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公鏈真的涼了嗎?

作為一位區塊鏈的創業者,在那一刻清晰的感覺到自己真的參與了歷史,我好像看到海水在我面前,分出一條寬闊的大道。10月25號的晚上,我讀了很多遍新華網的文章,激動的四點多才睡著。



在經歷了行業的狂歡,與整個社會的FOMO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隨著各地對有幣區塊鏈的高強度監管,區塊鏈突然從“風口”變成了“槍口”。巨大的落差讓人感到恍惚,11月24號的晚上,剛結束在上海交大的分享,我穿著短袖,和騾覓鷗走在上海4℃的雨中,才意識到冬天真的來了。

大部分人只是隨波逐流的復讀媒體觀點,謠言在引導大眾情緒,人們從不關心什麼是可信,什麼是真正的價值。大家喜歡獨斷論,更喜歡矯枉過正,一味地鼓吹某一方向的價值,而對區塊鏈的基礎視而不見。這這種環境下,保持反思或表達觀點變得格外難能可貴。
而任何創業者,沒有自己的判斷,不能堅持觀點,就是危險的。願區塊鏈創業者都擺脫冷氣,不要跟風,不要猶豫,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區塊鏈的真實價值
有激勵機制、加入無需許可、節點權力平等、足夠的去中心化程度,這才是完整的區塊鏈。聯盟鏈沒有基於token的激勵機制,加入需要許可,僅僅是在特殊的應用場景下的閹割版區塊鏈。
而在“政治正確”的驅使下,聯盟鏈被媒體和不明情況的群眾一味鼓吹,價值被嚴重誇大。特別是誤導了剛瞭解區塊鏈的大眾,並扼殺了大家對創新的想象空間。

這種趨勢是危險的,既然選擇區塊鏈作為新的經濟發動機,創新與堅持才能推動行業的發展,而只有提供獨立的思考的環境,才能孕育真正的創新。既然允許創新,鼓勵創新,我們就要給真正的區塊鏈更多的寬容。
正是在這種一味鼓吹聯盟鏈的環境下,區塊鏈的真實價值才得以彰顯:
區塊鏈需要激勵,而幣是載體
區塊鏈不僅僅是隻是一門計算機科學,而更像是一種新的人類協作模式。

和以往任何一次僅僅提升生產力的技術革命不同,區塊鏈不僅能通過基於數學的可驗證,來提升數據流轉的效率,也能通過激勵機制解決數據一致性,以及如何運行維護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區塊鏈對生產關係的改變。

因此去了解區塊鏈之前類似系統如 b-money 等的歷史可知,任何一次密碼學或共識算法的進步,在沒有使用合理的激勵機制改變生產關係前,都無法解決既得利益衝突,解決為什麼要改變的動機問題。

而比特幣通過獎勵有益於整個系統的人以資源的使用權,用算法來自動分配利益,解決了上述的問題。因此可以將區塊鏈的創新粗略的分為兩個方向:數學可驗證的生產力部分,與算法自治的生產關係創新。

公鏈真的涼了嗎?

而幣,就是這種激勵機制的主要載體,它讓區塊鏈在沒有中心的情況下,通過博弈自動自主的運行,進而協調大家誠實高效的協作。
毫不誇張的說,幣是區塊鏈的血液,是可信的基礎。不能因為目前存在利用幣收割財富的情況,就因噎廢食,丟掉激勵的基礎,自廢武功,只用“數學可驗證”的一條腿走路。這就像只在計劃下發展生產力,卻不開放市場一樣,是難以維繫的。
而目前聯盟鏈僅在使用“數學可驗證”部分,在某個監管主體下,通過制度強迫他人上鍊,或在改進一些非核心業務式,的確能有效的增加效率。但一但擴大協作範圍,聯盟的多個主體間存在既得利益衝突,協作是難以發生的,那麼效率的增加就沒有了價值。
區塊鏈利用激勵機制,通過幣的形式再分配,緩和了上述極端利益的衝突。而只有效率與模式的創新結合使用,區塊鏈才能可持續的發揮最大價值。
公有鏈不需要商業模式
一個常見的誤解,“公有鏈沒有商業模式,所以是沒有價值的”。但其實只要涉及到使用公鏈資源,都需要消耗幣,而通過激勵獲得大量資源恰恰是公有鏈的算法自治的特點,這就是價值所在。


公鏈不需要確定的商業模式,它只是提供了基礎協議,這和互聯網的TCP/IP協議沒有什麼兩樣。本身應該看作一個網絡,價值往往來自於網絡規模,與網絡中的資源總數(如算力大表示可信資源充足),而不應當使用公司的舊視角來看待價值問題。
但建立在公有鏈基礎協議之上的應用服務,也就是我們說的Dapp是需要商業模式的。底層公鏈只需要考慮,如何從Dapp的商業模式中獲取價值(也即是“價值捕獲”)即可,如泰達公司通過收取USDT手續費獲利,而運行在以太坊上的USDT劃轉,需要消耗原生代幣ETH支付gas。而ETH價格在幾個月前,的確因為鏈上大量 USDT 的轉賬變得更高。
泰達公司的商業模式很清晰,而以太坊只是提協議基礎,卻也獲得了價值,這也是因為不僅使用幣作為利益分配手段,也給了幣使用的場景,如支付手續費、流量費等。公鏈無需操心商業模式,那是 Dapp 創業者需要思考的;而 Dapp 創業者也不用擔心成本與能否實現,而不用從頭造輪子,這是公鏈要操心的。
公有鏈只要做好底層架構,增加協議的效率,提供更好的開發環境與成本,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加入,來疊加豐富的商業模式。這就是為什麼以太坊本著純淨性、簡介性、無特效,完全不考慮商業模式,卻能發展到千億人民幣市值的原因。

如果按“政治正確”的說法,聯盟鏈落地提供了商業模式。但因為準入條件限制了網絡資源,其實公有鏈可以通過為其提供資源與技術基礎,進而捕獲聯盟鏈價值。目前市面上以及有不少使用多鏈/分片架構開發的聯盟鏈應用,HUB鏈/信標鏈可以利用自己的網絡規模,為其提供算力安全保證,與計算資源,並通過收取手續費,或抵押幣的形式,來捕獲價值。
而且從技術上來講,聯盟鏈沒有門檻(低級一點fabric,高級一點Hyperledger),也沒有進步需求。但公鏈面對複雜的環境和巨量的需求,有發展增效創新的技術動力,從根本上進行革新。而就效率的考量,這將直接抹去聯盟鏈以及其技術服務公司的價值,就像以太坊 ERC20 標準直接淘汰了 比特幣上的染色幣標準一樣。反過來,聯盟鏈是不可能顛覆公鏈的,它沒有這個競爭力。
不用擔心沒人使用,因為區塊鏈崇尚的符合人性
人們總是會誇大眼前的情況,卻忽略長遠的價值,過去任何一樣技術革新都經歷過這樣的冷眼。互聯網的歷史告訴我們,技術永遠是得賦能個體的,通過控制准入繼續像過去互聯網巨頭那樣,控制並攫取C端用戶的權利和選擇,必然在用腳投票中被淘汰。
互聯網早期,大公司是很討厭互聯網的,因為底層協議不安全,同時沒有人監管,用戶很少,所以他們願意建立嚴格監管的公司內網。當時硅谷出現了無數給企業、圖書館、政府內部做的文件搜索系統,這的確都是很棒的生意,但谷歌的公共搜索一經面世,就替代了過去的大部分系統。因為每一個人都想獲得信息,而大公司把搜索做成了特權,但最終符合人性的需求,戰勝了所謂的特權。

區塊鏈通過協議以最公正最大化的激勵程度,來分配你勞動的所得,這比任何一種公司和政府都更優,更能吸引大家參與協作。公正與更多的利益,這是人類永恆的訴求。
你願意別人獲取你的隱私嗎?你願意僅僅是因為用得多就承擔更高的費用嘛?你願意被無數“精準”投放的廣告干擾嘛?我相信幾乎所有人都能很快的得到答案,人們對數據主權的觀念正在覺醒,用密碼朋克的話說,“數據即生存,隱私即自由”。區塊鏈利用去中心化ID技術、隱私計算、分佈式存儲等,讓數據產於人民、用於人民、收益於人民,這便是最大的競爭力。
而不關注個體需求,一味迎合風向,只做過去既得利益者的服務,就將完全失去區塊鏈的競爭力。而過去的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改變的,他們就是自己的國王,沒有動機能驅使他們限制自己的權力收益,去尋求改變。
區塊鏈雖然目前沒有多少的用戶,但他在運行中體現的充分激勵,對用戶數據主權的歸還,和對自由與隱私的追求,都是符合每個人的基礎需求的,所以區塊鏈必然將被大部分人類接受並使用,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我們需要關注的,就是不斷優化體驗與效率,讓區塊鏈的“網景時刻”更早到來。

一些後話
發幣下的充分激勵是有必要的,無准入與賦能個體是符合人性需求的,不能因為目前的阻礙就因噎廢食。
聯盟鏈的確能很好的信息流轉和協作的效率,但卻沒有提供協作的動機,那效率就是無意義的。給專業領域定製聯盟鏈私有鏈也是不錯的生意,但將因對個體需求的忽略而最終喪失競爭力。
區塊鏈創業者,不用患得患失,不要擔心監管,我相信監管者也很難在問題出現前,回答如何監管的問題。區塊鏈創業是去合未來的規,而不是現在的規,如果你發現自己做的事情完全在規則裡,那也就不是什麼創新。我們就是在爭議中發展的,摸著石頭過河,等你過了河,規則就來主動擁抱你,這是改革開發前輩的經驗。
這並不難,只要做到以下兩點就好:
第一點,區塊鏈創業是要做真正的創新,就比如 DeFi 是為了讓金融市場更加高效、更加公平、更加安全,如果脫離了金融的本質,不幫助生產,歸根結底只能是騙局。甚至很多時候都不用太想著怎麼和實體發生關係,我們面前是一個不斷擴張的數字世界,生產與消費也在數字化,我們遊戲、創作內容甚至娛樂,都是在創造價值,而不僅僅在物理世界。

第二點,不應該過度的浪費資源,或中飽私囊。得把這個資金用在協議的研發和運營上,如果協議成功落地,那麼創業者和社區分享收益;如果這個協議沒有成功,那麼只要創業者沒有中飽私囊,這就是社會為創新付出的合理代價。
從我們做無涯社區以來,我們見過很多優秀的創業者開發者,他們從來都沒有出現在體制或套路里,而是藏在自家客廳、高校宿舍和沒有固定工位的共享空間裡,熬夜研究技術與新的範式,默默無聞地積蓄著著力量,甚至因為投資環境的惡劣,只能被迫“用愛發電”。
我相信這樣的人還有更多,這是群真正有理想且能堅持理想的創業者,我佩服他們,我祝福他們。現在主流的視線裡可能看不到他們,但那些躺在過去利益上的人應該感到恐懼,當他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時,可能一切都晚了。
我相信開明的政府和善良的大眾,會認同區塊鏈真正的價值。這巨大的誤解與隔閡,是人為製造的。是那些試圖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之名,收割財富、中飽私囊實行中心化之實的騙子,試圖在區塊鏈和社會之間製造矛盾,這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對這些騙子來說,我們的人數,遠比你們多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