。一個以纖維材料為基礎,具備多材料、多結構、多功能、超性能和綠色化等特點,能夠感知、計算、儲能、通信、執行的新型基礎材料,已經出現並走向市場。這種被國際上稱為“革命性紡織纖維”的新一代纖維,將成為功能紡織品、智能紡織品以及先進產業用紡織品的基礎,對眾多傳統及新興產業產生顛覆性和革命性的影響。在產品設計上,過去更多是從纖維特性和織物結構出發,而未來則可以從應用端對纖維結構進行編輯和設計,直接實現所需要的產品功能。在製造技術上,新一代纖維材料不僅對傳統紡紗織造工藝、裝備提出了新的革新要求,同時,以建模仿真、立體編織和3D打印為代表的數字製造和增材製造等新型製造技術也將逐步採用。新一代纖維和紡織產品將超越穿戴和美感的傳統概念,在力、熱、電等方面擁有不同以往的高性能,並集成數據傳輸、能量存儲等全新應用,全方位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中。
總之,纖維作為一種構築自然萬物的基礎物質形態,紡織作為一種剛柔並濟、變化多端的製造成型技術,在新一輪工業革命帶動下,未來紡織產業將在美化生活、醫療保健、環境保護、土工、建築、國防軍工、安全防護、交通工具、新能源、食品等眾多領域不斷拓寬應用範圍,一場基於纖維材料的工業革命將掀起世界對紡織的重新認知。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力量,我國紡織工業應緊跟科技創新戰略調整方向,及時調整科技創新的方向路徑,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重點領域前沿技術研究,引領行業科技發展。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重點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研究的基礎上,我國紡織工業未來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圍繞纖維新材料、先進紡織製品、綠色製造和智能製造四大方向開展科技攻關。
二是加強紡織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堅持需求導向,完善創新體系和成果轉換平臺建設;堅持雙輪驅動,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疊加效應;堅持打造高效、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環境。
閱讀更多 中國工業報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