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汽车卖不动,是行业凉了还是人没钱了?

“兄弟,有空吗,出来陪我喝点?”

电话那头,是许久未见面的好友阿宽。难得他这么有闲情雅致,我自当奉陪。怎料到了约定饭馆,映入眼中的却是阿宽写满沮丧的脸,我便关切地询问阿宽近况如何,他叹了口气道:

“估计明年我就要失业了。”

在我印象里,阿宽从未如此消沉过。打小就无比喜欢小汽车的他,长大毕业后怀着满满的热爱加入到了汽车销售顾问的队伍中,工作三四年,几乎年年都是公司先进个人。然而最近一两年,阿宽的销售业绩却每况愈下,即便他努力依旧。

阿宽正在经历的,正是整个汽车市场的一个缩影。

自2018年起,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车市忽然峰回路转,随之而来的便是增势的日渐疲软,“车市寒冬”的说法被业内频频提及。进入2019年,情况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倒愈演愈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俨然成为了业内人士调侃眼下车市的段子。

汽车市场究竟为何落入这般境地?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开始了本文的研究与撰写。

一 汽车市场低迷

国内车市的不振,直接体现在汽车销量和产量的下滑上。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的统计,2018年我国汽车销量与产量双双呈现负增长态势,且均为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跌,降幅分别为2.8%和4.2%,其中乘用车的销量与产量分别比2017年下降了4.1%和5.1%。

面对2018年的车市“变局”,曾经有不少人对2019年抱有期望,坚信“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不会遥远”。然而,在临近2019年尾声之时,车市一年的成绩单再度令人大跌眼镜。

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我国汽车无论是当月销量还是当月产量,与2018年同期相比,几乎呈现清一色的下滑,而前11个月累计的销量和产量与2018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了9.0%和9.2%。就连一向坚挺的新能源汽车,其销量在2019年6月以后也出现了极为明显的滑落。

受车市低迷的拖累,国内整体消费形势也不理想,直接例证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一路下滑。倘若扣除价格因素,10月和11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已连续两个月跌至4.9%。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剔除汽车消费,那么其他品类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依然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参见表1),这也印证了车市低迷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车企的日子也不好过。根据Mysteel整理汇总的28家上市车企2019年三季度业绩报告,超过半数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都表现为负增长,长安、北汽蓝谷、一汽轿车等车企甚至出现了盈转亏迹象,其中长安汽车净亏损超过26亿元;此外,力帆股份、众泰汽车、海马汽车、一汽夏利等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参见表2)。

如此低迷的行情,让各方人士都望眼欲穿地企盼着车市回暖的到来。

二 幕后三大“推手”

不过,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经过梳理,笔者总结了将车市推入“寒冬”的三股主要力量:

(1)政策因素

众所周知,车市极容易受政策影响,优惠政策的出台往往能带动一波居民的购车热潮,而政策的转向则会对汽车销量的增长势头造成抑制,历史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曾在2009年首次出台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对1.6L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2011年该政策退出,此后的车辆购置税税率一直保持在5%~7.5%的区间范围内。到了2015年,国家再度出台政策,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辆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2017年初将购置税调整为7.5%,2018年1月1日起将汽车购置税恢复到10%。

受政策调整影响,汽车市场的销量随之变化,尤其是2017年下半年出现了购车热潮提前的现象,对2018年的整体用车需求形成了透支,同时也因基数较高而导致后续增速放缓。某种意义上,2018-2019两年可以算作是前期政策优惠的“还债期”,再叠加2019年 “国六”切换带来的持币观望情绪以及消费者对刺激政策再次出台的预期,都会对终端需求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是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坡过渡期的最后一个月,加之地方补贴即将退出市场,这便促使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集中提前购买,由此带动了6月当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但透支了后续的购车需求,从而出现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断崖式”下滑。

(2)经济因素

买房买车,一直是大多数国人的奋斗目标,于老百姓而言,车是仅次于住房的最大消费品。由于消费金额大、消费周期长、附加成本高,买车与否的消费决策直接影响家庭的整体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因而,人们关于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对于汽车购买的消费决策至关重要,而这种预期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