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讀了那麼多年書我才知道“滄海一粟”的“粟”不是小米!

漢字古今談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粟”這個字,從甲骨文到隸書,字形變化很大。甲骨文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是個象形字,像一株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禾)上面長滿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果實);小篆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tiáo) 下米(籀文上面是三個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成了會意字;隸變後,上面的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寫成了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當作鳥巢),從此就定型成“粟”了。

眾所周知,《說文》是依小篆字形解釋文字的。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嘉穀實也。從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從米。”段玉裁注:“古者民食莫重於禾黍,故謂之嘉穀。谷者,百穀之總名。嘉者,美也。嘉穀之實曰粟,粟之皮曰穅,中曰米。”

《韻會小補》雲:“粟為陸種之首,米之有甲者。”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葉似玉蜀黍而較狹長,果實為粒狀,可食,北方通稱“穀子”,俗稱“小米”。

小篆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上面的字符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是什麼?《說文》曰:“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艸木實垂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然。象形。讀若調。”王筠《說文釋例》雲:“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上其蒂也,下則外為實之輪廓,內為實之文理也。下垂之物多叢聚,故籀文三之。”林義光《文源》說:“禾穗下垂如果實,故(粟)從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米。”然而,“從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從米”變成“從西從米”後,造字之意圖就難以理解。

於是,有人說“(粟是)從西域傳來的粗糧”。筆者以為,此論頗有望文生義之嫌。(《辭海》稱:“粟……原產中國,主要分佈在華北、西北等黃土高原和東北西部的乾旱、半乾旱地區。)

順便說一下,有個“慄”字,自小篆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起,字形就和“粟”字十分相像。為便於分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地在“慄”字條作出提示:“慄”跟“粟”(sù)“票”不同。“粟”下邊是“米”,指穀子;“票”下邊是“示”,指作為憑證的紙片。

《廣雅 • 釋詁》雲:“粟,祿也。”這就是說,“粟”在古代用作發放給官員的俸祿。宋真宗《勸學》詩,首句雲:“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你只要把自己賣給皇家,就能做得高官,拿到高薪。

由於粟米顆粒細小,則可拿它來形容微乎其微之物、不足言道之事。蘇軾《赤壁賦》有言:“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自此,“滄海一粟”這則成語就被後人廣為運用。如,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宋秀才》雲:“宋陰念一身蜩寄世間,真如恆河一沙,滄海一粟。”

“滄海一粟”之“粟”,是指的“穀子”嗎?許多權威詞書正是這樣解釋的。現列舉幾例:

《辭海》:“滄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粟。比喻非常渺小。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漢語成語詞典》:“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穀子。比喻非常渺小。宋·蘇軾《前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筆者手頭有一本北京出版社2007年選編的《唐宋八大家散文》,其中對蘇軾《前赤壁賦》此言所作的“古文今譯”是:“就像蜉蝣一樣,將短暫的生命寄託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米。”

照此說來,蘇軾所言之“粟”當是“小米”無誤。

且慢!我們以為,“滄海一粟”之“粟”或另有所指。筆者想起,《語言文字週報》2014年11月26日曾刊發祝鴻熹先生撰寫的《“滄海一粟”的“粟”》,祝先生說,蘇軾講的“粟”是指“丹粟”(細小的丹沙)。為此,筆者查閱《康熙字典》,在“粟”字的諸多義項中,見到這樣一個解釋:“又,沙謂之粟。《山海經》櫃山有英水,中多丹粟。

注:細丹沙如粟也。”由此可見,祝鴻熹先生的解釋還是有根據的。

筆者一直在想,大海里怎麼會有 “粟”(穀子)呢?如果海里有粟這樣的食物,不早就被魚鱉用來果腹了嗎?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漢字古今:滄海一“粟”非小米


注:宋真宗《勸學》:“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鍾”,本是容量較大的儲酒器皿。“鍾”又是古代的一種計量單位。春秋時齊國的公量制規定:四升為豆;四豆為區(甌);四甌為釜;十釜為鍾。一鍾合六百四十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