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行不通的原因試析

如果放寬我們的視界,不單純地用歷史學,而是加上人類學、社會學以及哲學,綜合地來分析、判斷,會發現,儒家思想的興衰總伴隨著家庭秩序的興衰,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儒家思想可被視作以家庭為榜樣、為國家建立道德原則的意識形態。孔子在春秋末期編纂經典,十分眷戀周朝的社會秩序,但周因戰事不斷,已在分崩離析之中,而周的核心秩序是家庭秩序,家庭和親戚關係無疑又是家庭秩序的核心。

周滅商,開創了中國的封建時期,其時,政治權力非常分散,掌控在一系列等級分明的氏族和宗族手中。周天子共設七十一處封地,其中五十三處由他的親戚治理,剩下的則分給其他文武官員,以及已被擊敗但願效忠的商貴族。許倬雲在《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指出:“(在春秋時期)國家像一個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統而不治;大夫們很重要,不是因為其職位,而是因為他們是君主的親戚,或是顯赫家庭地家長。”

周朝早期牌部落和酋邦之間,史書中稱為“國”的,都不是真正的國家,換言之,整個國家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親戚團體所擁有,土地和民眾,都是可傳給後裔的家庭財產,只受父系家庭親戚規則的約束,這個社會中沒有公私之分,每個佔統治地位的宗族都可徵兵徵稅,並作出自認妥善的司法裁決。

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是東周時期,真正的國家開始成形,它們設立常備軍,在界定領土內實行統一原則,配備官僚機構,徵稅執法,分佈統一的度量衡,營造道路、灌溉系統等公共基建。然而,

國家形成的最重要的動力就是戰爭。許倬雲計算,春秋時期的294年,中國的“國家”之間共打了1211次戰役,和平歲月僅有38年,超過110個政治體倍滅絕。後續的254年戰國時期,打了468次戰役,僅有89年太平無事。連綿不絕的戰爭使周朝親戚家庭的社會秩序土崩瓦解,建立其上的儒家思想當然也就搖搖欲墜。

在某種程度上,戰爭衝突背後的癥結是舊貴族秩序分崩瓦解,取而代之的庶民尋覓新機會,以攀登權力階梯。不過,東周的分裂始終被看作曠日彌久的異數,中國需要承擔天命的血統崛起,予以撥亂反正,統一才是最正統,最符合天命的古老理念,換言之,就是看哪個宗族獲得統治中國的榮譽,這也為儒家思想在西漢的捲土重來,獨尊天下,埋下了伏筆。

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行不通的原因試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