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论太极拳的身法(三)

松肩沉肘

太极拳身法有松肩沉肘的基本要求,又称松肩垂肘、沉肩坠肘、垂肩沉肘或松膀沉肘。这里的松和沉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肩膀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所谓松肩沉肘,无非指肩关节须松沉,使锁骨平准而微下沉,肘关节始终保持适度的弯曲和沉垂,从而达到“三垂”,即气垂、肩垂、肘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肩垂则臂松劲活,肩催肘前;肘垂则两膊自圆,能固两肋。这样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技击原理。拳谚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两句规范沉肩垂肘的很辩证的话。肘不贴肋,就是使腋窝保持适度悬空,保证肘部有足够的回旋余地。肘不离肋,就是在保证肘有回旋余地的情况下,尽量靠近,不离开肋部,便于保护两肋、两腰等要害部位。以免肘部扬起,造成举高腋空,侧门(两肋为侧门)洞开,侧门空虚,易为敌所乘。拳谚云:“手如两肩门”。则肩关节就是门轴,即为枢纽。从技击角度看,肩若不能松垂,两肩耸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肘若不能屈坠,扬肘悬起,肩、肘、腕等关节自然难以松沉,造成气阻塞,劲力滞涩,两臂无劲,劲不能由脊发,亦不能贯于手指,攻则不能放人致远,近乎外家之断劲矣。而守则不能上护头面,中不能护胸腹,下不能护裆膝,起不到“两扇门”的作用。此外,不能松肩沉肘,势必因寒肩而导致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经络为之阻塞,同时使输送氧气和颈动脉受阻迫,大脑缺氧,从而造成大脑指挥失灵,智慧顿失;肩不能松沉,气涌拥胸间,则上重下轻,脚跟浮起;气不能贴背,真气不自然熏蒸,以绵密寂照,冲合丹田。则遍体僵塞,虚灵荡然无存,劲力顿失,变化全无矣。同时亦因寒肩而致手臂伸缩缠绕,不能松柔圆活,屈伸开合不能自由,易被对手采用撅臂等手法使我受挫。耸肩扬肘,造成肺等内脏经常向上提着,如俗说的提心吊胆,挈心挈肺,使之处于紧张状态。又使气淤寒于颈、脊、肩、肘等关节,而难以达到头及指端,情绪紧张又使气不能平和畅达周流于人体内外,致使内不能松脏腑,外不能柔腠理;内不能维阴阳之平衡,外不能防邪气之侵袭。则在改善健康方面就难获得预期的效果了。相反,如肩肘关节充分松沉了,手臂的伸缩缠绕就若柳丝荡风,活泼而无滞机,屈伸开合听自由了。从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肩关节是上肢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肩关节活动范围大,在肩部有三角肌把肱骨、肩胛骨和锁骨连在一起;有背阔肌把腰椎和肱骨连在一起,所以沉肩垂肘就会引起连锁的良性效应,使胸、背部松沉下来,从而使内脏放松,体内布满中和之气,五脏平和舒适滋润,充满美意,达到这种平静宁和的境界,身体自会健康了。

论太极拳的身法(三)


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或称涵胸拔背,是身法八要和身法十要共同提出的太极拳身法大要。

拳经歌诀日:“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此诀为身法歌诀。“顺项贯顶两膀松”句即寓虚领顶劲、尾间中正和松肩(膀)沉肘等义,这是十分明显的。而“束烈”“胃音”二词之意,则拳家注释纷杂。“‘束烈’略费解,聚集收束之意,‘烈’火盛或浓烈之意。合二字为聚集温热之意, ‘应指气之汇聚于丹田。束烈下气‘为气沉丹田’。”“‘胃音’即胃部周围,指心胸间,并及于腹部。”“‘束烈’不可解,别本有作‘束肋’,则可解。‘束烈下气’即含有气沉丹田的意思。‘胃音’不可解,别本有作‘用意’可解。以上‘束烈一胃音’肯定因辗转传抄而产生的讹错。”束烈下气,是收束暴烈的意气,使得心安体舒。气沉丹田,松腰坐胯,撑裆以取其势。而‘胃音开劲两捶争’的意义是丹田哈哼二气发劲,以助两手出拳的猛锐。”由此可见,把“束烈下气”理解为气沉丹田是共识,而“胃音开劲”则因各自表述而混乱。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使人联想到哺乳动物背朝天,腹朝地匍匐在地的形象,当人一直立,人身阴阳之划分增加了多维阴阳的交叉,此时胸背为胸腔之前后,由前肋和后肋构护。胸在前为阳为实,实则虚之,故“束前肋”,使胸含而吞,而致虚胸虚心,背在后,为阳为虚,虚则实之,故“束后肋”使背拔而吐,而致动牵住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可见“束”为约束调整之义。“束肋”的结果致使含胸拔背落自然,内气则自然而下,气沉丹田,此谓“束肋下气”。故所谓束肋下气是含胸拔背而致气沉丹田,并且着重指“含胸拔背”,而非仅仅指“气沉丹田”。而“胃音”之“胃”,疑胸字古异写“芻”之误,“胃音”即为“胸音”,则可解也。“音”,两者结合则“胸音开劲”之义自明。拔背开己胸门,以诱敌深入,拔背开敌之胸门,以化其来劲使引进落空。“束肋(烈)下气”和“胸(胃)音开劲”皆指胸背而言上,故接着有“五趾抓地上弯弓”句,与前句 “胸(胃)音开劲两捶争”呼应。“上弯弓”即“两捶争”,即含(涵)胸拔背落自然,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也。双拳视机势,以腰为枢纽,胸中运化,抖发而出,犹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太极拳体用全诀曰:“弯弓射虎如发矢,沉劲蓄气双拳使。”

含胸拔背,是腆胸之反也,是腆胸之“束肋下气”也。内家拳法所记内家拳十四禁忌,其中之一是“腆胸”。腆者,挺凸也。腆胸即为过于矜持,努气挺胸,气涌胸际,神呆血滞,上重下浮,根脚拔起之谓也。人体上身全赖脊椎骨支柱,故脊椎骨之在人身,犹如栋梁之于屋宇。平时人脊椎骨成自然之弯曲。为求轻灵,行拳走架上虚领顶劲,下尾闾敛垂,以竖其线路。这是因为百会虚顶与会阴敛垂,两点成一直线,使通体准直,符合立身中正安舒之要求,即上下一条线,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关,自然得路也。如腆胸,则成三点之势,三点又不在一直线上,则成干涉之状。以致上不能虚顶,则纲不能举;下不能敛垂,则目不能张。周身骨骼无法正直,筋肉不能顺遂,破坏了立身中正和松静轻灵的必要条件,造成经络血脉凝淤于胸,劲力阻断滞塞于胸。此外胸部紧张,还会影响呼吸的自然深长、气沉丹田,妨碍血液回流心脏,考究全身则无一是处也。偶有动作,无不受制肘,临敌对阵,必为人所制。于健康更是百害而无一利。故太极视腆胸为一大害,而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胸微内含,两锁骨松沉,束肋下气之含胸致胸舒,使劲力利于在胸中运化;通过背部肌肉的向下舒松及两肩间脊骨的微提并略带往后上方拉起,胸音开劲之拔背致背顺,而使劲力利于在脊背卷放。故所谓含胸拔背,即“舒胸顺背”也,舒顺之中有含拔之义也,含胸以下气,拔背以通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