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練太極拳,怎麼才能真正放鬆?

練太極拳,怎麼才能真正放鬆?

練太極拳,怎麼才能真正放鬆?

李新方

早年有一位武術名人,對太極拳的放鬆非常有研究,提出“放鬆必須完全徹底”,“全身不能有一點勁,要大松特松,一鬆到底”的理論,一時很有影響。有一次,他聽說我不講放鬆而來訪,一搭手就說我不放鬆,我問他“你怎麼知道我不放鬆”?他說:“我感覺你身上還有勁”。“你身上就沒有勁嗎”?“沒有”。“好,我現在讓你有勁”。“我不相信還有這樣的方法”。

於是,我在他身上輕輕地給了一點力,他馬上就肢體僵硬,接著就心跳氣喘,兩腿發顫了。他問這是怎麼回事?我告訴他,只要站著,身上一點勁也沒有是不可能的,不信你揑揑自己的腿,肯定有一條腿的肌肉是硬的,除了躺在地上不動。他捏捏自己的腿,怎麼變換姿勢,還是不能讓兩條腿的肌肉同時都是軟的。“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放鬆呢”?“用意不用力,不用力而有力”。“您不用力,哪來的那麼大的力量呢”?“跟你借來的”。他又問:“那為什麼聽說您不講放鬆呢”?

答曰:松和緊的關係,也就是剛和柔的關係,中國武術不論內家外家,何門何派,都要求剛柔相濟,如《少林拳術秘訣·氣功闡微》雲:“以柔而剛為主旨,以剛而柔為極致……此所謂剛柔相濟,虛實同進者也”。但在實際上,能夠達到剛柔相濟的人極少,大多數習武人都是偏剛,而在太極拳開始傳世的清末和民國時期尤其是這樣,學太極拳的人也大多是有外家拳功底的人,故太極拳家在教拳時特別強調放鬆,這當然是對的。

練太極拳,怎麼才能真正放鬆?

但近些年來許多人對放鬆強調過頭了,而且理解錯了,並忽視了其他方面更重要的要求,把放鬆練成了鬆散、松亂、鬆懈,使太極拳的技擊和養生作用都大打折扣,很有矯枉過正之必要,所以我不講放鬆,只是不講一些人所理解的那種錯誤的放鬆。

放鬆也是意,而不是形。同時,松和緊的關係也是一陰一陽,沒有緊就無所謂松,片面地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都是錯誤的,讀王武李論可以知之矣。如“腹內松靜氣騰然”(王宗嶽《十三勢行工歌訣》),“腹松”,“似松非松,將展未展”(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松肩沉肘”(武禹襄《身法》),“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武禹襄《十三勢說略》),“發勁須沉著松靜”(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鬆開我勁勿使屈”(李亦畬《撒放密訣》),“兩肩鬆開,氣向下沉”(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等,都說明松和緊的關係也是一陰一陽,是以對放鬆的具體方法謹舉數端。

練太極拳,怎麼才能真正放鬆?

一是鬆柔與松展。鬆柔是指肌肉要鬆柔,但人只要站立,就不可能全身肌肉都是柔軟的,至少要有一條實腿要有一定的肌緊張,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虛一實”,但“實非全然佔煞,實中有虛”(李亦畬《虛實圖解》),故實腿的肌肉雖是硬的,仍是放鬆;而上肢雖為兩虛,肌肉雖是柔軟的,但也不能一點勁都沒有,“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同上)。

松展是指骨節要開展,肌肉的鬆柔是骨節的開展為前提的,也就是骨的支撐作用,如果離開了骨的支撐作用,即離開了松展而只講鬆柔,全身豈不成了一灘濫泥,連站都站起來,何言技擊?故有的太極拳家講,練拳到了一定階段,會有骨肉分離的感覺,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是松圓與松正。松圓的要求,是練太極拳的人都知道的,但松圓是以松正為基礎的,“立身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武禹襄《太極拳解》),如果沒有立身中正,身體偏倚,就不可能做到氣勢圓滿,就會氣勢散漫,周身到處充滿凹凸、缺陷,站立不穩,勉強支撐,怎麼可能放鬆?肢體僵滯在所難免。當然,立身中正也是意,上述引文強調的是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而“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則包括放鬆的要求在內。

練太極拳,怎麼才能真正放鬆?

三是松沉與松輕。松沉是指在放鬆的狀態下,降低重心,但降低重心具有三種不同境界。形沉是第一境界,即低樁步,如馬步樁,或拳走低架,“打拳如坐板凳”,雖能有效降低重心,但明顯表現為雙重。勁沉是第二境界,比形沉要高級多了,但仍存在雙重,達不到粘走相生,很難擲人於丈外。氣沉是第三境界,只有在氣沉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即虛即實,一觸即發,著手擲人於丈外,但氣沉只有在松輕的條件下,才可以做得到的。

松沉與松輕是相反相成,辯證統一的關係,“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一氣”(武禹襄《十三勢說略》),氣向下沉,周身節節松沉,而又有節節上抜之意,挨何處意要用在何處,故能挨何處何處可擊,“出手不見手,滿身都是手”,“看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練太極拳,怎麼才能真正放鬆?

四是松靜與松空。“腹內松靜氣騰然”(王宗嶽《十三勢行工歌訣》),松靜是達到氣勢騰挪的內功基礎,這是太極拳人都知道的,但為什麼許多人又覺得做到松靜很難呢?就是因為沒有注重松空的要求,把某種特定的動作外形當作太極,身上多餘的東西太多了,就像每天都揹著個大垃圾袋打拳,怎麼可能放鬆呢?心又怎麼能靜下來呢?要知道太極拳的一切要是意,而不是形,把一切沒有的東西都扔掉,身體空了,才能真正放鬆,“呼吸通靈,周身罔間”(李亦畬《五字訣》),“屈伸開合聽自由”(王宗嶽《十三勢行工歌訣》)了。

五是鬆緊與松活。“立如平準,活似車輪”(王宗嶽《太極拳論》),“氣如車輪,腰如車軸”(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車軸與軸瓦就是松和緊的關係,車輪要轉動靈活,軸和軸瓦之間總要有一定的間隙,但間隙過大了,就會震動過大,影響車輛運行的穩定性,甚至會發生飛車(車輪脫離車軸)等重大事故,練太極拳也是如此,功夫高低的差別在於精密度的問題。

練太極拳,怎麼才能真正放鬆?

有人說,太極拳是圓的運動,一個圓精密度,只要把握好圓心和半徑兩個參數就足夠了,這就是意,這就是捨己從人,如果從周長或面積著手,也就是注重外形,當然也可以把圓畫出來,但畢竟誤差較大,很多人研究放鬆,恰恰是想方設法在動作外形上放鬆,而且中心比半徑更重要,雙重之病就是中心定位錯了,那個圓再圓也沒用,當然要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了。

“善圓能走化,搶角佔上風。圓角皆一點,一點見真功”,圓大了是一個圈,縮小了只是一個點,而且功夫越高的人這個點越小,精密度越高,松和緊的關係恰到好處,叫做摺疊,“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虛實轉換,因敵變化,都要一個點上完成,一點負擔都沒有了,“如置球可平坦”,“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這才是真正的完全徹底的放鬆,到此境界,還需要研究放鬆嗎?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武術名人,後來有多年書信往來,據稱那次以後功夫上了層次,從此進入空靈境界。

練太極拳,怎麼才能真正放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